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7-本草述钩元 >

第84章

027-本草述钩元-第84章

小说: 027-本草述钩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并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更除虚烦。清心益气。散吐血热毒。疗消渴。利小水。通淋闭。 
x叶x 
味苦寒。所以能清心热。凉肺清心。祛暑解毒。治小儿烦热。壮男子胃气。(能)竹叶 
阴中微阳。辛平除热缓脾而益元气。(洁古东垣)除新久风邪之烦热。止喘促气胜之上冲。(东 
垣)煎汤。调熟枣仁末五钱。临卧服。治心虚不得眠。同麦冬枣仁远志丹参茯神丹砂犀角。 
治心经蕴热。虚烦不眠。入白虎汤。治伤寒烦热。大渴引饮。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小麦七 
升。石膏三两。水斗半。煮七升服。尽剂愈。按热狂烦闷。与虚烦不同。如入白虎治伤寒烦 
热大渴引饮。是热狂烦闷之类也。如竹叶汤止用竹叶麦冬甘麦姜枣。虚悸加参。少气力加糯。 
以治产后短气烦闷。是虚烦之类也。虚烦又有气血之异。如加味竹叶汤。以阿地易知膏。治 
妊娠伤寒汗下后热不除者。是虚在血分也。如竹叶归 汤。参 术并用。止取竹叶麦冬以清 
产后虚热。口干作渴。恶冷冻饮料食者。是虚在气分也。绎此即知消渴之用。及壮热头风吐血热 
毒风之用。皆由阳中无阴而阳僭。所谓益元气者。阳中有阴耳。 

卷二十六苞木部
淡竹茹
内容:味甘。气微寒。入足阳明经。主胃热呕吐呃逆。通胃热噎膈。除胃烦不眠。清阳气 
。止吐血及崩中。解虚热。愈伤寒女劳复。疗妊娠烦燥小儿热痫。同橘皮木瓜麦冬人参枇杷 
叶芦根汁石斛。治胃虚有热。呕呃不止。入温胆汤。能宁神豁痰。伤寒后交接劳复。卵肿股 
痛。竹皮一升。水三升。煮五沸。服汁。产后烦热短气。甘竹茹汤。甘竹茹一升。人参茯苓 
甘草各二两。黄芩二两。水六升。煎二升。分服。日三。小儿热痫口噤。青竹茹三两。醋三 
升。煎一升。服一合。 
〔论〕 人身身半以上。为天之阳。阳中有阴。然后阳不上僭。竹。阳中阴也。故叶则 
清心 
吐血崩中者。血固生化于胃也。他如产后烦热。小儿热痫。皆不离心胃以为主治。至伤寒女 
劳复而亦治者。以脐下三结交。乃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且胃之三脘。由于任。 
竹茹能解胃之虚热以和任。故女劳复有热者用之。 
凡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者。忌用。(仲淳) 
〔修治〕 须取鲜竹刮之。磋去在外硬青。止用向里黄皮。 

