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25-医经原旨 >

第50章

425-医经原旨-第50章

小说: 425-医经原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沐头面中风也,一曰“沐浴”。)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久风不 
散,传变而入于肠胃之中,热则为肠风下血,寒则为水谷不化而为飧泄泻 
痢。)外在腠理,则为“泄风”。(风在腠理则汗泄不止,故曰“泄风”。自上文“风气循风府而上”,至 
此共七种,所以明或为风也,故有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之义。)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无常方然,言变化之多,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气耳。)五脏之风,形状不同。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多汗者阳受风气, 
开泄腠理也。恶风者,伤风恶风也。下文诸脏皆同。 然,浅白貌,金色白也。肺主气,在变动为咳,风 
邪迫之,故时咳短气也。昼则卫气在表,风亦随之,故觉其瘥;暮则卫气入阴,邪应于内,故为甚 
也。眉上乃阙庭之间,肺之候也,故肺病则白色见于此。 ,普梗切。)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 
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多汗恶凤,义如前。焦绝者,唇舌焦燥,津液干绝 
也。风化木,心属火,风薄于心则木火合邪,神志溃乱,故或为善怒,或为惊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故 
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味,故诊当在口。口者,兼唇而言,色当赤也。)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 
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气并于肺则悲,肝病而肺气乘之,故善悲。色微苍, 
肝之色也,足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故嗌干也。善怒,肝之志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环 
阴器,强则好色,病则妒阴,故时憎女子也。肝气通于目,故诊在目下,色当青也。)脾风之状,多汗恶风, 
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身体怠惰,四肢不用者, 
脾主肌肉四肢也。色薄微黄,土之色也。不嗜食,脾病不能化也。鼻为面王,主应脾胃,故色诊当见于鼻上。)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而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 
黑。( 然,浮惨貌。风邪入肾,则挟水气上升,故面为浮肿。肾脉贯脊属肾,故令脊痛不能正立。 , 
烟也,隐曲,阴道也。肾主水,故色黑如 
,肾开窍于二阴,故为隐曲不利,肌肉本主于脾,今其风水合邪,反侮乎土,故诊在肌上,色当黑也。)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 
腹大。(胃脉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故冒风之状,颈必多汗恶风。胃主受纳水谷,而风邪居之, 
故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胃脉循腹里,故善满。失衣则阳明受寒于外,故为 胀;食寒则胃气受伤于内,故为泄 
泻,胃者肉其应,胃病故形瘦。腹者胃所居,邪实故腹大。此下当详明六腑之病,而止言胃风者,以胃为六 
腑之长,即如所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意,胃病则腑在其中矣。)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 
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首为诸阳之会,因沐中风,则头面之皮腠疏,故多 
汗恶风。凡患首风者止作无时,故凡于风气将发,必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以阳邪居于阳分,阳性先而 
速也。先至必先衰,是以至其风日则疾少愈。内为房室之内,不可出者,畏风寒也。)漏风之状,或多汗, 
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漏风之病,因于饮酒中风 
也。风邪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阳胜则身热恶寒,故不可以单衣。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食则汗出, 
甚则阳浮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故衣濡。阳甚阴虚,津亡于内,所以口干善渴,身不能劳也。 
能、耐同。)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溃,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泄风者,表不 
固也。上溃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溃也。口中干,津液涸也。液涸则血虚,故不能劳而身尽痛。汗 
多则亡阳,故令人寒也。) 
是故风寒客于人也,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风寒客于皮肤,则腠理闭 
密,故毫毛尽直。寒束于外,则阳气无所疏泄,故郁而为热。斯时也,寒邪国中在表,故可取 
汗而愈。)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 
之。(邪在皮毛,不亟去之,则入于经络,故或为诸痹,或为不仁,或为肿痛,故当用汤熨、灸刺之法,以去 
经络之病。)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风寒自表入脏,必先于肺,盖肺合皮毛,为脏 
之长也。邪入于阴则痹,故肺受风寒则病为肺痹,而其变动为咳,咳为喘息,故为上气。)弗治,肺即传而 
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在肺弗治,则肺金乘 
木,故及于肝,是为“肝痹”。肝气善逆,故一名曰“厥”。厥在肝经,故胁痛;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 
