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

第6章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第6章

小说: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像是一位建筑师根据他建成的房子是否还立在那里来判断房子的质量一样。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衡量的只是你是否已经实现了它,不是你能否实现它。

  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在画蓝图的时候就知道房子能立住。他是通过衡量材料的强度、它们的承重量以及设计和建造的质量知道这一点的。

  同样,投资大师在投资之前就知道他是否可能盈利。

  利润(或损失)是一个差额: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因此,你只能在事后衡量它。

  例如,一家企业不能光靠定下盈利目标来盈利。管理者们必须关注那些目前可衡量、以后会带来利润的行动:也就是能够提高销量和收入并降低成本的行动。而且,他们只做那些他们相信收入将大于成本的事情。 
投资标准投资大师关注的不是利润,而是必然带来利润的衡量方法:也就是他们的投资标准。

  沃伦·巴菲特购买一只股票不是因为他预料这只股票会上涨。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该股的价格有可能在他刚买下它的时候就下跌。

  他购买一只股票(或整个企业)是因为它符合他的投资标准,因为经验告诉他,他最终将得到回报:要么是股价上涨,要么是企业利润提高(在他购买了整个企业的情况下)。

  例如,巴菲特于1973年2月开始以27美元的价格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当股价下跌后,巴菲特反而继续购入,到10月份的时候已成为这家公司最大的外部股东。对巴菲特来说,《华盛顿邮报》是一家价值4亿美元但市场价格仅为8 000万美元的企业。但华尔街不是这么看的…尽管大多数出版业分析家都赞同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的估价。

  华尔街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崩溃的市场。道指下跌了40%,而像IBM、宝丽来和施乐这样的“漂亮50”(Nifty Fifty)股,也就是华尔街在短短几年前还愿意在80倍的市盈率下购买的股票,也已下跌了80%以上。经济低迷,通胀率在提高。这是出人意料的,因为萧条一般会抑制通胀。对华尔街来说,“世界末日”似乎就要到来。这绝对不是购买股票的时机;在通胀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甚至连债券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当职业投资者们观察《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时,他们认为,这只已经从38美元下跌到20美元的股票,像整个市场一样只有继续下滑的可能。“买入”风险实在太大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华盛顿邮报》本可以将它的报纸和杂志业务以大约4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另一家出版商,但华尔街居然不肯花8 000万美元买下它!

  对巴菲特来说,如果你可以打两折买下一家知名又优秀的企业,其中根本没有风险可言。

  巴菲特并不是在观察市场或经济。他在使用他的投资标准衡量《华盛顿邮报》的质量。他了解这家企业:由于它对华盛顿地区的有效垄断,它拥有可持续的经济优势(而且“垄断”可以让它随通胀而涨价,因此它不怕通胀);它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它管理有方;当然,它的售价也低得诱人。

  华尔街害怕损失,并将之称为“风险”,但巴菲特和其他一些知道该去衡量什么的投资者却开始盈利了。有趣的是,在市场崩溃的时候,职业投资者们往往会突然发现保住资本的重要性并持“观望”态度……而遵循第一条投资法则“永远不要赔钱”的投资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踊跃地参与市场交易。

  在巴菲特投资于《华盛顿邮报》后,它的股价不断下跌。事实上,《华盛顿邮报》的股价两年之后才反弹到巴菲特的平均买价22。75美元。但巴菲特并不关心股价,他重视的是他的投资标准,也就是衡量企业质量的标准。而单看收益水平,就知道这个企业的质量正在提高。

  在投资市场中,你去衡量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风险是可管理的(1)索罗斯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投资确定性的。像巴菲特和其他所有成功投资者一样,索罗斯也会衡量他的投资,但他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投资标准。

  索罗斯的成功要诀是积极地管理风险,这也是投资大师所使用的四种风险规避策略之一。这四种策略是:

  1。 不投资。

  2。 降低风险(沃伦·巴菲特的主要方法)。

  3。 积极的风险管理(乔治·索罗斯驾轻就熟的一种策略)。

  4。 精算的风险管理。

  大多数投资顾问都会大力推荐另一种风险规避策略:分散化。但对投资大师来说,分散化是荒谬可笑的(见第7章)。

  没有一个成功投资者会将自己限制在仅仅一种策略上。有些人,比如索罗斯,会使用全部这四种策略。

  1。 不投资

  这一直是可选策略之一:把你所有的钱都投到国库券上(没有风险的投资),然后忘了它。

  看起来有些让人吃惊的是,每一个成功投资者都会使用这种策略:如果他们找不到符合他们标准的投资机会,他们就干脆不投资。

  许多职业基金经理连这种简单的法则都违背了。例如,在熊市中,他们会将他们的投资目标转向公用事业或债券这样的“安全”股,理由是它们的跌幅小于一般股票。毕竟,你可以出现在《华尔街一周》(Wall Street Week)节目中,告诉翘首企盼的观众,你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风险是可管理的(2)2。 降低风险

