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广告媒体电子书 > 原来你并非不快乐! >

第14章

原来你并非不快乐!-第14章

小说: 原来你并非不快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抗肉身折磨后,“逝去反而是解脱”的说法,这种精神上的释放,高一个层次。

    是的,或许不止于对弥留者要这样,我们其实可以趁必然衰败的健康尚在时,不仅要洒脱地说一句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阶段而把死亡轻轻带过。有什么可怕得过连遗嘱也要叫做平安纸的视死如归?

    迷惘衍生漫天神佛,有人在绝望中放个菩萨像保平安,不过,有没有想过在佛教中有多少个菩萨,菩萨的角色又是什么?如果平日信观音会得借库,那只是一宗续命的投资,只会烧香拜佛拜观音,即使能保你这一次,别忘了还有一次又一次终将失效的一次,拜佛,却从不尝试了解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临终时会不会带着遗憾怪观音不灵?

 

 

顺变有理,节哀无谓

 

 

    常言道:“节哀顺变。”

    对于朋友亲人过世,最常说的安慰话应该是节哀顺变,我们伤逝至伤身或余生都留下阴影,当然是逝者不愿意看见的,而挂在口唇边的安慰之一也是:他会希望你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

    我们对坚强的推崇、敬佩、赞扬、歌颂,有时会不会过了火,以致好心做坏事,逼得坚强是为了别让众人担心、失望?令坚强成为加诸别人身上的压力?

    平时,在社会的巨轮中,已有自动机制奖励坚强、淘汰软弱,在生活上,遇上没有上司监察评价的时候,何妨做一条软弱的小草,假如生离死别是一场风景,先折断的就是坚硬而内里空心的树枝。对未亡人倒不如说一句,要哭就尽情大哭一场吧。

    眼泪是减轻痛苦的必需品,男人流血不流泪,累人不浅,等于要求一颗由肉造的人心,无时无刻的强,也是累得要命。

    电视特辑有某艺人提及肥肥因亲人都在加拿大,故下班后一个人在家觉得孤独,爱找朋友打麻将,更有官员赞颂肥肥时居然说她一生把欢乐贡献给别人,自己却背人欢笑对人愁。听到这些事,这些感言,除了感慨一个开心果能倒过头来安慰给她安慰的人,也不禁想起坚强的代价。

    多少人在这些关头会说,去世者已经到了一个平安快乐的遥远地方,究竟是指哪里?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彼岸还是天堂主的怀抱,逝者生前及说着话的人信的是佛还是上帝?对不起,一个我不相识但陪着我成长的开心果,虽然并非朋友,但容许我有违其亲友的意思,越想起她从前的笑声越悲伤,但顺变有理,节哀无谓。

 

 

笑丧

 

 

    常言道:“知易行难。”

    庄子的妻子死后,这位中国一代哲人打鼓唱歌,他对好奇的人解释,他妻子自大自然而来,今回归自然,自然可喜可贺,何哀伤之有。说得容易,听得明白,但真正面对死亡,谁可豁达至此。那是自己的妻子,可不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有时无情或通透只是一念之别。

    鲁迅也说过一个关于死的故事。有人的小孩满月,宾客尽管好话说尽,这孩子将来是要当大官的,这孩子将来是要发大财的,可是其中一个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鲁迅乘机批评人性的虚伪,说门面话的收到欢迎,说实情的反而没有好报。如此以来,我们每年都恭喜人家发财,其实是虚伪的行为,但谁做得出在新年祝人快点立好遗嘱?虽然这也是一件早晚要做的事,且生命无常,越早越好,免得重蹈小甜甜的覆辙,钱少,一样有人争的。可是你试试下次拜年时这样祝你的亲朋戚友,看有什么反应。

    还记得在张国荣的解慰宴上,黄沾曾跟我说,如果他死了,宁愿让大家笑着送他一程,他会事先录下逗笑的片段,保证亲友能破涕为笑,丧礼是不应该叫人哭的。我当时十分同意。

    可是他出事当晚,我忍住不哭,一面增加他的业,但对不起,实在无法像他沧海一声笑就笑送以为如慈父一样的好朋友,纵然自问对生死也看得很通,平常也不大机会,常常说出来行迟早要还,这样子的工作量与身子,还有多少年命?

    他临终前看的佛经就是《药师经》,现保存在我处,我没有什么勇气去看,将它收在众多佛经最不当眼处,以免伤情,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西藏生死书》教生与死,叫我们预早了解死亡。看完了,平常惯于做朋友心理辅导员的我,还是没法理直气壮地劝慰有亲人离世的朋友。惟恐好心做坏事,说得太豁达,就风凉得不近人情。难道要跟鲁迅的讲法,别虚伪,跟对方说生有何欢死又何憾?

倘若乔峰不死

 

 

    自杀会不会传染?

