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101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101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x 
阳明者,清气也。清复内余,言阳明司天,受客气主气之胜,则阳明清气,郁而不舒,故司天于上,而 
复有余于内也。清复内郁,则金气不伸,故咳衄嗌塞,心膈中热。白血,肺脏之血也。若咳不止,而白血出, 
则肺气并伤,故死。不言客胜主胜,但言清复内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之胜,而皆病司天之气,乃举一以例 
其余。下文太阳在泉亦然。 
x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x 
太阳司天,初之客气,少阴相火,二之客气,阳明燥金;三之客气,太阳寒水。凡此客气,皆可胜也。 
胸中不利,寒气内隔也。出清气,皮毛不利也。感寒则咳,寒气外感于皮毛,则肺受之而病咳也。若主时 
之气胜,则太阳寒水上逆,故喉嗌中鸣。鸣,水声也。 
x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x 
繇,摇同。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厥阴在泉,四之客气,阳明燥金;五之客气,太阳寒水;终之客 
气,厥阴风木。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大关节不利,大筋拘急也。痉强拘螈,筋不和于内也;不便,乃举止 
不快,筋不和于外也。主胜者,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定水。凡此三气,皆 
可胜也。三气之胜,下文皆同。筋骨摇并,犹之内为痉强拘螈也;腰腹时痛,犹之外为不便也。 
x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 足病,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x 
x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 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x 
便,如字,下便具同。酸, 同。藏,如字。少阴在泉,四之客气,太阳寒水;五之客气,厥阴风木; 
终之客气,少阴君火。凡此客气,皆可胜也。腰者,肾之外候,腰痛,肾虚也。少阴之脉,从足而上,腰痛, 
则尻股膝髀 足皆病矣。垂目曰瞀,瞀热以酸,言火气上淫,目热以酸,则垂目也。心膂曰 ,心气虚寒, 
故肿,不能久立,骨虚也。溲便变,肾虚也。若主时之气胜,则少阴厥气上行。厥气上行,内外不合,则 
心痛发热。心痛发热,阴阳不和,则膈中众痹皆作。夫厥气上行,则不能枢转,故病发于 胁。 
心痛发热,则阳气外浮,故皮毛之魄汗不藏,膈中众痹皆作,则气机尽郁,故四逆而起。 
x太阳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x 
x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x 
泻,泄通。下便泻之泻仿此。太阴在泉,四之客气,厥阴风木,五之客气,少阴君火;终之客气,太 
阳湿土。凡此客气,皆可胜也。足痿下重,足太阴之脉,不能循经而上也。便溲不时,小便 
频数而短少也。若太阳湿气,客于下焦,则发为大便之濡泻,濡泻,溏泄也。及为肿隐曲之疾,言隐曲之处, 
发为肿疾,亦湿客下焦之所致也。主胜,则寒湿之气,内逆中满,脾不转输,而食饮不下,甚则土受木刑而为疝。 
x少阳在泉,客胜,则腰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x 
x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x 
少阳在泉,四之客气,少阴君火;五之客气,太阳湿土;终之客气,少阳相火。凡此客气,皆可胜也。 
少阳,初阳之气,不能自下而上,则腰腹痛;不能自内而外,则反恶寒;甚则下焦虚寒,而 
下白溺白。下白,大便白也,溺白,小便白也。主胜,则君相二火交炽,故热反上行,而少阳火气,上客于 
心,故心痛发热,心痛发热,则火气格中而呕。相火君火而上行,则君火亦可合相火而下盛,故少阴同候。 
x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x 
x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 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x 
数,音朔。 ,音务。阳明在泉,四之客气,太阴湿土;五之客气,少阳相火;终之客气,阳明燥金。 
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客胜,则阳明清肃之气动于下,清气下动,则少腹坚满,始虽坚满,继而数便泻, 
便泻,大便溏泄也。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亦清气之下动也,始则少腹生寒,而下为 溏,则寒厥 
于肠,而上冲胸中,上冲胸中,甚则为喘,不能久立。 
x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x 
太阳者,寒气也。寒腹内余,言太阳在泉,受客气主气之胜,则太阳寒气,屈而不舒,故寒气在泉于下, 
而复有余于内也。寒腹内余,则太阳经脉不舒,故腰尻痛,屈伸不利,而股胫足膝中痛。不 
言客胜主胜,但言寒复内余,乃举一以例其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胜,而皆病在泉之经脉也。 
x帝曰∶善。治之奈何?x 
客胜主胜,经气受病,治之奈何? 
