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85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85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修治〕 蜀中者佳。去虫。汤药生用。丸药略炒。染须用者。炒至烟起。以浓茶泼之。 
再 
x百药煎x 
酿法。取五倍子为粗末。每斤以真茶一两。煎浓汁。入酵四两。擂烂拌和。器 
缸中 之。待发起如面状。即成矣。又法。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细茶一把研 
小蓼汁调匀。入钵中按紧。上以长稻草封固。另用箩多着稻草。将药钵坐草中。盖以稻 
置净处。一七后。看药上起长霜。则成矣。两法俱捏作丸或饼。晒干收用。 
气味酸咸。 
。面鼻疳蚀。 
带余甘。治上焦 
聚于一处而利下。 
大。时时干咽数丸 
每噙服一丸。牙 
效。便血。百药 
百药煎车前子 
染须发。百药 
夜。洗去即黑。 
〔论〕 五倍子以酸涩苦。为下归于水之性。夫涩味金也。归水者。原不离于金之母气。 
至酿造轻浮。则于上焦热病。诚为对待之剂矣。观治伤暑者。以百药煎为君。非以心包络之 
热。上病于肺之元气故乎。然则心肺相刑以为嗽者。何以方书不见多用。得无以其涩而未敢 
轻投乎。至疗膈热消渴。亦以为君。则此味为上焦热渴之的剂。固不能易矣。 

卷二十七虫部
桑螵蛸
内容: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桑枝上。即螵蛸也。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 
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后齐出。(濒湖)二三月方可收采。(贞白) 
味咸甘。气平。气薄味浓。阴也。入足少阴太阳经。肝肾命门药也。(濒湖)本经治伤 
中疝瘕 
精。或 
权)古方 
恍惚 
甲 
之。 
劳盗汗 
桑螵蛸 
辅之味 
螵蛸十 
更可 
五丸 
〔论〕 桑螵蛸深秋乳子。固蛰于房。交芒种乃奋出。其生在大火成功之后。其出当大 
火秉 
辛相 
辛以 
命门 
又 
用 
能行能固。适如乎精专之气而已。但行止补泻。必酌于他味以主之耳。其气味虽咸平。走肾 
而利水道。然得秋时收敛之气。凡失精遗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仲淳) 
〔辨治〕 必以结桑枝上者为良。桑乃水星之精。是物禀金气。由母趋子气。故精专也。 
寇 
亦 

卷二十七虫部
白僵蚕
内容:凡蚕类入药。俱用食桑者。此虫属阳。喜燥恶湿。食而不饮。三眠三起。二十七日 
自卵出为 。 蜕为蚕。蚕而茧。茧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复 。亦有胎生者 
蚕也。(濒湖)僵蚕乃蚕病风死。其色自白而不朽。有合箔皆僵者。即时曝燥不坏。蚕 
同气。隐居云。僵蚕末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见蚕为马类。亦 
僵蚕与蚕之功用迥殊。 
味辛微咸。气微温。气味俱薄。轻浮而升。阳中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主小儿 
惊痫夜 
以散 
之气。 
取 
者。 
又兼金 
气而制木 
则卫道已 
勾麝香金箔 
半烧。等分为 
白梅肉和丸。 
匕。重舌木舌 
中白鱼。等分 
〔论〕蚕得火土之气。而火中有金。所谓燥金也。入药必取食桑者。因桑禀水土之精。 
而气 
于阴 
似 
从 
以 
木 
木从 
坏决 
即肺 
主于散 
攻头风(八 
肝丸之镇火。) 
乌药顺气散。行痹 
豆蔻丸)头痛(麻黄附子汤) 
治风乎哉。以木从金化之物。 
属者。虽各司其职。然温凉寒 
寒热而胥宜。所谓全其风化之 
治有余之邪。却非专治外邪。 
之郁。轻则以木香香附调之。 
山栀龙胆草之类抑而收之。是 
之化。从风木之本而治之也。 
〔修治〕 不拘早晚蚕。但用白色而条直者。(颂)去嘴足。微炒。或去丝嘴。炒过用。 
肆中 