  这是沃伦·巴菲特整个投资策略的核心。

  像所有投资大师一样,巴菲特只会投资于他了解的领域,也就是他具备有意识和无意识能力的领域。

  但这并不是他的唯一法则:他的风险规避方法与他的投资标准紧密结合。他只会投资于他认为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企业。他把这称做他的“安全余地”。

  在这一原则下,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投资之前完成的。(就像巴菲特所说:“你在买的时候就盈利了。”)这种选择程序的结果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高概率事件”:回报确定性接近(尽管谈不上超过)国库券的投资。

  3。 积极的风险管理

  这主要是交易商的策略…也是索罗斯的成功关键。

  管理风险与降低风险大不相同。如果你已经将风险降得足够低,你可以回家睡大觉或休一个长假。

  积极地管理风险则需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密切关注(有时候需要分分秒秒地关注),而且要在有必要改变策略的时候(比如发现了一个错误,或目前的策略已经执行完毕),冷静而又迅速地行动。

  索罗斯在纳粹占领布达佩斯的时候就“练就”了应对风险的本领,当时,他天天都要面对的风险是死亡。

  作为一位生存大师,他的父亲教给他三条直到今天还在指引他的生存法则:

  1。 冒险不算什么。

  2。 在冒险的时候,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

  3。 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 
及时撤退1987年,索罗斯估计日本股市即将崩溃,于是用量子基金在东京做空股票,在纽约买入标准普尔期指合约,准备大赚一笔。

  但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他的美梦化成了泡影。道指创纪录地下跌了22。6%,这至今仍是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同时,日本政府支撑住了东京市场。索罗斯遭遇了两线溃败。

  “他做的是杠杆交易,基金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两年后接管了量子基金的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回忆说。

  索罗斯没有犹豫。遵循自己的第三条风险管理法则,他开始全线撤退。他报价230点出售他的5 000份期指合约,但没有买家。在220点、215点、205点和200点,同样无人问津。最后,他在195~210点之间抛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卖压随着他的离场而消失了,该日期指报收244。5点。

  索罗斯把他全年的利润都赔光了。但他并没有为此烦恼。他已经承认了他的错误,承认自己没有看清形势,而且,就像在犯了任何错误时一样(不管是小错误还是像这次这样威胁到生存的错误),他坚持了他的风险控制原则。这次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头寸的规模和市场的低流动性。

  首先是生存。其他所有事情都不重要。他没有惊呆,没有迟疑,没有停下来分析、反思或考虑是否该保留头寸以期形势扭转。他毫不犹豫地撤出了。

  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是先对市场做出一个假设,然后“聆听”市场,考虑他的假设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1987年10月,市场告诉他他犯了一个错误,一个致命的错误。当市场推翻了他的假设时,他不再有任何理由保留他的头寸。由于他正在赔钱,他的唯一选择就是迅速撤退。

  1987年的股崩使华尔街被死亡阴云笼罩了数月之久。“事后,我认识的每一个在股崩中遭了殃的经理人都变得几乎麻木了,”德鲁肯米勒说,“他们都变得无所适从,我指的都是业内的传奇人物。”

  就像杰出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所说:“那个秋天实在让我沮丧,我甚至不想再继续干下去。想到我在该年早些时候曾提出过预警(建议保持谨慎),那些损失更让我痛苦。也许我失去了判断力,也许我不如以前了。我的信心动摇了。我感到很孤独。”

  但索罗斯不是这样。他是损失最大的人之一,但他没有受到影响。

  两周后,他重返市场,猛烈做空美元。由于他知道如何处理风险,坚持着自己的法则,他很快就把灾难抛到了脑后,让它成为历史。而总体算来,量子基金该年度的投资回报率仍然达到了14。5%。 
摆脱情绪的控制投资大师们的精神状态有个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不管市场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他们或许会快乐或悲伤,恼怒或激动,但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

  如果你被个人情绪左右了,那么你在风险面前是极为脆弱的。被情绪征服的投资者(即便从道理上讲,他完全知道事情出错时应该去做些什么)常常畏首畏脚,无休止地苦思应该怎么做,为了缓解压力,他们往往以撤退(通常以赔本价)收场。

  巴菲特凭借他的投资方法实现了必要的情绪分离。他关注的是企业质量。他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资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标准。如果是,他会高兴,不管市场如何评价它们。如果他持有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他会把它卖掉,不管市价如何。

  沃伦·巴菲特根本不关心市场动向,难怪他经常说就算股市关闭十年他也不在乎。 
“我也会犯错”就像巴菲特一样,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有助于让他的情绪与市场分离。但除了他和巴菲特都拥有的一种自信外,他的最终防护法宝还有“四处游走,对任何有耐心听完的人说他也会犯错”。

  他会对某一特定市场如何以及为什么变化做出一个假设,然后以这个假设为基础进行投资。“假设”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高度试验性的立场,持这种立场的人不大可能“与他的头寸结婚”。

  然而,就像他曾公开预测“1987年股崩”将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