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

第2章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第2章

小说: 「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關於觀察四諦的智慧
                  「(1)(2)於如來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
              (4)在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彼出家已,…(
              5)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彼已成就此拢渚郏瑥托
              極知足,…(6)復守護諸根…(9)復正知出入…(10)復
              獨住遠離…正身正願,反念不向。(11)斷除貪伺…如
              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彼斷此五蓋…(12)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知
              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
              …解脫。」『中含』146(大1…656a~)
        
                   「云何如沙門法及梵志法?(5)當學身行清淨…
              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6)守護諸根…(9)
              正知出入…(10)獨住遠離…正身正願,反念不向。(
              11)斷除貪伺…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
              彼斷此五蓋…(12)至得第四禪…趣向漏盡智通作證。
              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
              真…解脫。」『中含』182(大1…724c~)

                    「(1)(2)(3)聞正法者即生信樂,以信樂心而
              作是念…(4)出家學道…(5)具足戒行…(知足)…(
              非邪命)…(6)守護眼根…(7)食知止足…(8)初夜後
              夜,精進覺悟…(9)常念一心,無有錯亂。(10)樂在
              靜處、樹下…端身正意…繫念在前,(11)除去慳貪…
              瞋恨…疑惑…(12)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神
              通)…宿命智明…生死智證明…無漏智明。…世尊…
              如諸佛常法說苦拢B、集拢B、苦滅拢B、苦出要諦
              」『長含』20(大1…83c~)
              
            (2)關於修習四念住、安那般那念

                  「若族姓子…(1)(2)(3)從佛聞法,得淨信心。
              …(4)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
              正命清淨。(5)習拢t戒。(6)守諸根門,護心正念,
              眼見色時,不取形相…善攝根門。(9)來往周旋…語
              默住智正智。…(10)寂靜遠離,空處樹下…正身正念
              ,繫心安住。(11)斷世貪憂…斷世瞋恚、睡眠、掉悔
              、疑蓋。…是故內身身觀念住…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雜含』636(大2…176a)
        
        74頁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
              念。何等為五﹖(5)住於淨戒…少欲、少事、少務。
              …(7)飲食知量…(8)初夜後夜不著睡眠…(10)空閑林
              中,離諸懀'。」『雜含』801(大2…205c)

                   「何等為修安那般那念…善護其身,(6)守諸根
              門,善繫心住…(10)或入林中閑房…端身正坐,繫念
              面前,(11)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
              、疑斷。…遠離五蓋…念於內息,繫念善學…」『雜
              含』803(大2…206a)
        
            由上列的經典用例可知,單以此十二項目並不能得解脫
        ,必須配合觀察「四諦」的智慧或者修習四念住、安那般那
        念等。這項特徵應該是在「聲聞地」將此十二項目規定為「
        涅槃劣緣」(得涅槃的次要條件)的理由。
            若以「戒定慧」三學來分析「涅槃法緣」的話,「劣緣
        」之(5)「戒律儀」到(9)「正知而住」是屬於「戒增上學」
        。(10)「樂遠離」到(12)「依三摩地」是屬於「定增上學」
        。「勝緣」(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是屬於「慧增上
        學」。
        
        三、離欲道資糧
        
            若將十三種「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與十四
        種「涅槃法緣」作比較的話,如前表所顯示,發現有相同和
        相摺捻椖俊5窍噙‘項目中是否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內容卻
        相合的項目﹖以下將詳加考察之。

        (1)「涅槃法緣」之(4)「正出家」是被歸迹丁鸽x欲道資糧
        」之(4)「戒律儀」中,何以故﹖「離欲道資糧」之 「戒律
        儀」的說明是﹕

                  「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謂﹕能守護七
              眾所受別解脫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義。今
              此義中唯依比丘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大3
              0…402a)
              
            所以,於「離欲道資糧」中「涅槃法緣」之(4)正出家
        因而被省略了。

        (2)如前所說明,「涅槃勝緣」之「正法增上他音」與「內
        如理作意」是初期佛教以來乃「正見」生起的因緣。「離欲
        道資糧」(9)「善友性」與(10)「聞正法﹒思正法」在內容
        上是與「涅槃勝緣」相當,但是從下列經論來看,「善友性
        」與「聞正法﹒思正法」似乎是源流於「四預流支(catvari
        srotapatti…anga)」(裕3)。