    从数字上看,找不到证据,自杀数字上升,有太多因素,人性本贪生怕死,该不会看见别人因为跟自身处境相同而死,便拿自己的性命去效仿。可以生的话,不会死,太平天下中自杀,问题不在外缘,而在内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最近两宗自杀案,令人感叹《狮子山下》﹡的精神似乎已随歌者与填词者而逝。

    一向对《狮子山下》所代表的观念有保留,若干、上进、挣钱,潜移默化成为港人不懂退的一元人生观,但肯挨,总比轻易放弃好。励志歌其实不该是只会唱好的精神鸦片,现实的因缘,并非你肯挨便保证有锦绣前程,更高的励志歌,该让人看懂能进能退,为锦绣与成就立下不止于衣食住行水平的定义。

    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现实,失败,得学懂接受,当下,再来,或改变人生观,转移追求目标。

    死者为大,本不宜置一辞,但三母子为失业欠债而烧炭,为什么不申请综合援助救济金?孝敬母亲,不出国而去海洋公园观鱼,是否能体会身无一物的鱼儿,天生天养的道理?不能支持第一城七千元租金,长期失业,未能等及公屋,总可以暂时搬到分租的板间房,议员在此事上又怪到政府头上,对收数手法管制不严,正如三母女遗书怪追数公司害死他们。

    但欠下的百万之数,高于贫穷线的必需消费,刷卡是要还的,情与义不可能在放债人牌照号码上找到。议员要政府膨胀到什么程度,换来的选票也不足以治好人民对生命的珍惜。贫确然难挨,安贫乐道的情操至少要有道路可以让人脱贫。

    但如果以为所谓成功不用挨,却又误会了乌托邦与幸福是必然的,那就是愚痴。另一名会计因得不到多年老板的信任,因为遭误会而以死明志,换来清白,以及其丈夫一生的伤口。如果死者能在死线上听到一首让人破执的歌,回头看,可能有机会明白,人不是受这样的冤枉就是被别人误会,既自信清白,便足够了,毁誉于我们的洁净何有哉?人言可畏,清者不一定自清,读无关痛痒。

    受了多年儒家的观念影响,是时候读老庄了。死让自身轻于鸿毛,在没有烟硝的福地,没可能重于泰山。

    即使是乔峰,也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当初在汉辽两难中自杀,以为可以保住和平,可以免辽人犯宋,倘若乔峰在金庸笔下有知,发现宋之亡,亡于内部,而非辽兵,不晓得有否后悔。最讽刺的是宋亡以前,金先把辽灭了,蒙古再吞金灭宋。正如很多为失恋而痛不欲生的人,多年后得遇前度,我想,都会惊觉自己当年何以为此人痴得左右脑失调。

    往事纵不如烟,但时间会把当年的大事缩小,变成哭笑不得的小插曲。不想说蝼蚁尚且偷生了,不如直接残忍地说:“死亡迟早都找你,切勿凭自己。”可能比较科学而务实。

 

                ﹡《狮子山下》,罗文演唱,黄霑填词,是传唱全港的励志歌曲。

 

 

去你的传奇

 

 

    蝼蚁尚且偷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退一步海阔天空,时间会治疗所有伤口,明天会更好,好了,够了没有,有效与否?因为耳熟能详。至理名言早已失效,如果我们都只懂拿这些接近政府公益广告的讯息,来挽救打算自毁的人,无益是不合格的社工,高估了自己的谈判员。

    如果你的朋友站在天台上为失恋而寻死,危机之中大抵也只能把大量褪色的金句脱口而出吧,难道还有时间滔滔不绝,说什么痛苦的来源是把自己放得太大,一时的打击回头看只是人生的小插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失恋是迎接真命天子的预备动作,悲伤是学懂快乐的课程,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是的,黑色的幽默结果是可能会让寻死的人听得耐人寻味,冷静下来消化爱一个人的收获,失去一个人的得着。更大机会引发的反应却是别唠叨,你们都不明白我。

    是的,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太多人认为所爱的人独一无二,忘记了只有亲生父母才是天下无双,太多人觉得自己的苦难与别不同,不足为外人道。太少人尝试耐心看蚂蚁,在人类视力中缩小了的生物,整齐地排着队蠕动,每只蚂蚁有什么不一样。

    人们都不明白你,那你为免把自己的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种种必然的痛苦看得太传奇了。去你的传奇!

    电影《寻找周杰伦》中,有一个有趣的场面,伤心女子过关,问关员,你试过失恋吗?那关员似笑非笑,答道:你问问后面排着队的人,谁没有失恋过?

    冷血地罗列一下自杀的原因,欠债,欠收入,绝症,抑郁病,都是实的,失恋?比眼泪更虚,把那失掉的人找回来缠着你就地求婚生子,可能吓得你梦中惊醒,悔不当初把失恋的快感美化。连屈原为表爱国忧民而投江身亡我都觉得都是愚忠的蠢行,何不将有用之身著书立说写些“说君难”之类有益后世?在观龙楼寻死的那位失恋者,连累了意图拉住他的朋友一同堕楼,他的闹剧制造了别人一家的悲剧。

 

 

无名氏的遗书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大概每个人都得在临死前,因为再没有可以失去的,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才活在当下,讲出最想讲的,最敢讲的。不过,我只能同意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因为再没有说谎的必要。

    有很多本书都叫《名人遗书》,好看在这些人都是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一言一字都是在生命的火柴末端燃烧到最后,爆出来的烟火特别灿烂精彩有效。无名氏,也许亦意识到遗言特别受人主意,故也情真意切。所以,我们会常常听见:他临走前有没有什么遗言。

    这不是不可怜的,一个人平常不见得受这么大的关注,要到死后才得到亲友,问最后一句话,问有何心愿未了。其实除了名人遗言值得出书,有可能的话,普罗大众的遗言也值得结集起来,将人之将死的心理状态分析研究,有几多放得开,有几多不甘心,有几多用最后一口气摆平家庭成员的不和,有几多着重把遗物分配。我听过一个患癌早逝的中学同学,留下:我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试过。

    我还未死,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何妨玩一个游戏,一年模拟一段遗言,多年后幸存的话,回头看,一定有如在显微镜下观照自己最真的一面。

    人的想法随成长而流转,从关注自己的名牌如何分配,着眼到对亲友的期望,看一看自己在活着的洗礼下有没有拥有更多,或是放低更多,不管有没有想得更多或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