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医学心理学 >

第6章

医学心理学-第6章

小说: 医学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10年余年来美国的医学心理学涉及的领域很广;与许多学科靠拢,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70年代,来自医院内科、精神病学、流行病学和来自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的12至15位科学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下,由美国心肺血管研究所所长S。M。Weiss领导,成立了“行为医学研究组”,并在1977年对“行为医学”下了一个为各学科能接受的定义,即“行为医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综合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知识的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它是研究如何发展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把这种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由于行为科学广泛采用医学心理学的某些心理测量和心理治疗技术,1981年C。K。Prokop和L。A。Bradley出版了《医学心理学对行为医学的贡献》(《Medical Psychology Contributions to Behavioral Medicine》)一书。该书代表了美国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次,近年来美国到医院和诊所求治的病人,超过半数的仅患有轻度的情绪焦虑和忧郁,并没有任何躯体上的症状。这促使临床心理学家们把注意力集力从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转移到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经过他们的治疗,绝大多数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大大减少了医药费用的支出。于是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理解、处理和预防各阶层人群的心理问题,成为医学心理学的另一个发展方面。1978年,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健康心理学或卫生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诞生了。它实际上是公共卫生学或预防医学向前发展导致重视群体和个体的或心理健康的必然结果。当医学注意到健康人在未病或将要患病的心理问题,为保持健康或防止心身健康水平进一步下降而采取某些心理或行为措施时,也必然会促使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健康心理学汲取了当代各学科研究的科技成果,为心理卫生事业提供了先进的观点和理论指导,是今后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大显身手的一个领域。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情况是最能说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状况的。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大同小异;但不论从医学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或其工作规模皆不如美国那样典型。    
专栏2…2 欧洲一些国家的医学心理学情况    
联邦德国:由于联邦德国是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地之一,医学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基础。但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消失殆尽,以心理动力学为基础的心理学遭到无情的摧残。直到1950年以后,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才进入大学,医学心理学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1986年我国学者访问时的资料,联邦德国的综合大学都设有心理系。仅据4所大学的统计,心理系的本科学生就达2300人。其中60%以上的人学习临床心理学专业。他们毕业后大都将在精神病院、精神病防治机构或大、中、小各类学校、各种企业的职业选拔机构,以及少年管教所和各种司法结构中工作。目前从事专职临床心理学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已超过20000人,形成了一支相当庞大的专业队伍。工作重点是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并消除已经发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由于政府重视心理卫生的工作,在精神病院和综合医院中设有为各类精神病人以及为吸毒、酒精中毒病人的专科和住院部,使每一个需要得到帮助的精神病人和有心理问题的人得到必要的治疗,包括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此外还参与心身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和包括心理学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这类工作的比重占80…90%,其余10…20%的工作为从事心理测验,为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评估和鉴定。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在联邦国有深厚的基础,单是精神分析研究所就有12处之多。他们的心理治疗方法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形式和内容都和原来的方法有很大不同。此外,家庭治疗也很兴旺。从改善病人家庭环境和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着手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流行的各种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催眠疗法、放松训练等,在联邦德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根据K。Hassel  1983年的资料,北欧四国中,丹麦和挪威心理学发展较早,先后在1894和1919年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及心理学研究所。丹麦心理学会现有会员近1;500人,其中三分之一在学校、医院和诊疗所从事临床心理工作。挪威的心理学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较深,其临床心理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须经过五年的深造。学习分两步进行,每步约二年半时间。第一步在心理学基础课程中学习进一步的理论和方法学;第二步是实践训练,分五个学期。第一学期在精神病院和大学的心理诊疗所学习心理诊断和其他专业技术,并有两周实习。第二学期,除第一学期课程外,加授学习问题及教育…心理诊断和咨询的课程,并在一个学校的心理学部门进行三周实习。第三学期开始在有资格的教师指导下治疗就诊者或咨询者的问题。学习的课程有精神药理学、环境治疗法、临床神经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课程,并在精神病院门诊和病房进行为期九周的实习。