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15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15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海盐从海卤煎炼。遇南风急盐复回卤。正与解池之必须南风而后成盐者绝异。即此可以参 
大盐为胜之义。 

卷六卤石部
大盐
内容:味咸。微苦。微甘。微辛。气寒。漏芦为之使。主助水脏凉血润燥。和脏腑。除中恶 
心痛。肠胃结热喘逆。胸中病。令人吐。并治霍乱腹痛。腹胀气满。除积聚及伤饮食。吐胸 
中痰癖。及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除风邪。止风泪邪气。疗疝气。通大小便。明目固 
齿。坚肌骨。定痛止痒。(诸本草)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 
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刖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 
多食盐。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 
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 
。百病无不用之。补肾药用盐汤者。引入本脏也。而补心补脾药。亦须用炒盐。其治积聚结 
核。以能软坚也。治诸痈疽眼目及血病。以其走血也。治诸风热病。以寒胜热也。治大小便 
病。以能润下也。治骨病齿病。以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 
与此同义)诸蛊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濒湖)中恶心痛。或连腰脐。取盐如杂子大。 
青布裹烧赤。纳酒中顿服。当吐恶物愈。霍乱心腹痛。炒盐三钱。以炒砂仁末五钱。泡汤。 
井水澄。冷灌下效。凡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此方入口即吐。 
绝气复通。(柳州纂方)一法。用盐一大匙熬黄。童便一升。合和温服。少顷吐下即愈。霍 
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按治霍乱。多取盐以上涌 
下泄。要亦不外于阴阳合化也。胸中痰饮。伤寒热病。疟疾。须吐者并以盐汤吐之。心腹胀 
坚。痛闷欲死。盐五合。水一升。煎服。吐下即定。不吐更服。积聚二贤散。橘红一斤。甘 
草四两。盐五钱。用水三四碗。从早煮至夜。以烂为度。水干则添水。晒干为末。淡姜汤调 
下。有块者。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加沉香半两另入。 
噤口痢。加莲肉二两另入。酒食过度。胸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聚。法制槟榔散。鸡心 
槟榔一两切块。砂仁白蔻仁丁香切细粉草各一两。橘红生姜切细各半斤。盐二两。用河水两 
碗。浸一宿。次日入砂锅内。慢火煮干。焙过瓶收。每服一撮。细嚼酒下。按心腹胀坚及积 
聚。皆元阳不得元阴之化也。惟伤食则是确然有形者。故用破坚温行之剂。然必合于咸寒。 
使阳得阴化而后行。皆不徒以软坚为功也。齿 齿动。盐半两。皂荚两挺。同烧赤研。夜夜 
揩齿。一月后并瘥。其齿牢固。目中泪出。盐点目中。冷水洗。数次瘥。口鼻急疳。蚀烂腐 
臭。斗子盐白面等分。为末吹之。 
〔论〕 盐本润下之水而作咸。经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肾为人生之元 
阴。而元阳出焉。夫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先明水火之相胜。即明水火之相济。然后阴阳之 
合而分。分而合者可明。而盐之能主百病者亦可明。经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 
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又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是非水之胜火乎。 
顾心虚即以炒盐补之。其义何也。心主火。其充在血脉。(既曰充在血脉。则所谓火之灵者 
。岂徒在气乎。夫心所以生血。谓离中有坎也。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取盐入生血 
之心。非同气相求欤。)心虚者血脉不充也。血脉不充而后阳偏胜。经所谓壮火食气。热伤 
气。苦伤气也。以炒盐之咸补其血。则火得水济而阳不偏胜。经所谓少火生气。寒胜热。咸 
胜苦也。是相胜而乃以相济者也。经曰。心之病在五脏。夫五脏属阴气主之。能使心充于血 
脉。而五脏之阴气不伤。则阴之为阳守者。六腑胥受其益矣。试以脏言之。经云。脾色黄。 
宜食咸。启元子谓肾为胃关。脾与胃合。假咸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 
化。是脾之宜咸者即以利胃。(凡六腑之益先因于各脏者可推)如本经所治肠胃结热。及霍 
乱伤食腹胀满。类皆可推脾肾同气以求之矣。胸中为肺所治。痰热诸证乃元阳不得元阴以化。 
故液结为痰耳。盐能吐之者。元阳得阴以化。不徒以涌泄为功也。至于能通大便。亦当推肺 
肾同气以求之矣。元阳得化于元阴。则目病之因于肝眚者。风泪邪气可止。又并风邪疝气而 
治之。至胆为中精之腑。亦当推肝肾同气以求之矣。若心小肠肾膀胱。固皆以同气相求者。 
盐之能利小水。其又何疑。总之。五脏之阴气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 
则死。善理病者就元阴以保元阳。可举一盐之治。通于他味矣。 
别录云。多食伤肺喜咳。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保升) 
〔修治〕 人多以矾硝灰石之类杂之。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卷六卤石部
戎盐
内容:即青盐。来自羌戎胡地。又名羌盐胡盐。北海青。南海赤。(指西海之南北而言)此戎 
盐之青赤二色者。医方但用青盐。而不用红盐。不知二盐皆名戎盐也。(西凉记。青盐池出 
盐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北户录。张掖池中出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赞 
云。盐山二岳。二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或称戎盐。可以疗疾。此说亦惟赤黑二色。 
不言白者。盖白者乃光明盐。而青盐赤盐则戎盐也。(本濒湖) 
气味咸寒。功同食盐。不经煎炼而味咸带甘。入药似胜。主助水脏。益精气。明目疗目 
痛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出血。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坚肌骨。去毒蛊。(诸本草)方 
书治眩晕胀满。腰痛遗精。白浊劳淋。小便不禁。戎盐甘咸。功在却血入肾。治目中瘀赤涩 
昏。二盐并用方 荔核散。治疝气。阴核肿大。痛不可忍。新荔枝核十四枚烧灰存性。八角 
茴香(炒) 
沉香木香青盐食盐各一钱。川楝肉小茴香各二钱。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服。 
牢牙明目。青盐二两。白盐四两。川椒四两。煎汁。拌盐炒干。日用揩牙洗目。永无齿疾目 
疾。单用白盐方(据李氏谓光明盐。未知浙闽白盐即号光明否。当再稽考。)漏精白浊。雪 
白盐一两。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 
枣汤下三十丸。此方甘以济咸。脾肾两得。 
〔论〕 戎盐从西戎来。同是润下之气所凝。而产于极西。寒水孕于母气。故入药似胜, 
且疗诸血证。非食盐所及。夫用戎盐入温补药。藉元阴之气和阳而归诸阴也。如治聋鸣眩晕 
沉香磁石丸。及老人腰痛二至丸是。或阴阳均配而用。以至阳根于至阴也。如治白淫之锁精 
丸是。入固脱药。所以和阴使为阳守也。如治遗精之水中金丹是。或入于活血中。成元阴 
之本以和血也。如治肾劳淋沥之地黄丸是。推此可以尽其变矣。 
〔修治〕 温水洗去尘土净。晒干入药。 

