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1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1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邹福清    
    刚拿到吴东平先生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一书时,我便在心里嘀咕:一向甘于寂寞,以做学问为乐的吴先生怎么也凑起热闹,赶起潮流来了,竟也拿名人来说事。    
    只要我们翻一翻每天的报纸,逛一逛书店,名人的隐私、绯闻、内幕等等,便会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一看标题,你就会抑制不住好奇心看下去,可看上几段后,又大呼上当之余,不得不暗自佩服作者或编者制作标题的高明。可回头又想,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我们哪能时时刻刻总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呢,于无聊之际,消遣一下,又有何不可。    
    我不得不承认,“追寻名人的后代”这个话题的确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时代,不要说当代各类名人时常会感到衣不蔽体般的尴尬和无奈,就是早已作古的各类名人,也被剥得个体无完肤。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和编者的眼光,名人已经激不起读者的兴趣,难以达不到煽情的目的,也许名人的后代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其好奇之心。这样的书肯定能受到出版商的青睐,不是有“注意力经济”一说吗。    
    我想匆匆地浏览一下此书,谁叫我也对名人之类的话题充满好奇呢!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了。原来,这不是一本放在床头用于催眠的书,因为你读上几页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唏嘘起来,睡意顿消,结果是催眠不成,却适得其反,神经越发兴奋起来。    
    吴先生笔下的名人及其后代有忠有奸,有贤有愚,有的如先祖一样轰轰烈烈,有的却一生默默无闻。不论是为先祖的荣光锦上添花,如孔子的九世孙孔鲋,面对秦王焚书坑儒的暴政,他将先祖留下的文化典籍藏起来,投身陈胜的起义军直至献身,是最早投身起义反对暴政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辱先人的遗训,如梁启超的九个儿女,总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栋梁之才;或者忍辱负重,洗刷先人留给自己的耻辱,如秦桧的曾孙秦钜,誓与守城共存亡,金人破城之际,带领家人毅然赴死。    
    凡是为家族、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吴东平先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文字虽依然简朴,但激情却扑面而来。此时,我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我误解了吴东平先生,他依然是一个外表沉静,内心却充满激情的人。同时,我也误解了出版社的编辑,原来,这其实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    
    此时再回头来体味吴东平先生在其为该著的前言中说的一段话时,感受颇深——    
    “读者披阅此书,既可从中了解到这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和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坎坷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最主要的是还可从该书中寻觅到支撑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恐怕难以存在,何谈振兴?一个人失去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的确,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由宗法制度延伸开来的,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史上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不论他们可以荫及子孙多少代,或成或败,或兴或衰,不能完全归结于三十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劫数,总还是有其理由。从他们及其后人的际遇中,我们可以揣摩出许许多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来。    
    历史就是当代史。面对历史,我们无法做到无动于衷,特别是知识分子。政治家手中握有政治权力,可以生杀予夺;知识分子也握有文化权力,关乎成败兴衰。以一家一族之兴衰,延及一朝一代之兴废,这是一种寄托,这种寄托可谓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商业浪潮席卷一切之际,这种良知的确难能可贵。它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我不知道吴东平先生在创作时脑海里是否闪过司马迁的身影,但我的确从该著中体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冲动。同时,我对其往往能从细小之处拈出大道理的独到眼光暗暗赞叹不已。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博士)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中华第一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在世界著名十大文化名人之中,孔子位居第二,仅次于西方人心目中的耶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徵在。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为鲁国建立过两次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后娶了三位妻子,先娶施氏为妻,生9女,无子。又娶一妾,生一子,名伯尼,亦称孟皮。孟皮腿脚有毛病,叔梁纥对他这个儿子也不太满意,66岁的叔梁纥于是又娶了一位年龄不满20岁的女子颜徵在为妻。一天,一心想让妻子为他生一个令他满意的儿子的叔梁纥,带上年轻貌美的妻子颜徵在,到尼丘山下去祈祷,以求得一个令他满意的儿子。不久颜徵在果真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敬仰的孔子。