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 >

第29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第29章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妫乓馄苹迪肮叩挠镅怨娣叮非蟆澳吧钡男Чㄗⅲ翰慰记砣骸⑼醯煤螅骸绰逞干⑽娜唷敌颉贰堵逞干ⅰ叮娜唷罚贾荩赫憬囊粘霭嫔纾1991 年版,20…28 页)。如果说前者反映了“诗的平民化”的要求,后者则必然强调“诗的贵族化”。 因此,当年康白情在强调诗具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时,就同时提出了“诗歌是贵族的”的命题(注: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康白情新诗全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年版,229 页)。现在,初期象征派诗人更把它发展到极端,强调诗的领域是“一般人找不着不可知的远的世界,深的大的最高生命”,它就不可能是“大众(平民)”的,而只能是少数、个人的,精神探索、艺术试验的领地(注:穆木天:《谭诗》《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年版,263 页)。初期象征派诗人诗歌观念与表现的“内转” 显然是受到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而且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转借:穆木天的主张与以瓦雷里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李金发的创作与魏尔伦等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关系,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内转”,同时是向中国传统诗歌的主流,特别是晚唐诗与宋词的靠拢。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早期象征派诗人这里,明确提出了将东西方诗歌“沟通”的理想:李金发在他的诗集《食客与凶年》的“自跋”里,指出“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应“于他们的根本处”“把两家所有,试为沟通,或即调和之意”;周作人在《〈扬鞭集〉序》里也提出以“象征”作为东、西方诗歌的联结点:“这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注:周作人:《〈杨鞭集〉序》《谈龙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 年版,40 页)。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无论是“纯诗”概念,还是“沟通(融合)”理想的提出,都只是一种理论的提倡——理论倡导在先,创作实践滞后,这正是中国新诗(以至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新诗发展史上,早期象征派的理论价值是超过了其创作实践的。但早期象征派诗人的试验仍然为新诗艺术提供了新的东西。如李金发(1900…1976 年)的诗作(这一时期他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正像朱自清后来所总结,他“多远取喻”,即“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 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即将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之间的联想过程全部省略,只将最鲜明的感官形象推到最突出的地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搭起桥来。如李金发的《弃妇》:“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诗人把一连串的形象:夕阳、灰烬、烟突、游鸦、海啸、舟子之歌有如散落的珠子一个一个地排列在一起,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但细细琢磨,自可发现其内在的联想线索: “弃妇”由生命在烦闷中流逝而联想到“夕阳” 由, “夕阳”的势力联想到“火”,由“火”的焚烧联想到“灰烬”,由“灰烬”的冰散联想到“烟突”,由“烟突”伸入空中联想到翱翔其间的“游鸦”,由“游鸦”联想到“海”与“海啸”由“海”联想到栖于海上的“舟子”及其歌:这确实是一个联类不穷、引而申之的自由联想。然而,所有这些联想而及的形象都有着共同的感情色彩:无论是夕阳、灰烬,还是游鸦、海啸、舟子之歌,都能够激发起人们一种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这样,弃妇的微妙的难以名状的“隐忧”就由此而获得了具体的形象的体现。而弃妇的隐忧又引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难道被这尔虞我诈的社会所抛弃的人们不都会有这样的隐忧?这就是诗的由此及彼、由特征(的“弃妇”)到普遍(的“弃妇”)的暗示的力量。象征派诗歌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艺术中的地位,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这些都提高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金发的诗歌里,大量地,而且可以说是自觉地选用了文言词语,如“窗外之夜色,染蓝了孤客之心,/更有不可拒之冷气,欲裂碎/一切空间之留存与心头之勇气”(《寒夜之幻觉》 “或一起老死于沟壑),/如落魄之豪士” (《夜之歌》)等等,尽管仍给人以生硬的感觉,但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当年文言诗词成为一种滥调时,白话词语的运用让厌倦了的读者耳目一新;现在当白话也被滥用,如周作人说“晶莹透彻得太厉害了”,文言词语的适当引人,也会造成陌生化的效果,增加无形的神秘的感觉。早已被抛弃了的“学衡”派的主张在这里似乎又获得了某种历史的回应;但这仍是有不同意义的,如周作人所说,这是在白话文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后,主动“把古文请进国语文学里来”(注:周作人:《国语文学谈》,载《京报副刊》394 号,1926 年 1 月 24 日出版),使其成为现代文学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期的小说家、散文家(如废名、俞平伯)也在试验采用文言词语以增加文章的“涩味”(注: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 年版,78 页),与李金发等在新诗语言上的努力表现了同一趋向。李金发之外的早期象征派的艺术探讨也各有得失。穆木天的《旅心》为了增加诗的朦胧性与暗示性,做了废除诗的标点的试验,并常采用叠字、叠句式回环复沓的办法来强化诗的律动;冯乃超的《红纱灯》加强了诗的色彩感,王独清的《圣母像前》有更多的异域情调与病态感情的渲染,虽没有李金发那样艰涩,格局都太小,感情世界也过于狭窄:象征派诗歌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 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在《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面前》等文中就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新诗必须自觉充当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的“工具”,“多作能够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实际生活”并“暗示人们的希望” 向诗人发出了,“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 的号召。