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

第72章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72章

小说: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是一切人,一切人是未来佛,一切动物都是未来佛,为什么?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有情众生就是动物,那么植物算不算?矿物算不算?普贤菩萨统统都算,《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动物;无情,那就包括植物跟矿物,没有一样不尊重,没有一样不恭敬。人事里面,好人恭敬,坏人也恭敬,为什么?他是未来佛。他自己做种种不善,自有他的果报,我们修普贤行的人,那就要恭敬他,平等的礼敬。

  称赞那就没有,你看他第二愿“称赞如来”,他不讲诸佛,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应,要赞叹;不相应,不赞叹,有礼敬没有赞叹。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表演给我们看过,你看他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有供养,没有赞叹;他去参访胜热婆罗门,也是没有赞叹,有礼敬、有供养。为什么?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是愚痴,甘露火王表现的是瞋恚,贪瞋痴,与自性相违背,不管是顺性是违背自性,但是自性是一,差别在这个地方。作恶的人,不能不恭敬,他有困难的时候,不能不帮忙。他做坏事我们不去帮他,他做好事我们就要去帮他。你看普贤菩萨的心量多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六波罗蜜跟普贤十愿要是一相应、一圆融,那就是“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那叫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十愿里面,每一愿里面都有十波罗蜜。这一定要懂得。

  后面我们再看一段,《华严经探玄记》里面所说的,《探玄记》第十七就是第十七卷。它先说“释名”,解释这个名相,“以因行华严成果相,令显著故”,显是明显,因地上是修《华严》,华严三昧,前面所说的成佛的果相。第二讲体性,“体性者,法界行门心海为体,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这里头几句话很重要,一切行总名称都叫法界行门,为什么?你没有离开法界。像我们这些年来,特别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都是法界行门,怎样修?你得用真心,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正觉心、用慈悲心去修。如果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与法界就不相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用这个心去修,修布施、修礼敬、修持戒、修赞叹,你把文殊的十行,这十个行门的纲领,普贤菩萨的十愿,你把它合起来,愿里头有行,行里头有愿,都是圆满的。这个一心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五种,五种就叫一心,真诚,真诚里面就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慈悲心里面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样修才如法。以等持广大无限量故,等是平等,持是永续,大行大愿,与自性的性体、性德圆满的相应。

  第三跟我们讲业用,“业用者有二:一依此显说华严法,故无量寿经叹菩萨德中,言得佛华严三昧宣说诸佛经典”。这是起用,你看看,依体起用就有这样殊胜的德用。《华严》在中国,可以说所有宗派里面都肯定、都承认,这部经是一切经的根本,叫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华严》是根本,一切经是枝叶,都离不开《华严》。《华严》的确太大,讲一遍不容易,历代祖师大德讲经,历史上没有记载,唯独讲《华严》,那要大书特书。由此可知,世世代代人对这部经都非常尊重,经的分量实在太大。过去李老师发心把《华严经》讲圆满,《华严经》是八个同学启请的,这八个人当中有我在内。因为那个时候老师常常讲往生,我们希望他多住世,就找这么一部大经,八个同学一起启请,他就答应了,经没有讲完,他不能走;没有想到他经讲了一半,他也走了。他原本是答应我们,这一部经讲完之后,再讲一部《弥陀经》,他才往生,他这个话没兑现。当然这里头有特别的原因,真正请佛住世是要我们依教奉行,不是找一部大经就能够把他留住的,我们是想错了。

  这部经细讲一遍真的不容易,我过去从民国六十年开始,好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也只讲了一半。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时间太多,一年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国外,就是断断续续,我记得好像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技术设备,没有留下录音。这一次的缘分,本来我不再想讲《华严》,因为我接触到《无量寿经》之后,梅光羲居士在序文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就想,那我一生就讲《无量寿经》好了。所以《无量寿经》我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没有讲圆满,讲了一半,第十一遍是细讲。这一次《华严经》是三个人启请,第一个人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当面跟我讲过几次,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第二个是我们台南的开心法师,这都不在了,每一次见到我都提出这么一句,你一定要把《华严经》讲一遍,以后恐怕没有人再讲了。最后一次是我们的韩馆长往生前两天,非常恳切,希望把这部经讲一遍,留一套录相给后人做参考。我为了安慰她,我就答应她,我说好,没有想到她真的就走了。三个人启请。