卷六卤石部
凝水石
内容:亦名寒水石。即盐精石。(一名泥精。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 
卤地积盐之下。 
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亦有带青黑色者。打破皆方。暑月回润。入水浸 
久亦化。苏颂注元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元精之类。固是物也。(濒湖) 
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遂误以石 
膏方解石为寒水石。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然则古方所用寒水石。正即此 
种凝水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耳。(参用濒湖) 
味辛咸甘。气大寒。本经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除 
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入肾走血。除热之功。 
同于诸盐。经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凝水 
〔论〕 苏氏以凝水石为元精之类。而东璧氏遂无分别。今细绎之。同中觉有异处。观 
二石之释名。同禀水气。而凝水止曰寒水。元精则曰太乙元精。同为盐结。而凝水止曰盐精。 
元精则曰阴精。岂得谓无少异乎。说见元精石条。能除有余邪热。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 
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泻者。慎弗误服。(仲淳) 
〔修治〕 每凝水十两。须用生姜二十两捣取自然汁煮干。研粉用。 

卷六卤石部
元精石
内容:一名太乙元精石。又曰阴精石。乃咸卤津液流渗入土。年久结成石片。大者如杏叶 
。小者如鱼鳞。悉皆六出。(禀积阴之气象老阴之数)尖角端正如龟甲状。色绿而莹澈。(蒲 
解出者。其色青白通澈。蜀中赤盐之液所结者。色稍红光。)叩之则直理而坼。坼处亦六角 
。如柳叶大。烧过则悉解坼。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今世所用元精。乃绛州所出 
绛石。非元精也。(濒湖) 
味甘咸。气温。性降。伏硫黄丹砂。主除风冷邪气。湿痹。心腹积聚冷气。止头痛。合 
诸药。治伤寒阴毒证。又治上盛下虚。痰结目障翳。木舌咽喉疮。来复丹。(申铁饔)同硫 
黄硝石用。治上盛下虚。救阴助阳。有扶危拯逆之功。凡缓急诸病。但有胃气。服此丹无不 
获安。正阳丹。治伤寒三日。头疼壮热。四肢不利。元精石硝石硫黄各二两。 砂二两。细 
研。入瓶固济。以炭火半斤。于瓶子周一寸 之。约近半日。候药青紫色。住火。待冷取出。 
用腊雪水拌匀。仍入罐子。置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研细。面糊丸。芡实 
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衣盖取汗瘥。 
〔论〕 元精石为积阴之气所结。角皆六出。是老阴也。阴之极然后生阳。此阴阳之元 
机。故其用多主归气于肾。以其同于至阴而有阳也。至阴之所归而阳随之。所以除风冷诸气。 
而开宝并云益精气也。来复丹治上实下虚。大是妙剂。盖下虚用硫归之。不得至阴。则阳不 
还其宅。上实用硝散之。不得至阴之归。则阳不降于下。即入正阳丹治伤寒阴毒。亦同此意。 
然则木舌喉疮。何仍用之以疗热乎。曰。此二治俱有寒水石牙硝以去其热矣。其用元精石亦 
犹是引阳归阴之义。先哲立方。岂苟然而已。且其气不寒而温。温不与热同。如春温之气继 
于冬寒之后。所谓阳之初复。去寒不甚远耳。 

卷六卤石部
朴硝
内容:消硝通生于卤地。状似末盐。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此种本体未化。 
故谓之朴。凡牛马诸皮。须此治熟。俗又有盐硝皮硝之称。(志)硝有三品。生西蜀者川硝。 
最胜。生河东者盐硝。次之。生河北青齐者。俗呼土硝。斥卤之地。人多刮扫煎汁。经宿结 
成。犹有沙土猥杂。其色黄白。别录云。朴硝黄者伤人。赤者杀人。须再以水煎化。澄去渣 
脚。入萝卜数枚同煮熟。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