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

第1章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第1章

小说: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釋惠敏
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04出版)
頁69~81





        69頁

        提要

            「聲聞地」中與「資糧論」有直接關係的是十三種「世
        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但是將其與十四種「涅槃
        法緣」作比較的話,可發現有相同和不同的項目。此外,「
        聲聞地」之第三瑜伽處的「五處安立」之第一項「護養定資
        糧」卻是指「離欲道資糧」之護養。因此,本稿將考察:「
        涅槃法緣」在佛教全體中之意義為何?「涅槃法緣」與「離
        欲道資糧」以及「五處安立」間的關係為何?「離欲道資糧
        」與「五處安立」在佛教全體中是否有特別意義?結論是:
        若能把握住如下所述之「三重結構」的話,應該較能理解「
        聲聞地」之「資糧論」的本伲

        「涅槃法緣: 依「三學」之次第(根據初期佛教以來的傳統
        )第一重

        「離欲道資糧: 「三學」「四預流支」等之組合第二重

        「五處安立」: 更進一步以「瑜伽行」為中心而再統合第
        三重


        70頁
        
        一、「聲聞地」之資糧論與其問睿c
        
            「聲聞地」十四卷是由四階段的「瑜伽處」(yogasthana)
            所構成。若將其中與本研究「資糧論」有關係的項目(記以
        *,並各別以A,B,C作為略號)圖示的話,則各各的出現位
        置和分量如下圖可知。
        
        初瑜伽處(prathamam yogasthanam)
        1。種性地(gotrabhumi) ─┬─ 種性。無種性…種性論
         (1與2共一卷)          │*「涅槃法緣」(1/4卷)(A)┐
        2。趣入地(avatarabhumi) ┴                       │
        3。出離地(naiskramyabhumi)(四卷)                 │
         *「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B)…資糧論
        第二瑜伽處(dvitityam yogasthanam)(四卷)         │
         (補特伽羅種類.建立、所緣、教授等)             │
        第三瑜伽處(trtiyam yogasthanam)(三卷)           │
         *「五處安立」(pancasu sthanesu vinayate)(c)─┘
        (1)護養定資糧處  (2)遠離處  (3)心一境性處
        (4)障清淨處  (5)修作意處
        第四瑜伽處(caturtham yogasthanam)(二卷)
        1。世間道(laukika…marga)  2。出世間道(lokottara…marga)
            其中,與「資糧論」有直接關係的是初瑜伽處「出離地
        」(naidkramyabhumi) 的十三種「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
        向資糧」(laukika…lokottara…vairagyagamanaya sambhara)。

                  「若(1)自圓滿(atmasampad)、若(2)他圓滿(
              parasampad)、若(3)善法欲(kusalodharmacchandah
              )、若(4)戒律儀(silasamvara)、若(5)根律儀(indr…
              iyasamvara)、若(6)於食知量(bhojane matrajnana)
              、若(7)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purvaratrapara
              ratramjagarikanuyuktata)、若(8)正知而住(sampra
              janadviharita)、若(9)善友性(kalyanamitra)、若(
              10)聞正法.若思正法(sadharmasravana…cintna)、
              若(11)無障礙(anantaraya)、若(12)修惠捨(tyaga)
              、若(13)沙門莊嚴(sramanalamkara)如是等法是名世
              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大30…402a;SBh。
              36…11)(裕1)
              
            此十三種「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的說明分
        量約有四卷,在「聲聞地」全體來說應該是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初瑜伽處「種性地」的十四種「涅槃法緣」,即
        
        71頁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
              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
              (gtso bo; pradhana)。二、劣(dman pa;hina)」

                  「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parato ghosa)、
              及內如理作意(yoniso manaskara)」(大30…39b7)

                  「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1)自圓滿、若(2)他
              圓滿、若(3)善法欲、若(4)正出家、若(5)戒律儀、
              若(6)根律儀、若(7)於食知量、若(8)初夜後夜常勤
              修習覺寤瑜伽、若(9)正知而住、若(10)樂遠離(pra…
              vivekya)、若(11)清淨諸蓋(nivaranavisuddhi)、若
              (12)依三摩地(samadhisnnicraya)」(大30…396b11~)
 
            將十三種「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與十四種
        「涅槃法緣」作比較的話,如下表所示,可發現有相同和不
        同的項目。
        
