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 >

第6章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第6章

小说: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
而孟子的这一养气观更对后世作者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文论的一种经典依据。

气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 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
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
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
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他评论“徐□时有齐气”,“孔
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
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从此,“文气”便
成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魏晋文章趋向骈化。文论偏重艺术形式。陆机《文赋》着重阐述作家才学、作品情感、写作
构思等问题。不持文气论。但两晋文论发展较为深入,到南朝齐代刘勰《文心雕龙》;对“文
气”的内容和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综合阐述。刘勰论文讲气,主要在《养气》、《神思》、
《体性》、《风骨》等篇。“气”的具体内容不一。其一指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养气》说: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认为作家应保养身体,“调畅其气”,使头脑
清醒,心情舒畅,以适应创作劳动的万千想象。其二指作家构思时的思想志气和成文时的才
学素质。《神思》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人之禀才;迟速异分”;“学浅而空迟;
才疏而徒速”;都不成器。认为作家的思想志气在构思中起关键作用,而才学素质决定文思快
慢。其三指作家的性格;是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之一。《体性》说,形成文章风格即“体性”
的因素是作家的“才”、“气”、“学”、“习”;指出“气有刚柔”,不随外界风气而“改其气”,
因为作家体性的形成和变化,都“肇自血气”,基于作家的血性气质,即性格。其四便是曹丕
所说“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风骨》说,文章清新有
力,来自“结言端直”的“文骨”和“意气骏爽”的“文风”,因此,“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认为“气”是决定文章“风骨”的;并引用
曹丕的论述为据。刘勰所说的“气”;实质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他的“文气”论则主要阐述作
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在从事写作劳动,完成写作过程及体现于文章作品的特征和作用。
因此在养气观上强调保养身体;调理精神;在文艺论上则继承曹丕观点;吸取魏晋文论成果,
更多总结骈文写作经验,着眼于构思、成文、风格等方面。他说的“气”的具体内容,不但
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改变和提高。

自唐至明清文气论的发展 隋至初唐,骈文盛行。北周到唐初的文论,大致趋于重视风骨气
调,不废骈偶声律,以折衷求改良。初唐四杰的王勃讲“骨气”,陈子昂倡“汉魏风骨”,都
针对讲究骈偶声律的诗风。唐玄宗天宝年间,萧颖士、李华、元结等倡导复古,旨在复兴儒
学,改变弊政衰风,文论不多。安史乱后,复古思潮深入;文论发展;养气观、文气论也随之
变化。“古文运动”前驱作家独孤及、梁肃、柳冕等都强调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文论偏重文
章思想内容。他们讲养气;实则鼓吹移风易俗;指社会风气的培养;所谓“风俗养才而志气生焉;
故才多而养之;可以鼓天下之气”(柳冕《答杨中丞论文书》)。他们论文气,便强调思想志气,
要求具有鼓舞人心的正直雄气和勃勃生气。柳冕说:“夫善为文者,发而为声,鼓而为气。直
则气雄,精则气生,使五采并用,而气行于其中。”(《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所谓“直”,便
是孟子所说“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道义精神,因而“气雄”;所谓“精”,便是《管
子》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的正心聪明;因而“气生”;至于“气行于其中”,便是曹丕
所说“文以气为主”。所以柳冕所说的“气”,实指以儒家道义为指导的进取精神,已开韩愈
文气论先声。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倡导古文,反对骈文,进一步发挥孟子“养气”、“知言”的观
点。韩愈直接以孟子观点为文气论的内容。他认为作者学习古文,首先必须学习古道,读书
养气,培养儒家道德仁义的思想气质。他介绍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说,要从读书立志开始。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犹如入迷;坚持下去;然后达到能判别“古书
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并能对不合古道的非议作出正确反应。“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
以为忧”;于是“浩乎其沛然矣”;但仍要不懈地“行之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坚持终生。他认为作者具有这样思想气质;文章就能写好;就像水和浮物一样,“气,水也;言,
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这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但着眼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气”为主,决定
“言”的形式,也就较柳冕文气论在文论上更为深入具体。柳宗元的文气论,实质与韩愈相
同;而侧重从“文者以明道”的角度阐述;强调作者为文应从儒家五经取“道”,以为根本;写
作态度应清醒严肃,防止“轻心掉之”、“怠心易之”、“昏气出之”、“矜气作之”;并要博采先
秦、汉代诸子史传及屈原《离骚》各家之长;“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所以他所说的“气”,以儒家道义为根本内容,并要求有清醒严肃的写作态度及为道义内容服
务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写作指导思想。实质上他兼取刘勰的养气观和文气
论。因此又说:“凡为文以神志为主”;并要“有意穷文章”(《与杨京兆凭书》)。韩、柳主要
从写作古文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确立了作家思想修养与文章内容及形式关系的基本观点,
奠定了儒家养气观和文气论的文论基础。