由于孔子是父亲叔梁纥祈拜尼丘山之后所生,因而叔梁纥给他的这个孩子取名丘,字仲尼,“仲”是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孔家大权落到孔子的大母施氏手中。施氏为人心地狠毒,早在叔梁纥活着的时候,就逼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孟皮的母亲。叔梁纥去世后,早已不为施氏所容的颜徵在便带上自己的儿子与孟皮,一起从现在居住的陬邑逃往曲阜阙里,在那里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孔子15岁时即“志于学”,30岁开始“授徒讲学”。那时,只要带上“束”(一块肉)的人,均可被孔子收为学生。孔子开办的私学,首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传播中华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公元前517年,孔子34岁时,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因多次受阻,孔子于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一边整理文献典籍,一边聚徒讲学,终于成了儒学思想的创立者,并取得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徵在就去世了。19岁时,孔子娶宋国的一姓亓官的女子为妻。一年后,亓官氏怀孕,并生一子。当这个孩子出生的消息传到鲁国国君那里后,鲁昭公当即派人为孔家送来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对此,孔子感到十分荣幸,便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孔子以后,孔家数代都是一脉单传,直到第8代孔家才有三个男孩。孔子之后繁衍至今,历经2500多年,已有82代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像孔氏家族这样清晰地记载了2488年的家族谱系。到今天,孔子后人已近400万(据台湾媒体报道,孔子的77代嫡孙孔德墉提供的数字),其中中国大陆约300万,香港近4000人,台湾约2000余人,其余则分布在日本、韩国、北美及欧洲等地。孔氏一家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繁衍最久、记录最完整的一大家族。孔家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家”了。    
    在孔子的后代中,历朝历代有影响者不少。其中有他的孙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思),战国末期的9世孙孔鲋,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64世孙清代著名戏剧作家孔尚任,语言学家孔广森等。孔家到了当代有名者也不少,如孔祥熙等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孙孔: 思孟学派的奠基人

    孔伋(约前483—前402),字子思。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孔伋曾著《子思》23篇,已散佚。现收录于《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文章均认为是他所著。宋徽宗曾封孔伋为沂水侯,元文宗封他为“沂国述圣公”。    
    孔伋的祖父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父孔鲤,是祖父孔子惟一的一个儿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伋的父亲孔鲤在他几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并且死在孔伋的祖父孔子之先,孔鲤死时年仅50岁。其后,孙伋由母亲抚养成人。    
    童年时代的孔伋就常听父亲孔鲤讲爷爷教他学《诗》学《礼》的故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孔子对自己惟一的爱子孔鲤的教育特别重视,自幼就督促他要熟读《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有一天,孔子独自来到大庭之中刚刚坐下,有些贪玩的儿子孔鲤也正好从庭前经过,准备出去玩耍。孔子立即叫住了他,并问他《诗经》读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读。孔子告诉儿子说:“《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不读《诗经》,你就无法同别人交谈。”听了父亲的话,孔鲤就退了回去,从此开始每天认真学习《诗经》。    
    过了一段时间,孔鲤再次从庭前走过准备出去玩耍时,又被父亲孔子叫住,又问孔鲤读了《礼记》没有。孔鲤告诉父亲还没读时,孔子便告诉儿子说:“不学《礼记》将来走向社会何以立身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孔鲤就又去熟读《礼记》。    
    从此,以诗、礼传家,被孔门的后人视为“祖训”。    
    孔伋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是,当孔伋还是一个少年时,孔子就已去世了,所以一般人认为孔伋没有机会亲自接受祖父的教导。相传孔伋曾受业于曾子。    
    孔伋20岁之前,跟随祖父的弟子曾参等人学习儒家著作。据史书记载,青年时代的孔伋就已较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20岁以后的孔伋学识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此后,他开始仿效祖父孔子在鲁国收徒授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又周游列国,到过宋、齐、卫等一些国家,以儒家治国讲究仁政、德治的思想游说诸侯。虽然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甚至与其祖父一样多次受挫,但他对自己所坚持的儒家思想从来就没有动摇过,相反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    
    孔伋学问渊博,并掌握有治国之术,因而深得鲁穆公崇敬。孔伋早年曾任鲁穆公的老师,专门为之授业讲学。孔伋晚年回到鲁国时,受到鲁君的特别礼遇,鲁穆公最担心的就是怕留不住这位老师,还经常派人到孔府上来问候他。孔伋虽然受到了鲁穆公的礼遇,但他出于对鲁国前途的关心,在鲁穆公面前却常常直言不讳,及时指出他在治国中的错误。有时孔伋当着大臣的面向鲁君直谏,将鲁穆公弄得非常难堪。据郭店楚简《鲁穆公见子思》一文载:“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在孔伋看来,能够经常批评君王错误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忠臣。    
    孔伋48岁时到过卫国,也经常与卫国国君讨论治国安邦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