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大清相国 >

第31章

大清相国-第31章

小说: 大清相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姓们彼此望望,慢慢站了起来。一位黑壮汉子说道:“巡抚大人,要不是您筹划得法,救济有方,今年咱们哪有这么好的收成?咱们听说巡抚大人今儿要从这里经过,早早儿就候在这里了。”
    一位白脸汉子说:“咱们百姓只想看一眼父母官,只想让父母官喝口水,表表我们的心意。”
    陈廷敬笑道:“你们怎么知道我是巡抚大人呢?”
    黑脸汉子说:“巡抚大人您亲近百姓,经常四处巡访,山东百姓都是知道的。可是您到咱德州,还是头一次。看您这威风,肯定就是巡抚了。”
    陈廷敬笑道:“我不是巡抚,我是打京城里来的。”
    黑脸汉子听了,又跪下了:“大人,那您就是钦差了,咱们百姓更要拜了!不是朝廷派下富伦大人这样的好官,哪有我们百姓的好日子呀!你们说是不是?”百姓们应和着,齐唰唰跪下。
    陈廷敬朝百姓连连拱手:“感谢乡亲们了!我心领了。”
    可是百姓们仍旧跪着,不肯起来。黑脸汉子说:“大人,您要是连水都不喝一口,我们就不起来了。”
    陈廷敬劝说半日,仍不见有人起身,只得说:“乡亲们如此盼着好官,爱戴好官,本官万分感叹。你们两位带的东西我收了,也请你们两位随我去说说话。其他的乡亲,都请回吧!”
    陈廷敬说罢,拉起黑脸汉子和白脸汉子。这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嘴里嘟噜着。陈廷敬甚是温和,又说:“耽误您二位半晌工夫,随我们走吧。”
    陈廷敬上了轿,同乡亲们招手。黑白两个汉子不敢违拗,低头跟在轿子后面。陈廷敬刚要放下轿帘,忽见有位骑马少年,腰别佩剑,远远的站在一旁,面色冷冷的。他忍不住望了望那少年,少年打马离去。
    眼见着天色渐晚,赶不到前头驿站了。正好路过一处寺庙,唤作白龙寺。大顺快马向前,先找寺里说去。里头听得动静,早有老和尚迎了出来。
    大顺说:“师傅,我们是从京城来的,想在宝刹讨碗斋饭吃。天色已晚,可否在宝刹借宿一夜?”
    和尚望望外头,知道来的是官府的人,哪敢怠慢?忙双手合十:“老衲早晨见寺庙西北有祥云缭绕,原来是有贵客驾临。施主,快请进吧。”
    陈廷敬下了轿,老和尚迎了上去,念佛不止。陈廷敬同老和尚寒暄几句,但见这里风光绝胜,不禁回身四顾。却又见刚才那位骑马少年远远在僻静处驻马而立,朝这边张望。大顺也看见了,待要骑马过去,陈廷敬说:“大顺别管,想必是看热闹的乡下孩子。天也不早了。”
    《大清相国》第二部分《大清相国》第十章(6)
    大顺仍不是放心,说:“我见这孩子怪怪的,老跟着我们哩!”
    用罢斋饭,陈廷敬回到客寮,大顺随在后面,问道:“老爷,您让两个老乡跟着,到底要做什么?”
    陈廷敬说:“我正要同你说这事哩。你去叫他们到我这里来。”
    大顺仍是迷惑不解,陈廷敬却只神秘而笑,并不多说。不多时,两位老乡随大顺来了,陈廷敬甚是客气:“两位老乡,请坐吧。有件事想麻烦你们。”
    黑脸汉子说:“钦差大人请吩咐!”
    陈廷敬并不忙着说,只问:“两位尊姓大名?”
    黑脸汉子说:“小的姓向,名叫大龙。他是周小三。”
    陈廷敬点点头,说:“我这手下有两位是山东人,离家当差多年了,我想做个人情,让他们就便回家看看。”
    大顺听得纳闷,却不知老爷打的什么算盘。
    向大龙问:“不知我俩能帮什么忙?”