卷二十六苞木部
淡竹沥
内容:气味甘寒。姜汁为之使。主阴虚生热。热化风。治胸膈痰热。止烦闷消渴。疗类中风 
。或因气虚。或因血虚。养阴滑痰。渗经络之壅。润燥急之火。及小儿天吊惊痫。妇人胎产 
闷晕。 
久渴心烦。宜投竹沥。(雷公)竹沥所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阴 
虚之病。夫阴虚则发热。此味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薯蓣义同。(丹 
溪)能食者用荆沥。不能食者用竹沥。(三锡云。能食而气稍实者荆沥妙。)荆沥清火化痰。 
功胜竹沥。但不补耳。(述。)竹沥滑痰。非佐以姜汁不行经络。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 
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除。痰在膈间。使人癫狂。宜用竹沥。风痰亦宜用。其功又 
能养血。(丹溪)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将竹沥灌之即苏。诚起死回生药也。(述)竹沥乃 
阴虚有大热者仙品。中年痰火。舍此必不能成功。特为拈出。(三锡)沥。竹之津液。得火 
之后。寒性应灭。滑利走窍。清热逐痰。故为中风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阴虚火旺。煎 
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遍 
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络流转。外证自 
除矣。同贝母栝蒌仁霞天膏白芥子苏子橘红郁金童便麦冬。治似中风口眼 斜。语言蹇涩。 
或半身不遂等证。中风口噤。竹沥姜汁等分。日日饮之。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 
张。竹沥饮一二升。时气烦燥。五六日不解。青竹沥半盏。煎热。数数饮之。浓覆取汗。产 
后虚汗。淡竹沥三合。暖服。须臾再服。 
〔论〕 淡竹沥能疗痰火之风。于类中风为要剂。盖此味阳中有阴。阴为阳之守。使阳 
和而不化风。故热风皆治。而痰火之类中者。尤为中的。夫类中一证。如七情伤其营气者。 
固为阴虚。即外淫之病乎卫。卫病而营亦病。或化火而因以结痰。或凝痰而因以炽火。痰火 
炽。则五脏阴气出于隧道。以达表彻里者多为阻绝。而孤阳自焚之风。甚有奄然于顷刻者。 
岂不悉系于真阴之虚哉。人身后天之阴生于阳。竹乃阳中之阴。性味既禀清和。而沥则更犹 
真阴之化醇。与他味之养阴者有别。故最能除亢阳之伤阴。最能和营气以入脉。最能利经 
络以渗痰也。 
缪氏。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修事〕 取新鲜竹。锯尺许。中留节。两头去节。劈开。用砖二块。架定。两头出砖 
二寸许。各置磁盘于下。烈火熏 。则两头沥 滴盘中。竹将自燃便尽。就将滴过沥竹为 
薪。又架新竹于砖上。如前烧 。任取多少。 
〔总论〕 易系震为苍 竹。尔雅翼云。巽为竹。其根鞭。喜行东南。然则竹之生成在 
木火。而何以叶与茹与沥所禀皆寒。盖竹引根于秋深。孕笋于冬半。气禀清寒以生。是合于 
金水之阴以在下也。新笋春半出土而成竹。旧竹夏半落叶而易新。气随温热以成。是合于木 
火之阳以在上也。人物之生。莫不始于在地之阴。而成于出地之阳。竹之生固禀寒气。第当 
草木零落。而引根孕笋。则阴中有阳。阳反因阴而以萌以育。即知其生长于春夏。实为阳中 
有阴阴更因阳而以敷以和。在秋冬既不与众类同其枯瘁。是春夏虽与众类同其发荣。而实有 
不同者。以有清润之气贯乎其中也。洁古谓。为阴中微阳。本其生气而言。东垣谓为阳中阴。 
就其成气而言。夫用其叶与茹沥。是已取于既成之竹矣。不皆为阳中之阴乎。惟人身天表属 
心肺。而竹叶取象于表。以清心肺之烦热。人身气交属脾胃。而竹茹取象于近表之里。以清 
胃脘之逆热。人身营气为血液。而竹沥取象于营。以清血液热结之痰。盖同是阳中之阴。就 
其表里所分。已有阴阳之浓薄矣。丹溪谓沥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此也。世医执本草大寒一语。 
用之辄为疑忌。讵知性禀清和。正如人身至阳之分。非清阴无以握其枢而和其气。正合于经 
所云至阴虚天气绝之义。特由叶而茹。由皮而液。见其清和之差甚耳。竹之生气。阴中有阳。 
而成气阳中有阴。生者具阳之始。成者浓阴之终。他物鲜及之。 

卷二十七虫部
蜂蜜
内容:蜂采无毒之花。酿以大便而成。生岩石者。名石蜜。 
气味甘平。(生者有小毒)蜜成于蜂。蜂寒而蜜温。同质异性也。(守真)生者性凉。故 
能清热 
热。止痛 
脉。调脾 
甚效。涂 
根汁人乳 
调服即止 
虏所染。 
瘢黯色。 
用生蜜与隔 
〔论〕 万物之至味。莫过于甘蜂采百花之英。酿以大便而成蜜。是和群味而以臭腐生 
神奇者。甘属土。故能养脾。集群味以为甘。更由酝酿而成变化。故解毒为最。甘味属阳。 
故所 
通。 
宜。 
丹溪云。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东南卑湿。多食则害生于脾。多食生湿热虫 。(濒 
湖) 
呕家。 
〔修治〕水火炼法。每斤入水四两。银石器内以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乃 
用。 