              「有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
              作意。又契經說﹕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友
              。二、從他聞法。三、如理
              
        75頁

              作意。四、法隨法行」「毘婆沙」(大27…2b)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拢馈H肓鞣
              (sotapattiyanga)者有四種,謂(1)親近善男子、(2)
              聽正法、(3)內正思惟、(4)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
              法,謂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拢
              成就」「雜含」(大2…215b)
              
            (3)「離欲道資糧」(11)「無障礙」的略義有三﹕「加行障」
             (prayogantaraya)、「遠離障」(pravivekyantaraya)、
           「寂靜障」(pratisamlayanantaraya)。
            所謂「遠離障」﹕

              「若有此障負會遇現前…亦不能居阿練若處、塚間、
              樹下、空閑靜室 」(大30…420a15)
              
            而「涅槃法緣」(10)樂遠離(pravivekya)是﹕

                  「謂﹕由如是處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
              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塚間…」 (
              大30…397b22)
              
            所謂「寂靜障」﹕

              「謂﹕寂靜者,即奢摩他、毘缽舍那。有奢摩他障、
              有毘缽舍那障。云何奢摩他障﹖謂﹕諸放逸及住非處
              。由放逸故或昏沈睡眠纏繞其心…云何毗缽舍那障﹖
              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大30…420b5) 
              
            而「涅槃法緣」(11)清淨諸蓋(nivaranavisuddhi)是﹕

              「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
              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
              惡作、及以疑蓋。從其諸蓋淨修其心已,心離諸蓋,
              安住賢善勝三摩地。如是名為清淨諸蓋」(大30…397b26)
              
            因此,可以說「離欲道資糧」(11)無障礙是相當於「涅
        槃法緣」(10)「樂遠離」與(11)「清淨諸蓋」。

        (4)「離欲道資糧」(12)「修惠捨」(tyaga;gton  ba spel ba)是、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助伴心、為資瑜伽、
        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捨」 (大30…420c11)
              
            雖然在「涅槃法緣」中並無相合的項目,但與在「聲聞
        地」的「趣入地」之五種「隨順出世善法」信、戒、聞、
        捨(gton ba spel ba)、見中之「增長惠捨」是有關係的
        。而相對於「離欲道資糧」(13)沙門莊嚴,「離欲道資糧」
        (12)「修惠捨」從內容來看,或許是在家者為主的學習項目。
        
        76頁
        
        (5)「離欲道資糧」(13)沙門莊嚴是﹕

              「謂﹕如有(1)具足正信、(2)無有諂曲、(3)少諸
              疾病、(4)性勤精進、(5)成就妙慧、(6)少欲(7)喜足
              、(8)易養、(9)易滿、(10)具足成就杜多功德、(11)
              端嚴、(12)知量、(13)具足成就賢善法、(14)具足成
              就聰慧相、(15)堪忍、(16)柔和、(17)為性賢善」(
              大30…421c)
              
            也是與「涅槃法緣」無相合的項目,但是「沙門莊嚴」
        之(17)「為性賢善」與『瑜伽論』「思所成地」的戒學第30
        頌~38頌的解說(大30…366b;268c)幾乎是相同。此外,「沙
        門莊嚴」之(6)少欲(7)喜足、(8)易養、(9)易滿、(10)具足
        成就杜多功德等,應該是相當於與戒學有相關的「四拢N」
        。至於「沙門莊嚴」的全體內容不知是否有何特殊意義﹖有
        待諸方指教。
            若將上述之「離欲道資糧」與「涅槃法緣」等的(1)~(5)
        之比較考察列表整理的話,如下的結果可知﹕
        ┌───────────┬────────────┐
        │(B)「離欲道資糧」     │(A)「涅槃法緣」(*表示勝緣)
        ├───────────┼────────────┤
        │(1)自圓滿             │   (1)自圓滿            │
        │(2)他圓滿             │   (2)他圓滿            │
        │(3)善法欲             │   (3)善法欲            │
        │                      │(1)(4)正出家            │
        │(4)戒律儀             │   (5)戒律儀            │
        │(5)根律儀             │   (6)根律儀            │
        │(6)於食知量           │   (7)於食知量          │
        │(7)初夜後夜常勤修習   │   (8)初夜後夜勤修習覺寤│
        │   覺寤瑜伽           │     瑜伽               │
        │(8)正知而住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