第四学期,学习社区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的研究、组织心理学和学校社会学,并在神经心理学门诊进行实习。第五学期,没有正式课程,学生完成论文和准备毕业考试。经过上述训练的心理学家才有资格从事临床和心理治疗的工作。临床心理学家的鉴定和任命由挪威心理学会作出,获得此称号至少需在两个不同机构中从事五年的临床实践,或在同一个机构中全天工作至少两个“五年”。瑞典的临床心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1969年开始实行的新的心理学教学计划,要求学生接受三年大学基础教育、1972年开始,又开设了两年附加课程,附加课程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心理评价、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方面的能力与经验。之后,再在某一社会健康机构中工作一年便可以得到政府认可,成为临床心理学家。在70年代初,心理治疗在瑞典已占据了主导地位,1978年政府采纳了一项关于对研究生进行心理治疗训练的建议。整个训练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训练,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和提高工作技巧,共三个学期,包括讨论会(240学时),个别和集体指导(60~120学时),个别和集体心理治疗(170学时)。这一阶段训练完成后,还要进行实践。第二阶段为心理治疗和全面性训练,共六个学期,包括讲座会(460学时)、个别监督(100学时)、集体监督(200学时)、个别心理治疗(750学时)、集体心理治疗(160学时)。通过训练,学生具有大学的高级理论知识。不仅有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而且能够指导治疗活动,并在心理…社会方面的活动中承担顾问。芬兰的临床心理学产生很晚,直到1980年才制订出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计划,职称的评定由芬兰心理学协会负责。通过考试以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还要完成三年的实践课程,才能进行临床工作。    
苏联:医学心理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便开始了。在医学院校,有卫生部主持编写的医学心理学教材。过去在有关文献中未曾提到临床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这是由于苏联心理学界对西方临床心理学的某些工作如心理测验等,一直当作资产阶级心理学予以批判。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苏联的医学心理学已经发生了变化。从1984年出版的医学院校教科书中就可以看到临床心理学中的某些内容。该教科书认为医学心理学从广义上应包括以下内容:    
1。病人的心理学基本规律(对正常心理、―过性和长久性疾病心理的评价);医生的心理学(医疗工作者的心理学);医疗心理学(临床各科疾病病人的心理特点,缺陷心理等)。    
2。心身的相互影响和身心的相互影响问题。    
3。关于个性问题(个性与疾病以及某些疾病所特有的个性改变)。  
                  第二节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古代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在古代医学史中,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对人患病时所呈现症状的描述和对它进行治疗,都要涉及对病人本质的认识,例如,病人的躯体如精神(心理)是怎样构成的?他们是怎样活动的?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手段恢复原来的健康状态和正常机能的?他的躯体和精神是什么关系?他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不同关系对他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手段保持自身的健康不患病并能长寿?等等。从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医学家的医学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的观点。尽管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处在萌芽状态,但防治疾病都很注意心理的一面。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认为体液不平衡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他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并由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产生了人体不同的性质,为心理学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打下了基础。他还认为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病而且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必须注意人的性格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    
与此同时,最早的祖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表达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精辟的医学哲学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提出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论述。对人的心理作用的阐述贯穿在该书的各章节之中。以下重点介绍《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1。《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为“心”或“神”(“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具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神的活动是经“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的。所谓五神即神、魂、意、志,发属于五脏(“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产生五志:即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并认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从五志发展成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之说。这些论述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和其躯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甚至将各种情绪与各个内脏功能一一对应起来。祖国医学中所指的五脏并不是现代医学中的五脏,只是表述了躯体内各脏器的功能。《内经》又指出:“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以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立而终矣”(《灵枢。天年篇》。这种“神形相即”,即心身统一的思想,贯彻在祖国医学的医学哲学思想中。    
同样,《内经》中也观察到人具有不同类型,根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