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14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14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合龙脑名碧霞散。不可以治湿痰。惟同附子尖乌头尖蝎梢用者。名碧霞丹。乃可治之。 
中风之痰。风湿有异。此阳中阴中之分也。世人愦愦者多。 

卷五石部
石胆
内容:胆以色味命名。因其质似矾。俗呼胆矾。出蒲州山穴中。鸭嘴色者为上。产羌里 
者色少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是物生于石。其经煎炼者即多伪。但以火烧之成汁者。必伪 
也。涂于铜铁上。烧之红者。真也。又以铜器盛水。投少许入中。水色不变青碧。数日不异 
者。真也。(濒湖) 成块若鸡卵。圆大色青。碧如琉璃。击之纵横解皆成叠。有铜坑内生 
者。亦可煎炼而成。今市多以醋揉青矾假充。不可不辨。(嘉谟) 
味酸涩。气寒。有毒。入少阳胆经。明目。治目痛及诸痫痉。女子阴蚀痛。并崩中下血。 
(本经)入吐风痰药最快。散症积咳逆上气。疗喉蛾。化鼻中 肉。鼠 恶疮。胆矾乃铜之 
精液。其性收敛上行。能涌风热痰涎。发散风木相火。又能杀虫。故治咽喉口齿疮毒有奇功。 
(濒湖)喉痹极速垂死方。用真鸭嘴胆矾末。醋调灌之。大吐胶痰数升。即瘥。蛊胀及水肿 
。用胆矾明亮如翠琉璃者。米醋煮。以君臣之药佐服。胜于铁砂铁蛾。以其入肝胆制脾块故 
也。魏清臣消肿黑丸子。即用此。 
〔论〕 胆矾气寒。味酸涩。而涩较胜。据其气味。乃是阴不得阳以畅。阳即不得阴以 
和。总未离于出地之初气耳。故以对待相火之上逆而化为风淫者。其色青。其味酸涩。似独 
全乎出地风木之气化。而还以收降其风邪也。第风木之用。以升出为其能达阴于阳。而酸收 
乃其体之根于最初者耳。有收敛于阴。乃能宣散于阳。方书用治胀满黄胆。及去齿风缠喉风 
等证。皆由收敛以致宣散之功。是由体而达诸用者也。 
再喉痹一症。用胆矾亦宜审处。楼全善有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 
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阳郁不伸。为患加剧。然则此味宜于不恶寒之喉痹。 
乃阴不能蓄阳之痹。是风淫也。其恶寒之喉痹。乃阳不能达阴之痹。是风虚也。此味能散风 
木相火。若恶寒之喉痹。原因郁热。非属相火。宜消阴伸阳。不宜收阳助阴。投剂者可弗审 
诸。 

卷五石部
礞石
内容:有青白二种。青者佳。取青黑而坚细者打开。中有白星点。 后则星黄如麸金。 
其无星点者。不入药。(濒湖) 
味辛咸。气平。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肝经药。主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能 
坠结聚之痰留滞脏腑。礞石乃治惊利痰之圣药。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 
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宜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 
积通利。诸证自除。(濒湖) 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糁之。痰即随水而下。其沉坠之性可知。 
(又)得焰硝。能利湿热痰积从大肠而出。因湿热盛而皮肤生疮者。一利即愈。(入门)性 
非胃家所好。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虚证。医与礞石药服之。 
至夜而死。是可戒也。(濒湖) 按痰有二因。如脾胃积滞生痰。或多食酒面湿热之物。以 
致胶固稠粘。咯唾难出者。用之豁痰利窍。除热泄结。应如桴鼓。至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 
凝结为痰。或发热声哑。痰血杂出者。误投则脾胃先败。 
〔论〕 礞石以青者为佳。而石中更取白星点者。犹是以金平木之义。即隐君所制滚痰 
丸。亦非徒取其重坠。犹是木平气下之义也。观其治中风痰塞。则可见矣。 
〔修治〕 以礞石四两打碎。入硝石四两拌匀。置大坩锅内。炭火十五斤。簇定。 至 
硝尽。其色如金为度。取出。研末水飞。去硝毒。晒干用。 