卷二十七虫部
蜜蜡
内容:蜂房如脾。谓之蜜脾。蜜脾之底为蜡。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 
。名黄蜡。更用水煮化。以好绵纸折作数层。入冷水蘸湿。遂贴蜡上。一吸即起。仍投冷水 
中。有蜡凝纸上。即剥取之。再吸再剥。以尽为度。铺竹器中曝之。干则频洒以水。久之色 
白如练。因名白蜡。非新白而久黄也。与虫造白蜡不同类。 
气味甘淡。微温。恶芫花齐蛤。本经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能益血而行经脉)金 
疮。益气。别录疗泄 后重见白脓。利小儿。蜜气味俱浓。性缓质柔。故润脏腑而养脾。蜡 
气味俱 
之别于本 
补之。倾 
投美酒半 
长肉。得腻 
柏猪胆汁炙 
子黄一个。 
止。二日服 
者。用黄蜡 
汤。治热痢 
陈廪米半 
咳嗽音 
化作 
不语 
后。太 
去渣者 
〔论〕蜡味初尝微甘。即转为淡。五味以淡为本。今淡先有甘。是从中土而为扶危救困 
之味 
此物凝蜜 
治痢不纳 
昧者谓 
缪氏云。火热暴痢。不宜用。 

卷二十七虫部
露蜂房
内容:此房悬树顶上得风露者。其蜂黄黑色。长寸许。螫马牛及人欲死。非人家屋下 
也。其顶上实处。名紫金沙。 
气味苦甘咸平。有毒。本经主惊痫螈 。寒热邪气。癫疾鬼精。蛊毒肠痔。诸本草治恶 
疽附 
炙研和猪脂。涂瘰 成 。同热烧酒浸一刻。频漱。治风牙肿痛。五痫得效方。露蜂房 
焙石 
白汤 
蜂房 
蜂房 
露 
末 
丸 
〔论〕 露蜂房之用。本经首主惊痫螈 寒热邪气癫疾。非止如后世以毒攻毒之说。夫 
痫原 
分离 
者。 
而 
阴 
动 
腹 
针 
缪氏云。凡病气血虚而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修治〕 须十二月采。洗去蜂粪泥土。蒸半日。晒干。炙令焦黄。细研。当因各证原 
方。 

卷二十七虫部
虫白蜡
内容:与蜜蜡之白者不同。乃小虫食蜡树汁。吐涎粘于嫩茎。化为白脂结成。唐宋以 
入药。所用皆蜜蜡。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 
气味甘温。主治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丹溪)补中虚。杀痨虫。止咳泻。润 
肺脏。 
桑木之气 
肉膏中。用 
〔修治〕 外治。另研用。亦入丸散服。 

卷二十七虫部
五倍子
内容:各处有此种。以蜀产结于盐肤木上者。乃良。盐肤子木上。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 
球。(犹蜡虫之作蜡)初甚小。渐渐坚。大小圆长不等。中有细虫。山中人霜降前采取。 
杀货之。法酿过者。名百药煎。 
味涩而苦酸。气平。气薄味浓。敛也。阴也。入足少阴厥阴手太阴足阳明经。敛肺降火。 
化 
疗 
肤 
木叶 
乃虫 
功。( 
佐他药 
其气寒 
洗杨梅 
看。待发 
钵日中晒 
一切胶痰。 
大抵阴气虚。而阳因僭于土。则风淫。此味金本水气以收之。录方如下。神效驱风散。 
治风 
两半 
疳。 
子白 
在外 
阴气虚而阳因散于下。则气脱。兹味水借金气以收之。录方如下。虚劳遗浊。玉锁丹。 
治肾 
倦食 
盐汤 
上熏 
丁香 
汗脏 
〔论〕 五倍子乃盐肤木上之虫所造。盐肤木即盐肤子之木。曰盐肤者。以子中有核如 
肾形 
凝咸 
其主 
由于金 
矣)何以 
而不能尽 
苦味以至 
于上。则 
于外也。)如 
以收之。(如 
归于水。则 
此。故楼全 
极下乎。抑 
燥收性味。原与归于至阴者不相戾。故金得水以致其用。水得金以宅其元。阴精奉之而上。 
收气肃之而 
其性燥急而专收敛。凡咳嗽由于风寒。抑或肺火实甚者。忌。泻痢非大肠虚脱者。亦忌。 
( 
〔修治〕 蜀中者佳。去虫。汤药生用。丸药略炒。染须用者。炒至烟起。以浓茶泼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