        ┌──┬────────┬────────────┐
        │    │B「離欲道資糧」 │A「涅槃法緣」(*表示勝緣)│
        ├──┼────────┼────────────┤
        │相同│(1)自圓滿(2)他圓│(1)自圓滿(2)他圓滿(3)善 │
        │    │滿(3)善法欲(4)戒│法欲(4)正出家(5)戒律儀  │
        │ 的 │律儀(5)根律儀(6)│(6)根律儀(7)於食知量(8) │
        │    │於食知量(7)常勤 │常勤修習覺寤瑜伽        │
        │項目│修習覺寤瑜伽(8) │ (9)正知而住            │
        │    │正知而住        │                        │
        ├──┼────────┼────────────┤
        │不同│(9)善友性(10)聞 │                        │
        │    │正法.若思正法經│                        │
        │ 的 │(11)無障礙(12)修│                        │
        │    │惠捨(13)沙門莊嚴│                        │
        │項目├────────┼────────────┤
        │    │                │ (10)樂遠離(11)清淨諸蓋 │
        │    │                │ (12)依三摩地           │
        │    │                │ *正法增上他音          │
        │    │                │ *內如理作意            │
        └──┴────────┴────────────┘
        
            此外,第三瑜伽處的「五處安立」之第一項「護養定資
        糧」(samadhisambhararaksopacaya)即是指「離欲道資糧」
        之護養﹕

                  「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
              莊嚴。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pravibhaga),皆
              能防護令不退失。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
              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
              恒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護養定資糧」(大30…449c18)
              
            因此,本稿將考察下列之問睿
            (1)「涅槃法緣」在佛教全體中之意義為何﹖
        
        72頁
        
            (2)「離欲道資糧」與「涅槃法緣」間不同的項目中是
        否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內容卻相合的項目﹖
            (3)「離欲道資糧」與「五處安立」在佛教全體中有特
        別意義否﹖
        
        二、「涅槃法緣」
        
            「聲聞地」將「涅槃法緣」分為 「勝緣」(pradhanap…
        ratyaya)和「劣緣」(hinapratyaya)二大類。所謂「勝緣」
        最主要的條件﹕

                  「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parato ghosa)、
              及內如理作意(yoniso manaskara)」(大30…396b7)
        
                   「rkyen gtso bo gan she  na/smras  pa/'di 
              lta ste/dam pa'i chos kyi dban du byas pa'i 
              gshan gyi sgra dan/nan gi tshul bshin yid la 
              byed pa'o 」(SBh…TP。3b7)
              
            即是,(1)從他人(善知識)所聽到之增上(adhipati)法(
        主要是四諦),聽後(2)於自己的心中, 如理思惟 (yoniso 
        manaskara;tshul bshin yid la byed pa)。其實,這二個
        「涅槃勝緣」在「阿含」經典乃至「毘婆沙」等中,是「正
        見」生起的因緣。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
              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中含』
              (大1…791a)MN。PTS。I p。294

                   「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
              為二﹖受法教化、內思止觀」『增含』(大2…578a)

                  「有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法音。二、內
              如理作意」『毘婆沙』(大27…2b)
             
            而『聲聞地』也說﹕

                  「若復獲得依四拢B…他音(parato ghosa)教授
              、教眨В阌腥缡强澳堋萘Γl生如理所引作意,
              及彼為先所有正見(samyagdrsti)」(大30…397c11)
        
            因此,可知「聲聞地」仍然是根據初期佛教以來的傳統
        ,同樣地亦將此「正見」生起的因緣說明為得涅槃的最主要
        的條件「勝緣」(pradhanapratyaya)
            其次、(1)自圓滿、若(2)他圓滿、若(3)善法欲、若(4)
        正出家、(5)戒律儀、若(6)根律儀、若(7)於食知量、若(8)
        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9)正知而住、若(10)樂遠
        離(pravivekya)、若(11)清淨諸蓋(nivaranavisuddhi)、若
        (12)依三摩地(samadhisannisraya)等十二種「涅
        
        73頁
        
        槃劣緣」(hinapratyayar;kyen dman pa),在《阿含》經典
        是作為修習四諦、四念住、安那般那等的諸預備條件,而且
        是以「定型句」被說明的。若將《阿含》經典中具代表性資
        料整理的話(裕2)。
              (1)關於觀察四諦的智慧
                  「(1)(2)於如來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
              (4)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