卷五石部
砒石
内容:出信州。故呼信石。更有隐信字为人言者。信州玉山砒井。官封甚严。取时坑中有浊 
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其生砒不夹石者。色赤甚于雄黄。谓之砒黄。今市货者。取山 
中夹有砂石之砒。烧烟。飞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谓之砒霜。古方并不入药。惟炼丹石家 
用之。 
味苦酸辛。气大热。有大毒。畏绿豆冷水。砒黄治疟疾。砒霜除 喘痰积。主恶疮瘰 
腐肉。(和诸药敷之自然蚀落)治蛇尿着人。手足肿痛。肉烂。指节脱落。(取砒为末。以 
胶清调涂。即瘥。)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硝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拂郁顿开。凡 
痰疟及 喘用之。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 
。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濒湖) 痰喘 。天雨便发。坐卧不得。饮食不进。 
此肺窍久积冷痰。不可遇阴气触动也。用淡豆豉一两。蒸捣如泥。入砒末一钱。枯白矾三钱 
。丸绿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儿五丸。即高枕仰卧。忌食热物。一服 
即愈。服至七八次。吐出恶痰数升。药性亦随去。即断根矣。走马牙疳恶疮。砒石铜绿等分 
。为末。摊纸上贴之。神效。项上瘰 。砒黄研末。浓墨汁丸梧子大。铫内炒干。竹筒盛 
之。每用针破。将药半丸贴之。自落。蚀尽为度。一切漏疮有孔。用信石新瓦火 研末。津 
调少许。粘纸捻上。插入。蚀去恶管。漏多弗齐上最妙。 
〔论〕 砒霜大热大毒。有决壅溃瘀之能。吞以冷水则瘥。杀其热毒而得用其枭以取胜。 
如近火则益恣其虐焰。取害尤速。夫既为大热大毒之药。只宜以救偏至之疾。如寒痰湿痰类 
以溃阴凝之坚。非藉阳毒之浓者不可也。今人辄用之治疟。是以必死之药。治必不死之病。 
缪氏所言洵然。 
砒黄大热大毒。砒霜加以火 。其毒尤烈。人服至一钱许。必死。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 
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此药止宜于山野藜藿之人。若嗜酒膏粱者用之。不慎 
口欲。疾亦再作。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毒入经。必杀人。(濒湖) 
〔修治〕 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如入药。醋煮杀毒用。即用霜。亦须兼煎绿豆汁 
及冷水饮之。 

卷五石部
花乳石
内容:黄石中间有淡白点。以此得花之名。图经作花蕊石。(宗 ) 
味酸涩。气平。厥阴经血分药。主金疮出血。疗妇人血晕恶血。及一切失血伤损。治内 
漏目翳。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东垣所谓胞衣不出。 
涩剂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与此同义。(濒湖)合硫黄同 研末。敷金疮神效。 
人有仓猝中金刃。不及 治者。但刮末敷之亦效。(颂)花蕊石。阴石也。其功专于止血。 
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濒湖) 花乳石是酸辛温之药。功专止血。而酸敛之气复能 
化瘀。故敷金疮即合。仍不作脓也。(仲淳)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刃箭簇。及打扑伤损。 
狗咬至死者。急以药掺伤处。其血化为黄水。再掺便活。更不疼痛。如内损血入脏腑。煎童 
便入酒少许。热调一钱服。立效。畜牲抵伤。肠出不损者。急纳入。桑白皮线缝之。掺药血 
止立活。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但心头温暖者。急以 
童便调服一钱。取下恶物如猪肝。终身不患血风血气。若膈上有血化为黄水。即时吐出。或 
随小便出甚效。用硫黄四两。花蕊石一两。并为粗末。拌匀。瓦罐盛之。胶泥固济。日干。 
安在砖上。(砖上书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簇匝。从巳午时自下生火 。至炭消。冷定取 
出。为细末。瓶收用。多年障翳。花乳石水飞焙防风川芎牛蒡甘菊白附子各一两。炙甘草半 
两。为末。每服半钱。腊茶下。 
〔论〕 花乳石类产于西土。其于血证似能以化瘀为止。其或得于以母气召子之义乎。 
凡人不属阴虚而患于血逆者应有瘀。用花乳石以化为止。有奇效。如花乳石散所疗产后瘀血 
危证。遂令终身不患血风血气。盖兹味之化瘀。似有以还其血之元。既不属强止之。亦不属 
峻导以重虚之。临证者审所应投。岂不藉其奏功匆遽乎。夫血逆之不属阴虚者。多属气虚不 
能引血以归经。此固另有补气之剂而禁用寒凉矣。然又有偶感寒凉而血泣以逆者。则补气犹 
宜少待。如兹味当为应候之良剂也。 
凡虚劳吐血。多是火炎迫血上行。除是膈上原有瘀血停凝者。乃可暂用。亦须多服童便。 
若无瘀血。则不宜内服。至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不属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者。忌之。(仲 
淳) 
〔修治〕 凡入丸散。以罐固济。顶火 过。出火毒。研细水飞。晒干用。 