卷二十七虫部
原蚕
内容:原。再也。谓再养者。又名晚蚕夏蚕热蚕。正取第二番所出。时当火令也。用蛾 
必取原蚕。蚕砂亦当取之原蚕。惟僵蚕不拘早晚耳。其三出以至七八出者。不宜入药。 
x雄蛾x 
味咸。气温热。主益精气。强阴道。暖水脏。止泄精尿血。治遗精赤白浊。原蚕 
晚蚕第一番出者。其子再复出为二蚕。(此说精审)此二蚕之种蛾性最淫。出茧便媾。 
入肾。性能助阳。(仲淳)治阳痿。未连蚕蛾二升。去头翅足。炒为末。蜜丸梧子大。每 
服一丸。有效。饮菖蒲酒则力减。遗精白浊。晚蚕蛾焙干。去翅足。为末。饭丸绿豆 
服四十丸。淡盐汤下。此丸常以火烘。否则易历(音枚)湿。血淋疼痛。晚蚕蛾为末。 
服二钱。蚕蛾散。止血生肌。治刀斧伤创。血出如箭。晚蚕蛾炒为末。敷之即止。 
〔论〕 蚕属火而有金。火固金之主也。乃以食桑叶者。合于水土之精气。如经所谓阳 
中之 
仍引 
以化 
蚕雄 
强阴 
阳。 
亦可 
缪氏少年阴痿。由于失志者。不宜。阴虚有火者。忌。 
〔修治〕去翅足。炒用。 
x沙x 
味辛甘。气温。别录治肠鸣。热中消渴。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遂。皮肤顽 
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脚腰冷疼。(藏器)纲目去风胜湿。疗女子血崩血闭。熨风法。 
用 
处卧 
蚕砂炒一两。伏龙肝半两。阿胶一两。为末。空心。温酒调服二三钱。腹中症瘕 
柴灰。淋汁煮鳖肉。丸服。 
〔论〕 蚕砂在别录言主热中。而藏器疗诸冷病。夫冷热异治。其谁适主耶。曰。前论 
所谓 
瘀血 
又 
迟而 
由于 
化湿 
缓也 
x蚕茧x 
用已出蛾者。 
气味甘温。 止消渴反胃。疗头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治痈肿无头。烧灰酒服。次日 
即破。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神妙。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 
溪言 
相同 
分为 
x蚕蜕x 
气味甘平。主血病。妇人血风。治目中翳障及疳疮。 
〔辨治〕医家多用初出蚕子壳在纸上者。其实当用老蚕眠起所蜕皮。入药微焙用。 
(蚕连) 蚕纸也。治肠风泻血。崩中带下。小便淋闭。及牙宣牙痈。牙疳喉痹。蚕 
蜕皮蚕连 
炒焦。槐子 
效。走马牙 
咽津。 
〔论〕 蚕蜕及连。何以取治血证。盖血本于火。金水合而后生化者也。早蚕得金水清 
化之 
伙矣 
〔总论〕 蚕之用有三。早蚕得金水清化之气。而能胜亢阳之伤阴。故茧也。蜕也。连 
也 
茧者 
拘早 
(附)缲丝汤(已见卷一水部) 治消渴大验。 
x丝绵x 
新绵烧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带下疳疮脐疮 耳。(濒湖)肠风下血。旧绵烧灰。 
壳麸炒。等分。入麝少许。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血崩不止。好绵及妇人发共烧存性 
百草霜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或加棕灰。又方。用白绵莲花心当归茅花红花各一 
以白纸裹定。黄泥固济。烧存性。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食前好酒服。 
煮汁服。治消渴。并产妇脬损。洗痘疮溃烂。烧灰。止血痢下血。吐血血崩。固脬散。 
治产妇脬损。小便淋沥不断。黄丝绢三尺。以炭灰淋汁。煮至极烂。清水洗净。入黄蜡五钱。 
蜜一两。茅根二钱。马勃末二钱。水一升。煎一盏。空心顿服。服时弗出声。出声 
〔辨治〕 此乃蚕吐黄丝所织。非染成黄色也。 

卷二十七虫部

内容:形如木 。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长尾为虿。短尾为蝎。出青州者佳。蝎螫人。泥水 
敷之。或画地作十字。取其上土。水服五分。螫在手足。以冷水渍之。稍暖即易。螫在身。 
以水浸布拓之。皆验。(陶隐居) 
味咸甘辛。气温平。入足厥阴经。头先咸甘。后辛甘。辛无优劣。尾先咸甘。后辛。又 
苦。 
遂。 
下。 
阴诸 
引诸 
下。治 
无灰 
以薄 
筋节 
已透 
攻脐 
每 
进 
〔论〕蝎色青。多产于东方。赋风木之专气。其味甘不敌辛。气之平者亦为辛。是风木 
之气 
在散 
能舍 
补土奏功 
化气于金 
下言金气 
之气以生 
导之。即 
〔修治〕 紧小者佳。有用全者。有用尾者。尾力尤切。盖蝎味在尾居多。且带有苦。 
合于 