刺,则厥逆散而肝邪平矣。)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 
时,可按,可药,可浴。(在肝弗治,则肝木乘土,风热入脾,病名“脾瘅”。其在内则腹中热而烦心,在 
外则肌体出黄。可按,可药,可浴,在解其表里之风热耳。)弗治,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 
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在脾弗治,则土邪乘肾,病名“疝瘕”。邪聚下焦,故小 
腹冤热而痛,溲出白浊也。热结不散,亏蚀真阴,如虫之吸血,故亦名曰“蛊”。)弗治,肾传之心,病 
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邪克火。则传于心。心 
主血脉,心病则血燥,血燥则筋脉相引而急,手足挛掣,病名曰“螈“。邪气至心,其病已极,此而 
弗治,故不出十日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病当三岁死。(若肾传于心,未至 
即死。而邪未尽者,当复传于肺,而金火交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故发寒热。三岁死者,凡风邪传 
遍五脏,本当即死,其不死者,以元气未败,势犹在缓,故肺复受邪,再一岁则肺病及肝,二岁则肝病及脾, 
三岁则脾病及肾,三阴俱败,故当死也。)此病之次也。(此即顺传所胜之次第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 
于传。(病有发于仓卒者,随气为患,不以次而入,亦不必根据次以治其传,此又于逆传顺传之外,而复有 
不次相乘者矣。)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 
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五志之发无常,随触而动,故生病亦 
不以为次。)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喜则气下,故伤心。心伤而大虚,则肾气乘之,水 
胜火也。)怒则肝气乘矣,(怒则气逆于肝而乘于脾,木胜土也。)悲则肺气乘矣,(悲则气并于肺而乘于 
肝,金胜木也。)恐则脾气乘也,(恐伤肾则肾气虚而脾气乘之,土胜水也。)忧则心气乘也。(忧伤肺则 
心气乘之,火胜金也。)此其道也。(或以有余而乘彼,或以不足而被乘。皆乘所不胜,此不次之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脏惟五,而五脏之传又能各兼五脏,则有二十五变。 
传者以此传彼,乘者以强凌弱,故有曰“传”、曰“乘”之异名耳。) 
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不为汗解,谓汗后烦热不散也。)夫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 
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 
也。(风为阳邪,故汗虽出而身仍热也。巨阳主气,气言表也。表病则里应,故少阴得热,则阴分之气亦从 
阳而上逆,逆则厥矣,故名“风厥”。风厥之义不一,此言太阳。少阴病也,又有二阳 
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劳风为病,法在肺下。( 
劳风者,因劳伤风也。肺下者,在内则胸膈之间,在外则四椎、五椎之间也。风受于外,则病应于内,凡人 
之因于劳者必气喘,此劳能动肺可知。)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邪在肺下则为喘逆,故令人强上不能俯 
首。风热上壅,则畏风羞明,故令人冥目而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风热伤阴则津液 
稠浊,故唾出若涕。肺主皮毛,卫气受伤故恶风振寒。)治之以救俯仰。(风之微甚,证在俯仰之间也, 
故当先救之。然救此者必先温肺,温肺则风散,风散则俯仰安矣。若温散不愈,郁久成热,然后可以清解。温 
清失宜。病必延甚。)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风邪 
之病肺者,必由足太阳膀胱经风门、肺俞等穴内入于脏。大肠者,水之腑,三阳之表也,故当引精上行,则 
风从咳散。若巨阳气盛,引精速者应在三日,中年精衰者应在五日,衰年不精者应在七日,当咳出青黄痰涕而 
愈,如下文者,是即“引精”之谓。)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 
肺则死也。(咳涕不出者。即今人所谓干咳嗽也,甚至金水亏竭,虚劳之候,故死。肾气劳竭,肺气 
内虚,阳气迫之,故不出则伤肺而死也。) 
有病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 ,浮肿也。 然,失色貌。壅,重浊不清也。肾脉循喉咙,挟 
舌本,病风则肾脉不利,故壅害于言语。)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 
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风水”。 
(肾主水,风在肾经,即名“风水”。)盖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必因虚而入,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虚则无气,故为少气时热。阳主散而 
凑于阴分,故汗出。)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少腹有热,邪在阴也,故小便黄。)不能正偃者,胃 
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正偃,仰卧也。肾脉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注胸中,肾邪自下而上, 
则胃气逆而不和,故正偃则咳甚而上迫于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 
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目下肿如卧蚕者,其腹必有水气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 
则惊,惊则咳甚也。(水邪留滞于脏,故为气逆。气逆则不得正卧,故惊而咳甚。)腹中鸣者,病本于胃 
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脾胃属土,所 
以制水,土弱则寒水反侮之,故腹中鸣而食不下,胃主肌肉,其脉行于足。 
水气居于肉中,故身重不能行。)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