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08)真理的足迹 >

第4章

(08)真理的足迹-第4章

小说: (08)真理的足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和内部,就分别形成孤峰、峰林 (石林)、天生桥、落水洞、溶沟溶洞、
暗河暗湖、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各种奇特的自然景物。例如云南的石林,
千峰竞秀,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厂西的奇峰异洞,千姿万态,素有一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誉。岩溶地貌不仅可以交织成各种美
丽的风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利
用和改造岩溶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必须对岩溶地貌的成因、分布和发育
规律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以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明代末叶杰出的地理学家和
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世界上岩溶地貌考察的先驱。
     徐霞客 (1586~1641)是江苏江阴人,自幼立志遍游五岳,博览祖国壮
丽山河,探索大自然奥秘。他从22岁起到56岁逝世时为止的34年中(1607~
1640年),持续旅行考察16次;不避寒暑,不畏艰险,不信鬼神,百折不
回地游历考察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16个省(区),并把考察到的
有关地理、地质、水文、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实地情况和见解,以日记体裁
写成一部《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最早的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
之一,它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各地的自然景色、山川源流和风土文物,
并试图探索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游记还记述了在考察旅行中和各种
困难作斗争的情况。他最后一次“万里遐征”,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考察
 (1636~1640年),所记资料占全部游记的十分之八,是游记中的精华部分。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的文化典籍,而
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所作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爱士倍尔的工作 (1774
年)要早 130多年,他对岩溶地貌的分类也比欧洲人瑙曼的研究(1858年)
要早220多年。他对我国西南各省岩溶地貌作出了详细的记述和独到的分
析。
     比如说,岩溶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沿缝隙逐渐流入进行溶蚀,造成
地下裂隙和空洞。后来地面崩塌成圆洼地,积水就成池塘。圆洼地按大小不
同和底部有无池塘,分成各种类型,徐霞客游经贵州普安,记述过这些现象:
 “从岭头升陟,其上多中洼之岩,大者盘壑为田,小者堕穴为阱。”(黔游
日记,崇帧上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在云南嵩明的梁王山考察时,他写道:“冈
头多中陷之坎洼地,枯者成眢,潴者成天池。”(滇游日记,崇祯十一年九
月二十九日)
    岩溶地区,地下水侵蚀溶解,造成发达的洞穴系统和地下水道,徐霞客
对此作了许多考察,他说阳朔有“飞流下捣,不见下流所溢……盖地穴潜通
也”。他还指出北盘江“水多悬流穿穴,故鲜核其源流也”。(粤西游记,
崇祯十年七月十九日)对石灰宕溶洞,他考察过100多个,对每个洞的调查
都很仔细,从倒悬洞顶的钟乳石到耸列洞底的石笋,都有生动描绘,有时还
采取岩石标本作进一步研究,对考察过的岩洞大都记有方向和高深宽窄的数
字。例如 1637年他对桂林七星岩溶洞的考察,就为研究石灰岩溶洞提供了
一个先例,他先后两次深入这个巨大而复杂的溶洞,在既无助手,又无仪器
的情况下,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目测步量,对这个地下“迷宫”中的15
个溶洞的分布、规模、结构和特征作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1953年中国科学
院地理研究所对七星岩溶洞进行勘察和测量制图之后,证实了徐霞客当时观
察和记述的正确性。可见《徐霞客游记》中许多考察记录和重要发现,直到
目前仍可供我们研究岩溶地貌时作对比参考,也为我们在岩溶地区进行农
林、水利、工业建设和开发交通、矿业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
     徐霞客对于溶洞溶解的石灰石,形成钟乳石或石笋,都有生动的描绘,
对于岩洞、钟乳石和石笋的成因,已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岩洞是由流水作
用形成的,钟乳石是由石灰岩中的水滴下后水分蒸发、石灰质凝聚而成的。
他在记述云南保山的水帘洞时写道:“崖间有悬于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
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滇游日记,崇损十二年七月八日)
这里说的“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即指明了钟乳石的成因。在当时尚无化
学分析的条件下,他已观察到钟乳石是由于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钙质附着
洞顶,逐渐凝结聚集而成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解释了落水洞的成因及其与
伏流、水系的关系后,正确的指出了地下河道的顶棚陷落,可在地面形成圆
洼地、峡谷或天生桥。
     经过水的长期溶蚀,由于裂隙、落水洞、洼地等的发展扩大,溶洞、地
下河道等的崩塌,使地面变得高低不平,最后被分割成无数并立的峻峭山峰,
称为峰林(石林),这是岩溶地貌最显著的特征。他从桂林舟行到阳朔途中,
对看到的峰林地貌,曾这样描述:桂林附近的峰林“诸峰分峙叠出,离立献
奇……倒插水中,直如青莲出水,各欲独上”。“南三十里,则龙头山复铮
铮骨立,而阳朔四周,又攒出碧莲玉笋世界矣。” (粤西游记,崇祯十年五
月二十二日)
     徐霞客在经历了桂、黔二省的岩溶地区绕行云南东部再折至滇、黔、桂
交界的罗平时,他在总览西南各地岩溶地貌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峰林地貌
