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158章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158章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释迦牟尼佛要怎样修学才能够生到极乐世界。世尊还没有给她讲方法,先跟她讲基本条件,净业三福是基本条件,三条十一句。这三条十一句,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乃至古今中外所有圣贤教人,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你看这个多重要。头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话“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看这是第一条四句。我们学佛,学佛先学做人,这四句是人天法,你想把人做好,来生还是人,不失人身,你要把这四句做到,你才是个真的人。做得特别好,那你就生天。怎么做法?这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得把这个做好。更具体的给你指出来,就是《弟子规》,我们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诲,《感应篇》,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经》,就在这四句里头。这四句是纲领,展开来是儒释道的三个根,我们从这里建立。为什么?这是无漏法身的性德。因为法身、虚空身非常抽象,我们怎么学习?我们是个凡夫俗子,业障深重,初闻佛法,我们要很具体的东西才能下手。这个具体决定与法身、虚空身相应,虚空身就是常寂光土,总离不开伦常。

  所以,“父子有亲”,你的一家人亲爱和睦。“夫妇有别”,这个别是不同的任务,夫妇建立一个家庭,家庭里面有两桩大事,一个是生活,物质生活,我们一般讲赚钱养家,这个事情很现实。在古时候男子负这个责任,所以男主外,外出谋生,养家;女主内,内里面第一桩大事情,把下一代教好。你说这两桩事情,哪桩事情重要?把下一代教好重要。所以女子负的责任比男子重,你家下一代、后代能不能出人才完全靠妇女。妇女,你看在中国称为太太。太太什么意思?太太是圣人,太太教出来的儿女都是圣人。这个名词是从周朝来的,周朝开国三位夫人,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教出来的小孩,圣人,泰伯、王季,王季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文王的母亲太任,王季的夫人太任,周文王自己的妻子太姒,因为三代都有个太字,所以以后称太太。你看他们家的圣人出了多少个?五个圣人。太姜三个儿子,王季是最小的;太任她生文王,文王的夫人是太姒,生的是武王、周公,中国孔老夫子对于文武周公仰慕到极处,是大圣人。所以后世希望妇女都要学三太,学太姜,学太任,学太姒,把自己的儿女教育成大圣大贤。这个人家有没有后代,后代有没有圣贤出现,完全看他们家的女子。这是夫妇有别,你说妇女的责任多大。出一个圣贤,不仅是你家里面的荣耀,那还是小事,一个圣贤出来之后,利国利民,对国家民族建大功立大业。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代妇女的地位不是像一般人乱说的重男轻女,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认为中国妇女在古时候地位很高,这个家庭有没有好的后代完全靠你。

  “长幼有序”,这是兄弟和睦,兄弟手足。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不是小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一个家族,人少的也有二百多人,一般普通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它那个家庭是社会。家庭里有家道,家道是什么?伦常是家道。有家规,依照家道的原理原则立规矩,人人都要遵守。我们今天看到《弟子规》,《弟子规》是家规,是家规里面共同遵守的一部分,还有个别的,个别那就不说。我们看中国过去每个族姓有祠堂、有家谱,你的家规都在家谱里面。有家学,有家业,业是事业,属于生产的事业,事业摆在最后。道摆在第一,规摆在第二,学摆在第三,最后是事业,这就是重道德仁义,轻利。这个财跟利是放在最后,家业放在最后。所以世世代代兴旺,社会长治久安。家庭之外,那就有领导、被领导,“君臣有义”,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一般人往来最重要的是信实,实实在在、老老实实。这是教我们怎样去证得法身,要从这里做起。

  五常,常是常道,也就是说,像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喝水吃饭,一天不能少,一餐不能少,这有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跟佛法五戒完全相同。仁,不杀生,仁爱;义,不盗,守本分;礼,不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四维,管仲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唯有爱好传统文化,奉行伦常道德,才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唯有爱好和平,才能给社会、给世界带来和平。这是我们要想证得究竟果位,要想真的妄尽还源,得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个地方起步。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弟子规》,因为现在社会一般人有误会,认为佛法是宗教,道家也是宗教,只要是宗教就必须要排斥。这个观念值得研究。宗教这两个字要是用中国字来解释,它没有什么不好。什么是宗?诸位查查中国的字典,宗什么意思?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主要的;第二个意思,重要的;第三个意思,尊崇的。现在我们写报告,头一个写宗旨,宗有什么不好!教,教是教育、是教学,有什么不好?宗教两个字连起来,那就是重要的教育,主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那怎么不好?这个东西要丢掉那还得了,问题不都出来了吗?宗教要用中国两个字来解释,好!你不能不学,不可不学。我们愿意用中国这个解释来给全世界宗教做个定义。在中国传统,我们讲传统,传统就离不开儒释道,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这个看法在一千三、四百年前,唐肃宗的时代,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诸位说到唐明皇你就想到杨贵妃,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肃宗那个时代,我们就看到一块碑叫“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这块碑现在还在,在中国大陆少林寺。当中画了一个图,画了一个人像,这个人像从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从左面看是孔子,从右面看是老子,把三个人合成一个。手上拿着一张纸,纸上画的是什么?九流,九流是学派。也就是说,这三家是教育,所以儒释道叫三教,它不是宗教,是教育,三个教学的学派,跟社会上的九流,我们今天讲专家学者,是一体,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