x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x 
x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x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得其中矣。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得其平矣。佐以所利,和以所宜,顺其性也。 
然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调其味也。同者,主气清寒,加以清寒之客气;主气温热,加 
以温热之客气。此为过盛,故当逆之,逆之者,抑之折之也。异者,主气清寒,加以温热之客气,主气温热, 
加以清寒之客气。此非过盛,故当从之,从之者,举之补之也。 
x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x 
承上文,寒热逆从之治,而问主客之正味也。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同而相得者逆之,气异而不相得 
者从之。上文言之,故已知之,然非气运本位之正味,故问其正味何如? 
x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x 
六气主时之位,不外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主位者,气之常,故先泻后补。加临者,气之客,故先补后 
泻。初之气,厥阴风木,木位之主,木气胜也。木胜曰发生,酸则反其性而收之,故其泻以 
酸。辛则助其上达,故其补以辛。 
x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x 
二之气,少阴君火,火位之主,火气胜也。火胜曰赫曦,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其泻以甘。咸能 坚, 
助其畅达,故其补以咸。少阴少阳,皆火位之主,少阴如是,则少阳亦如是也。 
x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x 
三之气,太阴湿土,土位之主,土气胜也。土胜曰敦阜,苦则反其性而泄之,故其泻以苦。甘则助其 
和缓,故其补以甘。 
x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x 
五之气,阳明燥金,金位之主,金气胜也。金胜曰坚成,辛则 
反其性而散之,故其泻以辛。酸则助其凝敛,故其补以酸。 
x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x 
终之气,太阳寒水,水位之主,水气胜也。水胜曰流衍,咸则 
反其性而凝之,故其泻以咸。苦则气寒,助其寒水,故其补以苦。 
x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x 
此六气客胜,其补泻之味,一如上文之主胜也。上文木位之主,其补以辛,其泻以酸,此厥 
阴之客,补泻相同。以甘缓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x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x 
上文火位之主,其补以咸,其泻以甘,此少阴之客,补泻相同。以咸收之者,《藏气法时论》云∶“ 
心欲 ,急食咸以 之”。 之即所收之。故此言收,下文少阳则言 也。 
x太阳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x 
上文土位之主,其补以甘,其泻以苦,此太阴之客,补泻相同。以甘缓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脾 
欲缓,急食甘的缓之”。 
x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 之。x 
少阳少阴皆属于火,同一义也。 
x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x 
上文金位之主,其补以酸,其泻以辛,此阳明之客,补泻相同。以苦泄之者,《藏气法时论》云∶“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x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x 
上文水位之主,其补以苦,其泻以咸,此太阳之客,补泄相同。《藏气法时论》云∶“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此以苦坚之云云,其义一也。 
凡此,皆主气客气之正味也。 
x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x 
上文岐伯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帝举以问,谓阴阳止有少太,何以有三? 
x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x 
阴阳之气,由少而太。太,多也;少,少也。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异用也。 
x帝曰∶阳明何谓也?x 
太多少少,则阳明何谓? 
x岐伯曰∶两阳合明也。x 
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两阳相合而明,则中有阳明也。 
x帝曰∶厥阴何也?x 
太少之中有阳明,何以厥阴不居二阴之中,故问厥阴何也? 
x岐伯曰∶两阴交尽也。x 
从少而太,则中有阳明,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有少阴之阴,两阴交尽,而有厥阴也。 
x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x 
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有多少,而探病之盛 
衰,以及治之缓急,方之大小,期于约言不繁,故愿闻其约。 
x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x 
气有多少者,气有高下也。谓阳气多而居高,阴气少而居下。病有盛衰者,病有远近,证有中外也。谓 
病久远而在中则盛,病新近而在外则衰。治有缓急者,治有轻重也,谓缓病之治宜轻,急病 
之治宜重,更当适其病至之所,为复其故也。 
x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x 
x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x 
x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x 
奇,音箕,下同。方有大小者,大要∶君一臣二,合而为三,乃阳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合而为六, 
乃阴偶之制也。奇数之大,则君二臣三,亦奇之制也。偶数之大,则君二臣六,亦偶之制也。品数少而分 
两多,故曰君。品数多而分两少,故曰臣。方之奇偶,因病之远近以为用,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谓近 
病为阳,宜用奇方以治之;远病为阴,宜用偶方以治之。发汗为阳,攻下为阴。汗则从阴出阳,地气升而为 
云为雨,故汗者以偶不以奇;下则从阳入阴,天气降而能泻能输,故下者以奇不以偶。治之缓急,因病之上 
下以为用,病在上而补上治上,则制方以缓;病在下而补下治下,则制方以急。制以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