的分布,作出了对比分析,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峻峰离立,分行竞颖,
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今湖南道县),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滇游日记,崇祯十一
年八月十八日)对云南罗平的峰林,这样写道:“罗庄山在城(指罗平)东
南六十里,其山参差森列,下多卓锥拔笋之岫,粤西石山之发轫也。”(滇
游日记,崇祯十一年八月十八日)由此可见徐霞客在描述岩溶地貌的基础上,
还试图深入研究岩溶地貌的分布发育规律。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记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考察岩溶地貌的科学文
献,早在300多年前他对岩溶地貌成因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基本相符。
毛泽东曾提到徐霞客徒步遍游西南并发现长江上游的故事,对徐霞客及其《徐
霞客游记》给予高度的评价。徐霞客不愧为一个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进军
的先驱者之一,他为我们开发岩溶地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徐霞客的一生几乎全部从事于地理考察的野外旅行,是同自然界各种艰
难险阻战斗的一生。
     徐霞客生活的明朝末叶,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到了腐朽的阶段,
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封
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残局,疯狂镇压人民;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
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徐霞客的故乡江浙一带更是当时资本主义萌牙较早的
地区,随着生产、贸易和交通的发展,要求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进行详
细的了解,探索自然规律,徐霞客的地理考察正是符合了这个时期的要求。
他对功名淡薄,断然不求仕宦,不慕权贵,走上了自学勤功,博览群书,探
索自然的科学道路。他不仅阅读了大量古今史书和地理书籍,而且特爱旅游、
地志、山海方面的书籍。他反对死读经书。因为,在徐霞客之前,有关地理
书籍的传统写法,记载的大多是疆域沿革、建置风俗等,而对山川岭流介绍
很少,至于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涉及更少,且在传统经典中记载的地理事实,
有许多谬论流传,以误传误,徐霞客曾严厉批判这些作者们是“彼不辨端末
巨细,悍然秉笔,类一丘之貉也夫”!他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欲问
奇于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几十年如一日,几乎年年外出,获得了许
多超过前人的新见解。他所写的《徐霞客游记》与过去的地理著作大不一样,
完全是根据野外考察的资料,按照自然界本来的面目而写成的。
     徐霞客坚持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批判认为岩溶地貌是“天开神凿”的
谬论,指出自然界充满着矛盾,有旺盛的活力,山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变化和发展,流水也会劈开山岭,侵蚀岩石而造
成多种多样的地貌。他在考察中常遇到一些罕见的独特的自然现象 (例如对
云南腾冲的火山和地热蒸汽的考察),他从不信鬼神,不畏天命,而是仔细
观察,如实记载,以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界,从而作出了科学记述。有一
次在湖南茶陵考察麻叶洞时,有人对他说,此洞有“神龙奇鬼”,非有降鬼
伏神法术的人不敢进入,徐霞客听后,一笑置之,仍然带着火炬人洞仔细考
察。一部《徐霞客游记》同时就是同神学迷信和唯心主义作斗争的科学记录。
     徐霞客在地理考察旅行过程中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也很突出。在
长期的野外考察中,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旅
泊岩栖,游行无碍”。他经历的波折,遭遇的危险,不胜枚举。他为了探索
自然规律,凡登山总是尽力登上最高峰;凡探洞总是到达最深处,凡研究河
流总是尽力追溯河源。在探索广西融县的龙洞时,落入深潭几乎淹死。在考
察融县真仙岩暗洞时,曾跨过不见首尾的巨蛇,冒着极大的艰险。在辛苦跋
涉一天之后,即使晚上露宿于破壁枯树下,牛栏猪圈旁,为了把当时的考察
及时记下来,也要点燃油灯或枯草来写日记。徐霞客这种不避寒暑、不畏艰
险、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顽强精神,显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献身科学的大
无畏气魄,使他在科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如马秀思所说:“在科学上
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
的顶点。”
正邪的争斗
                       拉普拉斯和 《宇宙系统论》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当时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基础
上,集前人力学知识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本体系,把力学这一门古
老的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在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领域中,不断获得可喜的成功。到了19世纪初,牛顿力学已经发
展成为一门理论严密,体系完整的学科。
     由于牛顿力学的光辉成就和日臻完善,使得一些科学家踌躇满志,傲然
自得起来。他们认为,牛顿力学是阐明宇宙一切奥秘的“完美无缺”的理论,
没有什么自然现象是牛顿力学所不能解释的,一旦人们掌握了牛顿力学,科
学的真理就被穷尽了。不少人觉得,科学理论的大厦业已建成,日后的科学
除了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修修补补之外,似乎已经无事可做。科学家的任务至
多也只有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在持有这种想
法的人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