  韩馆长往生第二年,我移民到新加坡,把这些事情跟李木源居士谈,李木源居士很欢喜,就在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启讲,他也非常虔诚恭敬来启请,所以这个缘成熟了,就在居士林开始。以后我们移民到澳洲,澳洲我们自己建有摄影棚,录相的效果愈来就愈进步了。讲到现在讲了四千多个小时,都有光碟在流通,讲了多少?才讲到“十住品”,全经大概是五分之一,照这样的进度,我们估计一下,全经讲圆满需要两万个小时,真不容易!我这一生能不能把《华严经》讲圆满?也不敢说。所以我现在告诉大家,我每一次讲的都是圆满的,你们真正在《华严经》有体悟,你就相信我这一句话。每一次两个小时都是圆满的,只要你真听懂了,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肯定得殊胜的利益。

  第二个意思,“依此显示华严行”,前面是讲华严法,方法,这真干,落实了,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前面法是学,行是习,就是把《华严》落实在日常生活上。怎么落实?就是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愿,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你真的在修《华严》。“故上云: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后面有方便,有愿、力、智,这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菩萨修学的十个纲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把文殊菩萨这十个纲领扩大,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不可思议。每一愿里面都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里面,每一个波罗蜜里面都有普贤十愿,这叫普贤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来,真正做到,这叫做华严三昧。

  这个文底下讲:‘谓广修万行称理成德’,“理”是前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与性体相应那就是德。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自性,这称之为道,中国人讲道德。自性是道,道是一切万物的根源,万事万物是从它而生的,它是原始,它没有生因,像前面讲的“非生因之所生”,它没有生因,可是一切万法从它而有。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依正庄严就是万法。我们能够知道这桩事情,这叫解悟,这不是证悟,我们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对佛菩萨有信心,我们能够接受,能够不怀疑,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依教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过去对宇宙、对万物,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现在我们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在我们凡夫,如何知道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读经,用经论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用戒律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日常言语造作,看看《戒经》,与《戒经》相应的,正确;与《戒经》相违背的是错误,错误的一定要修正过来,正确的要好好的保持,这叫修行。行,行门无量无边称为万行,这个字要念去声,念“恨”,行是动词,就是真干。“称理成德”,就是与自性相应的这是德。

  ‘普周法界而证菩提’,“菩提”是大觉,就是自性本觉,《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正觉,这是大觉,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佛,成正觉就是成佛。这里头关键的四个字就是“普周法界”,我们修布施的心,那个心要普周法界,你的心要平等,事不平等,心平等。我们持戒,事上也不平等,但是心平等,都是普周法界,念念想到,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华严经》最殊胜的教诲就在此地,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里面所变现出来的,无二无别。所以,什么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哪一个不是自己!你要不懂,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譬如作梦,你梦醒了之后,梦中所有境界哪一个是我?梦是自己心变现的,梦里头有自己,所有一切人还是自己,所有一切万物也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什么也没有。梦醒了知道,现在我们慢慢觉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就跟梦中境界一样,全是自己,这就正确了,这叫佛知佛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一集)  2009/4/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五页第五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

  【言华严者。华有结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则托事表彰。所以举华为喻。】

  我们就看这一段。‘华严’应该要读作“花严”,这个“华”跟开花那个花是一个意思,也可以读为同音,“严”是庄严。这个注解里面讲得很好,‘华有结实’,就是结果,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如果花开得很好,我们就能够想到果会很圆满,在事上就用它来代表因。所以‘行有感果之能’,用花代表我们的行。行范围非常广大,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心的行,我们讲身口意,这属于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一切造作这叫身业,身语意三业。三业当中是以心为主,可以说语业跟身业是行为,意业染净善恶的念头会表现在身口。身口实在讲是造业的工具,造业的因地心是意,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在修行上,真正能够把意里面不善转变成善,这是功德,而不是在言行上。言行善,心地不善,依旧是造恶,所谓口是心非,这个业还是造得很重。不但在近代,古时候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起来善人,行善,可是他后来的结果跟他所行的恰恰相反,于是就引起世人疑惑,行善不一定得善报,造恶的人也不一定得恶报。其实善恶因果这个道理很深,事也很复杂,不是凡夫粗浅的见识能够体会到的。大概说,行善不能得善报,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因素,第一种是行善的这个人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重,因为他行善,所以他的恶业已经消除很多,还没有消尽,还有余恶,所以他的善报不能现前,余恶要消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