卷五石部
石燕
内容: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永州祁阳县西北十里有土冈。掘深丈余取之。(恭)祁 
阳县江畔沙滩上有之。或云生洞中。采无时。(颂)石燕有二。一种石类。即是此药。状类 
燕而有文。圆大为雄。长小为雌。一种禽类。乃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见 
禽部。(濒湖) 
气味甘凉。主疗眼目障翳。诸般淋沥。久患消渴。脏腑频泻。肠风痔 。年久不瘥。面 
色虚黄。饮食无味。妇人月水湛浊。赤白带下多年者。每日磨汁饮之。一枚用三日。以此为 
准。亦可为末。水飞过。每日服半钱至一钱。米饮服至一月。诸疾悉平。(濒湖) 石燕乃 
利窍行湿热之物。观治疝方。有用川乌川楝茴香破其外寒。而石燕土狗辈利其郁热者。知兹 
味能利窍行湿于下焦也。小便淋痛。石燕七枚。捣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拌匀。分七 
帖。每帖用水一盏。煎七分。空心午前服。牢牙止痛。 
石燕三对。火 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为末揩之。荆芥汤漱口。一方。 
去 
日用。揩牙后以温酒漱咽之。 
〔论〕 石燕得土气之精专。而气味甘凉。即一二单方多属骨之合肾以为治。是濒湖所 
列诸疾效。当不谬也。 

卷五石部
蛇含石
内容:是冬月蛇蛰时所含土。到春发蛰吐之而去者。大如弹丸。坚如石。外黄内黑色。(颂) 
昔人每用蛇黄。后因其难得。遂以蛇含石代之。 

卷六卤石部
食盐
内容:盐品甚多。海盐取海卤煎炼而成。今辽冀山东淮浙闽广所出是也。并盐取井卤煎 
今四川云南所出是也。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陇而堑围之。 
引清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亦忌浊水淤淀盐脉也 
。(海盐深州者亦引海水入池晒成)又碱盐刮取碱土煎炼而成。(并州河北所出)崖盐生于土 
崖之间。状如白矾。亦名生盐。(阶成凤川所出)此五种皆食盐也。海盐井盐碱盐三者出于 
人。池盐崖盐二者出于天。此外又有崖盐生于山崖。戎盐生于土中。伞子盐生于井。石盐生 
于石。木盐生于树。蓬盐生于草。造化生物之妙。诚难殚知。(濒湖) 
按诸盐以大盐为胜。即河东解池印盐也。此盐最精好。得南风急则宿夕而成。谓之种盐。 
夫海盐从海卤煎炼。遇南风急盐复回卤。正与解池之必须南风而后成盐者绝异。即此可以参 
大盐为胜之义。 

卷六卤石部
大盐
内容: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