  有这种认知的人、明白人,我们今天扎根,叫扎根教育,要扎三个根。最近这么多年来,我常常讲,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文字都不长,《感应篇》跟《弟子规》合起来不超过三千字;《十善业道经》长一点,我做了个节本,取它重要的经义,我节成的好像只有六百多个字,文字也不多。这三样东西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学习,普遍的推广,那就是家家幸福美满,社会安定,世界和睦,真能做得到。为什么?在佛法里面讲,我们是人天法,人天法这样的小教就能教我们人天得到满足。向上提升,那不是每个人的事情,那是少数人。天,天很复杂,不是简单的,在佛法里面讲天有二十八层,你说的是哪一层?二十八层分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超越这一层天那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可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前面讲的,见惑、思惑要断尽。你看妄尽还源,见思烦恼是妄,不是真的,这个东西断尽你才能还源,你要不断尽,还不了源。断尽还源,还没有真正还源到家,中途,在半路上,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中途站,我们净宗称为方便有余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必须真的妄尽,真的妄尽是分别没有了,妄想没有了,那就真还源。妄想是起心动念。我在讲席也常讲,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十法界没有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出现了。

  我们修净土的人,希望到哪里去?希望到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一般修行人他们的目标,都订在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毗卢遮那佛的报土跟阿弥陀佛的报土有没有差别?没差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严经》到最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带领着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你想这个现象还得了!这是多么的殊胜。从这个地方我们彻底明了,毗卢遮那佛没有嫉妒心,如果别人还得了吗?文殊、普贤是他的大弟子,怎么把家里人全部带走?一般有嫉妒心的还得了!那文殊、普贤不是造反吗?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带走,带到极乐世界去,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不但没有嫉妒,还鼓掌称好!你看,这什么境界?毗卢遮那佛赞叹: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为什么?到极乐世界成就快,比在华藏世界还快。通过这么一个关,他就真的还源,还到哪里去?还到实报庄严土,就是后面讲的虚空身,常寂光净土。

  我们看底下说,“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有一类大心菩萨,这个不是究竟圆满的法,他不满意,他还要向上提升。所以诸佛如来“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他见法身佛了。什么时候你见法身佛?记住,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你见到。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见不到。在《华严经》上,这个境界我们刚才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什么人?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这个境界,真佛,不是假佛。他们不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没有见到法身,为什么?他还会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境界是平等的,平等为什么有差别?为什么有阶级?这个阶级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为什么?确实他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在,没断掉,习气个人厚薄不相同。习气很不好懂,古大德用酒瓶来做比喻,让我们容易体会。酒瓶,盛酒的,现在把酒倒干净,里面把它洗得也很干净,确实一点酒都没有了,真的没有,闻闻瓶子还有味道,那叫习气。味道有没有办法除掉?没有办法,怎么洗也洗不掉。那用什么方法让它断掉?瓶盖打开,把它放在那里,时间放久了,自然就没有了。

  佛讲,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就把它比喻四十一个瓶子,四十一个瓶子你可以做实验,不能同时倒,同时倒那个实验就试不出来。你一个星期倒一瓶,擦干净,盖子打开摆在那里,第二个星期再打开一瓶;那是第一个星期的,第二个星期的,第三个星期的,这四十九个瓶子,四十九个星期差不多是一年,最后那一瓶打开,闻闻前面最初那个可能没有了,后面愈来愈浓,就这个道理。愈浓的地位就愈低,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是最早打开的。从这个譬喻里面我们就能体会,它真的是干净,所以它真平等,不能说它有差别。但是习气它确实有厚薄不同,你不能说它没有差别。等觉以后,就是闻都闻不到,一点味道都闻不到,这叫常寂光净土,这叫究竟圆满的果位。古德这个比喻确实是很好,让我们体会到。所以习气断了,你就能见到法身。习气没断,我们常讲破一品无明,你就见到法身,见一分法身,那再断一分习气,你就见二分法身;法身还有什么一分、二分,都是比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