在创作实践上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蒋光慈(1901…1931年),他的《新梦》集(1925 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和早期象征派的“内倾于诗人感觉世界”不同,它强调直接从外部世界,即大时代里的人民革命斗争中吸取诗情。“跑入那茫茫的群众里!……歌颂那痛苦的劳动兄弟”“从那群众的波涛里,才能涌现出一个真我”(蒋光慈:《自题小像》),诗人自觉地把自我消融于无产阶级战斗群体之中,主张革命文学“它的主人,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 注:蒋光慈:《关于革命文艺》,载《太阳月刊》第 2 期,1928年 2 月 1 日出版)。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消解了早期白话诗及抒情诗的强烈的主观性与个人性,《女神》式的对“自由、独立的个人”肯定与表现转化为对无产阶级的“战斗的集体主义”的歌颂:这显示了抒情诗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对以后左翼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无产阶级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蒋光慈就是最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歌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理想带进诗。他热情地高歌:“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歌领域的诗人。/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哎,十月革命 /我将我的心灵献给你罢,/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莫斯科吟》)。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露,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又是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附录 本章年表
1918 年
   1 月 胡适《鸽子》、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沈尹默《月夜》等第一批现代白话新诗发表于《新青年》第 4 卷第 1 号。
1919 年
2 月 周作人《小河》发表于《新青年》第 6 卷第 2 号。
   10 月 胡适作《谈新诗》。
1920 年
   1 月 郭沫若《凤凰涅槃》发表于 30、31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
   3 月 胡适《尝试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2 年 10月刊行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
   5 月 郭沫若、宗白华、田寿昌《三叶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本年 《分类白话诗》(许德鄰编)由崇文出版社出版。
1921 年
   8 月 郭沫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1922 年
   1 月 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等主持《诗》月刊创刊。
   同月 郑振铎《论散文诗》发表于《文学旬刊》第 24 期。
   同月 冰心《繁星》(小诗)连载于 18 日至 20 日、22 日、23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3 月 俞平伯《冬夜》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同月 康白情《草儿》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4 月 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湖畔》集由湖畔诗社出版。
   6 月 文学研究会诗人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刘延陵、郑振铎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月 周作人《论小诗》发表于 21 日、22 日《晨报副镌》。
   8 月 汪静之《蕙的风》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0 月 徐玉诺《将来之花园》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月 北社编《新诗年选》(1919 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3 年
   1 月 冰心《繁星》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 月 朱自清《毁灭》发表于《小说月报》第 14 卷第 3 号。
   5 月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发表于《创造周报》第 1 号。
   同月 冰心《春水》集由新潮社出版。
   6 月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与《〈女神〉之地方色彩》分别发表于《创造周报》第 4 号、第 5 号。
   7 月 陆志苇《渡河》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内附自序《我的诗的躯壳》。
   9 月 闻一多《红烛》集由泰东图书局出版。
   10 月 郭沫若《星空》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12 月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的合集《春的歌集》由湖畔诗社出版。
   同月 宗白华《流云》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同月 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发表于《中国青年》第 10 期。
1924 年
   3 月 刘大白《旧梦》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1 月 蒋光慈《哀中国》发表于《民国日报?觉悟》副刊。
   12 月 朱自清《踪迹》(诗歌、散文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 年
   1 月 蒋光慈《新梦》集由上海书店出版。
   2 月 王统照《童心》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3 月 梁宗岱《晚祷》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约 9 月 徐志摩《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代印,北新书局发行。
   1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