宋代文气论基本继承韩、柳之说。古文家以儒家道义为内容;欧阳修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
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便同于韩愈“气盛言宜”说。政治家以政治教化为根本;王安
石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更与柳冕文章
教化论同。至于道学家以文载道,道即是理,“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朱熹《语
类》一);则以理气为文气;其实与韩愈之说无二致。在文气论上有所发展的是苏洵、苏轼、
苏辙父子。他们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道”;不拘
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苏洵认为要学习圣贤的“出言用意”,其目
的是使自己“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写作时能“浑浑乎觉其来之易”,具有高度的文
学素养,取得写作自由,形成自己风格。他认为孟子、韩愈各有独特的文章风格,欧阳修文
章“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辙说:“文者,气之所
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上枢密韩太尉书》)指出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
风格“宽厚宏博”;司马迁周览四海,广交豪俊,文章风格“疏荡,颇有奇气”。认为象他们
那样的精神气质可以努力修养得到,但他们文章的独特风格却不能简单学到。这就把作家的
精神气质与文章的艺术风格区别开来,强调了作家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从而使文气论与
文章写作实践更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个性和艺术性。

金、元文论沉寂。明代文论活跃,流派纷争,对文气论有所发展的是唐宋派和公安派以及戏
曲作家汤显祖等。唐宋派文宗唐宋;属于复古思潮;但反对前七子、后七子的拟古,因而后期
接近主变革的公安派。归有光说:“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项
思尧文集序》)唐顺之认为,文章本色是“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
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指出儒家及诸子文章正因各具本色,各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
见”,“精光注焉”,所以“不泯于世”(《答茅鹿门书》)。他们的文气论强调以真知灼见为特
征的鲜明个性。公安派标榜“性灵”,强调“真”和“本色”,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从自己胸臆流出”(袁宏道《叙小修诗》)。所以写作文章除具有“博学而详说”的素养外,
还要“会诸心”;达到“胸中涣然”,“如水之极于淡,而芭蕉之极于空,机境偶触,文忽生焉”
(《行素园存稿引》)。文章这种“机境偶触”的灵感,戏曲作家汤显祖就称之“灵气”。他说: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非夫寻常得以合之。”正因这种“灵气”是从生活体验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有了“灵气”;“笔
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圣”(《合奇序》)。后期唐宋派、公安派和汤显祖等在养气观上比“三
苏”更强调识见和阅历,更不受儒家思想束缚,其文气论则更要求具有真知灼见,体现个性
的解放;更进一步追求内容与形式溶合的艺术真实;与韩、柳复古文气论分道扬镳。

清代文论更分化;也更深入。从经学家戴震“合义理、考核、文章为一事”起(段玉裁《戴东
原年谱》),到桐城派的“义理、书卷、经济”(刘大□《论文偶记》)和“神、理、气、味”、
“格、律、声、色”(姚鼐《古文辞类纂序》),儒家文论诸派在养气观上大致都本孟子养气“集
义”、“知言”之论,而文体论则把“气”与“体”、与“法”联系起来。文史家章学诚论文认
为“文律不外‘清’、‘真’二字”(《与邵二云》),“真”指文章内容的学理应纯,“清”指文
章体裁和文辞应纯。他认为文体区别应严,要分清辞赋、纪传等不同体裁;并且要分清不同时
代的文体;文辞要据体裁力求干净。所以他说“清则气不杂也;真则理无支也”(《与邵二云》);
又说“清则主于文之气体”,“不可有所夹杂”(《乙卯□记》)。桐城派论文讲义法,所以提
出了掌握文气的方法论;即“因声求气”。刘大□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
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论文偶记》)提
出通过朗读字句,掌握文章音韵节奏,体会作家精神气质的学习古文、写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