    陈廷敬说:“他俩走了,我这手下就少了人手。我见你们机灵,又忠厚,想雇你俩当几天差!”
    大顺忍不住说话了,喊道:“老爷,您这是……”
    陈廷敬摇摇手,朝大顺使了眼色。周小三像是吓着了,忙说:“这可不行,钦差大人。我家里正有事,走不开呀!”
    陈廷敬说:“我会付你们工钱的。”
    向大龙也急了,说:“钦差大人,我俩真的走不开,要不我另外给大人请人去?”
    陈廷敬收起笑容,说:“这官府的差事也不是谁想当就当的,就这么定了。”
    周小三仍是不乐意:“钦差大人,您这是……”
    不等周小三说下去,大顺瞪着眼睛吼道:“住嘴!你们是瞧我们老爷好说话不是?钦差大人定了的事,你俩敢不从?”
    陈廷敬却缓和道:“大顺,别吓唬老乡!”
    向大龙望望周小三,低头说:“好吧,我们留下吧。”
    陈廷敬缓缓点头,说:“如此甚好!”
    大顺又说:“说好了,既然当了官差,就得有官差的规矩。鞍前马后,事事小心,不要乱说乱动啊!”
    两位老乡应诺下去,大顺又问:“老爷,您到底要做什么?”
    陈廷敬笑道:“我自有安排,你只照我说的做就行了。你留点儿神,别让这两位老乡开溜了。去叫刘景、马明过来一下。”
    刘景、马明随大顺进来,问:“老爷有何吩咐?”
    陈廷敬说:“你俩明天一早动身去德州府,拜访知府张汧大人。不要让外头知道你是官府里的人。我这里有封信,带给张汧大人。我就不去德州府了,直奔济南。”
    刘景、马明两人领了命,准备告退。陈廷敬留住他们,说几句话。刘景、马明坐下,陈廷敬问:“如果地方有灾荒,不用细细查看,我们首先见到的应是什么?”
    刘景回道:“应是流民。”
    马明说:“还有粥厂。哪怕官府不施粥,也会有些积善积德的大户人家施粥。”
    大顺说:“我们一路上没看见流民,也没有看见粥厂,只看见迎接巡抚大人的百姓。莫不是山东真的丰收了?”
    陈廷敬说:“山东真是大获丰收,那就好了。”
    大顺问:“老爷,路上迎接巡抚大人的百姓,莫不是张汧大人调摆好的吧?他是您的亲家,不管论公论私,也应迎接您啊。”
    陈廷敬沉默片刻,只道:“不必多说,我们边走边看。”
    次日清早,陈廷敬别过老和尚,起轿上路。忽又见着那位骑马少年,便叫过大顺:“你去问问他,看他到底有什么事。”
    那少年见大顺飞马前去,马上掉转缰头,打马而遁。大顺怕是刺客,愈发紧追。追了好一阵,终于追上了,横马拦住少年问话“你跟踪钦差,有何企图?”
    少年说:“我才不知道什么钦差哩!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只许你们走,就不许我走?”
    大顺问:“那你为什么总跟着我们?”
    少年说:“那你们为什么总走在我前面?”
    大顺怒道:“我正经问你话,休得胡搅蛮缠!”
    少年并不惧怕,只说:“谁不正经说话了?我们正好同路,见你们老爷是个大官,不敢走到前面去,只好走在后面。这有什么错了?”大
    顺听少年说得似乎有理,便道:“如此说,你倒是很懂规矩呀!”