卷二十七虫部
斑蝥
内容:斑应作 。因甲上有青黑斑点。俗又名斑猫。大如巴豆。八九月在豆叶上食其汁。 
气味辛寒。有大毒。主瘰 。破石癃。并血疝便毒。拔疔毒。疗 犬伤。方书治蓄血胀 
满痿 
结而走 
瘰之毒 
如烂肉 
。用肥 
贝母末二 
腹疼。勿 
滑石五 
泻煎饮 
〔论〕 斑蝥多用于外治。内服者止以破石癃。逐血积。大抵能破阴结而直溃其所结之 
毒。 
豆为 
其性大毒。能溃烂人肌肉。若 之存性。犹能啮人肠胃。发泡溃烂致死。如瘰 疯犬咬 
者。 
〔修事〕 七八月豆盛时采阴干。去翅足。入糯米中。炒至米黄为度。生则令人吐泻。 

卷二十七虫部
水蛭
内容:俗名蚂蟥。 
味咸苦。气平。有毒。肝经血分药。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症积聚。利水道。治女子月闭 
欲成 
汤。治 
错。 
〔论〕 水蛭以蠕动啖血之物。治血之蓄而不行者。与虻虫功用相似。故仲景方往往相 
辅 
随 
化 
此物 之。若尚存性。入腹能化原形。啮人肠脏。(性最难死。火炙经年。得水犹活。) 
如犯之。 
〔修事〕 采得。当展其身令长。腹中有子者去之。以米泔浸一宿。晒干细锉。微火炒 
令黄 

卷二十七虫部
虻虫
内容:大如蜜蜂而扁。微黄绿色。好啖牛马血。伺其腹满。掩取干之。 
味苦。气微寒。有毒。肝经血分药。主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 
窍。 
苦胜。 
虻虫二 
〔论〕 用虻之义。与水蛭同。先哲释抵当汤云。血蓄于下。必以咸为主。故水蛭咸寒 
为君 
血为 
中止 
凡病患气血虚甚。形质瘦损者。忌之。伤寒发黄。脉沉结。少腹硬。如小便不利者。为 
无血 
聚。 
〔修治〕 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卷二十七虫部

内容:一名地鳖。生下湿土壤中及屋壁下。大者寸余。形似小鳖而无甲。 
味咸。气寒。有小毒。足厥阴经药也。主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下女子月闭。有 
子。 
行走 
经络。 
治疟母 
二十枚。 
取二合。 
盏。煎十 
跌扑闪挫 
麝香少许 
杖。 
〔论〕 虫性味。盖以化血。俾完其流行相续之用。非一于破决者。是以折伤接骨之用。 
观 
行 
兹 
蛴 
功 
虫 
缪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服。 
〔修治〕 十月取。晒干。炒用。 

卷二十七虫部
蛴螬
内容:一名地蚕。其状如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有毛。生树根及粪土。中者。外黄内黑。生 
旧茅屋上者。外白内黯。宋齐邱谓燥湿相育。不母而生。久则羽化去。按蛴螬或误以为蝤蛴 
。又误以为蝎为蠹。不知此三种。皆出朽木中。而蛴螬则粪土中所生也。王充论衡。蛴螬化 
腹。腹 拆背出而为蝉。然则腹 即蝉蜕也。 
味咸。气微温。微寒。有毒。主恶血血瘀。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虚劳干血。血结筋挛。 
血 
取 
还知 
〔论〕 蛴螬生于粪土中。本阴气而味咸。故入血分。其展转相化无母而生。(湿气所 
蕴。 
相育 
黄丸 
未得例 
〔修治〕 诸方有干研。及生取汁之不同。临用酌之。 

卷二十七虫部

内容:本出土中。自蛴螬腹 转相变化。夏则登木而蜕。身与声俱大。其鸣以胁。吸风饮露。 
溺而不粪。性畏日。至三十日死。其类甚多。如仲夏始鸣。方首广额。大而色黑者蚱蝉。又 
曰。曰蚂蜩。头上有花冠者曰螗蜩。曰 。曰胡蝉。具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