    大顺教训少年几句,回到陈廷敬轿前,说:“回老爷,是个顽皮少年,说话没正经,说是正好与我们同路。”
    陈廷敬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说:“不去管他,我们走吧。”
    大顺却甚是小心,说:“老爷,您还是多留个心眼,怕万一是刺客就麻烦了。”
    陈廷敬笑笑说:“青天白日的,哪来的刺客!”大顺回头看看,又见那骑马少年远远的随在后面。他老爷担心,没有声张,只不时回头望望。那少年却是不远不近,只在后面跟着。
    22
    刘景、马明寻常百姓打扮,来到德州知府衙门,给门房递上门敬,说了来由。门房收下门包,说:“你们呀,见不着知府大人。”
    刘景说:“我们是知府大人的亲戚,大老远从山西来的,就烦请您通报一下。”门房只是摇头。
    马明以为门房嫌门包小了,又要掏口袋。门房摇摇手,说:“不是那意思,您二位是老爷的亲戚,我们也都是老爷从山西带来的人。告诉您二位,真见不着我家老爷。”
    刘景问:“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门房抬眼朝门内望望,悄声儿说:“我家老爷已被二巡抚请去济南了,听说是来了钦差。”
    马明问:“二巡抚?怎么还有个二巡抚?”
    门房只是摇头,不肯再说半个字。
    《大清相国》第三部分《大清相国》第十一章(1)
    两人只好出来,不知如何是好。马明说:“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济南回复老爷吧!”
    刘景想想,说:“不,你真以为我们是走亲戚来的?老爷是要我们摸清这边情况。既然张大人去了济南,我俩不如暗访民间去。”
    马明说:“老爷没有吩咐,我俩不好自作主张吧?”
    刘景说:“我们白跑一趟,回去又有啥用?不如去乡下看看。”
    出了城,两人不识南北,只懵懂往前走着。见了个村子,两人进去,见了人家就敲门,总不见有人答应;推门进去看看,都空空如也。终于看见有户人家前面蹲着位老人,刘景、马明上前搭话。
    刘景说:“我们是生意人,知道你们这儿出产玉米,想收些玉米。”
    老头望望他们,说:“你们四处看看,看见哪里有半根玉米棍儿吗?我们这几年都受灾荒,乡亲们十有八九都逃难去了!”
    马明说:“我们生意人,就是耳朵尖。听说山东今年丰收,百姓感谢朝廷前几年救济之恩,自愿捐粮一成给国家呀?”
    老头儿长叹一声,说:“那都是官府哄朝廷的!”
    刘景说:“朝廷怎么是哄得了的?没有粮食交上去,怎么向朝廷交差呀!”
    老头说:“那还用问?就只有逼老百姓了!”
    不多时,就围过来一些人,尽是老弱之辈。一位老妇人插话说:“如今官府里的人,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世上的事理通通不知道。说什么,没有粮食交,就交银子!”
    老头儿说:“是啊,真是天大的笑话,地里没有收成,百姓哪来的银子?”
    一位中年男子说:“我在外头听人说,现在这位巡抚,自己倒是清廉,不贪不占,就是太严酷了!听说他自小是在宫里长大的,不懂民间疾苦,对自己苛刻,对百姓也苛刻!唉,总比贪官好!”
    老头摇头叹道:“是呀,只怪老天不长眼,老降灾荒!这位巡抚啊,我们百姓还真不好怎么怪他!”
    马明问:“你们没粮食,还得向上头自愿捐粮。不说你们交不了差,官府也交不了差呀?”
    老头儿说:“那也未必。有些大户人家,田亩多,地又好,还是有粮食。”
    刘景问:“老伯,您能告诉我哪户人家地最多?我们想看看去。”
    老头摇摇头,说:“那还用老汉我说?您瞧哪家院儿大,肯定就是大户人家了。我劝你们不要去。你们是外地人,不识深浅,会吃亏的!”
    马明说:“不妨,我们只是做生意,买卖不成仁义在嘛!”
    两人辞过老乡,继续往前走。见着一家大宅子,高墙朱门,十分气派,便上去扣环。门里有人应了,问道是谁。刘景回道:“做生意的。”
    大门边的一个小旁门开了,出来一个人,问道:“做生意的?要干什么?”
    马明不知道,乡下这等有钱人家,门房上也是要行银子的,只说:“我们想见见您家主人!”
    门人打量着两位来人,说:“见我们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