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2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2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伋48岁时到过卫国,也经常与卫国国君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他曾在卫君面前直陈卫国的政治“无非”。孔伋所说的“无非”并不是说卫国的治国理念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可受到批评与指责的地方,而是说卫国君王“闻过则怒”,喜欢臣僚们的阿谀不实之言,结果使卫君身边的人没有谁敢对他提出批评,讲真话,并且只在他面前说些他爱听的假话。    
    孔伋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生灵涂炭。而对这样的一个混乱的局势,孔伋极力追随其祖父孔子,倡导儒家的学说,力求扭转社会危机,从而展示他明道救世的人格力量。    
    然而孔伋这种卓尔不群,傲世而独立的性格特点,使自己在那个时代必然陷入困境之中。对此,鲁人胡母豹曾劝告孔伋说:“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盖亦随时乎?”胡母豹认为孔伋不应该一味去实现儒家的理想,以致造成自己为时代所不容,而应该随波逐流。对胡的劝告,孔伋表示了不同的观点:“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他认为自己所抱持的伟大志向并不是可以非议的缺点,他所担心的是远大的志向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不被世人所接受,这是命而已,如果为了使世人接受他从而背离了崇高的志向,那就是罪过。     
    据载,曾参的儿子曾申也曾劝孔伋说:“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孔伋则曰:“道伸,吾所愿也。”对此,孔伋表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决心。孔伋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的核心是“诚”,并认为“诚”是世界的本原。孔伋的这一观点和他提出的以“中庸”治国的学说,无疑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祖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孔伋的这些理论,后来又被他的再传弟子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从而使他的学说与孟子的理论共同形成了儒家学派中的一个新的学派——思孟学派。孔伋无疑是思孟学派的奠基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9世孙孔鲋:陈胜的老师

    孔鲋(约前264—前208),孔子的第9代孙,字子鱼,一名甲,又称子鲋,或称孔甲。少年时代的孔鲋曾随父亲孔谦离开故地,居住在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孔谦在魏时,曾被魏王聘为国相。孔谦任魏相期间,曾力劝魏王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举贤才。其后孔谦游说列国,以谋抗秦之计。    
    少年时代的孔鲋在父亲的教育下,始终酷爱祖传的家学——儒家学说,并专心究治不息。其后博通经史的孔鲋与魏国名士陈余、张耳等人结为好友。孔鲋曾被召为鲁国文通君,不久又拜少傅。陈胜为楚王时,孔鲋被陈胜迎聘为博士、太师。57岁时去世。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政治国崇尚法家。由于秦始皇以暴力治国,不重儒学,遭到许多儒生的反对。因此,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说,儒生们以其儒学反对秦的统治,直接危害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于是要求秦始皇下令坚决制止儒生们的反秦活动,并焚毁那些危害秦统治的书籍。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凡六国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如果有隐匿不交或谈论《诗》、《书》及其他儒学之书者,皆严加治罪。    
    焚书令一下,孔鲋也被迫停止了传授儒学之业。当他看到先人们代代含辛茹苦整理出来的文化典籍将要付之一炬之时,心急如焚。孔鲋于是把一部分儒家经典,如《尚书》、《论语》、《礼记》、《春秋》、《孝经》等书秘密藏入家中的夹墙之中。这些书一直到孔鲋死,他也没有拿出来,其家人对他的藏书也一概不知。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孔宅,在拆除孔子故宅之时,孔鲋所藏的这一批书,才被孔子的第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所发现。从此,孔鲋所藏的这批珍贵典籍才得以重见天日。    
    正是孔鲋的这一伟大壮举,使这些儒家的重要典籍没有遭到秦始皇那罪恶的烈火的焚毁,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孔鲋藏书的壮举可说得到了秦以后几乎历代统治者和人民的称颂。金代人就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以纪念孔鲋藏书。传说藏书后来被发现,人们从夹墙中将这些书取出时,天上传来了金石丝竹之声,故将这一殿堂称之为“丝竹堂”。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人们又在孔子故宅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其后又刻了“鲁壁碑”。这些举动都是为了纪念孔鲋藏书。现代学者们称孔鲋藏书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孔鲋将祖传的典籍藏好后,便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到了嵩山,在此隐居下来。从此一面施行韬晦之术,等待机会,“求得重生”;一面传业授徒,继续讲学,以此推行自己的儒学主张。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对暴秦的统治,不久建立张楚政权。一向不满秦始皇残暴统治,且年已57岁的孔鲋自然高兴万分,早就准备投身到陈胜的反秦队伍之中的他,无奈没有机会。这时陈胜部下一谋臣,过去曾是魏国名士的陈余与孔鲋曾有故交,早就知道孔鲋才华出众的他,在陈胜面前极力举荐孔鲋说:“孔鲋为孔子之后,此人才能冠世,智谋无穷,如得此人,天下无敌。”陈胜当即派人召见孔鲋。于是孔鲋不顾年迈,毅然率领鲁国诸儒持孔氏之礼往归陈胜。从此孔鲋被陈胜聘为身边的谋臣兼老师,并当上了一名博士官。任职期间,孔鲋极力向陈胜进谏,要建立“仁义之国”。    
    陈胜出身雇农,少有文化,又不懂治国之术,于是经常向孔鲋请教文武之道,并受益不小。陈胜称王后,其岳父和内兄前来看他,陈胜认为自己已是一国之王,便像接见臣下一样接见了岳父,没有行晚辈之礼。此时,岳父感到陈胜目中无人,傲视长者,极为愤怒,不辞而别。    
    对此事,陈胜不知如何处理,便去请教孔鲋。孔鲋告诉他:古代圣贤帝尧就是通过“亲亲而仁民”,达到天下治理的。因此,那些治国礼义之道不可不明。并告诉他,对待“诸母之昆弟,妻之诸父,则要敬而亲之,年长于己者则当拜之,年幼于己者揖之可也”。孔鲋的这番讲解,使陈胜茅塞顿开,认识到虽然自己已经称王,但对待自己的岳父不可不行子婿之礼。    
    其后,由于陈胜不听孔鲋的规谏,对他的许多重要建议置之不理,加之其他多种原因,致使轰轰烈烈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归于失败。就这样,孔鲋为反抗暴秦统治而英勇献身,终年57岁。    
    即使陈胜的起义在秦二世的残酷镇压连遭失败的情况下,孔鲋也没有动摇,直到最后,“卒与涉俱死”(《史记•;儒林列传》)。    
    有人对孔鲋参加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而献身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陈胜起义是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的第一块丰碑,那么孔鲋的名字也应该铭刻在这块丰碑上,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参加农民起义的知识分子”。    
    孔鲋的一生致力于保存儒家典籍,投身反抗暴秦的正义事业,推行儒家学说,可说是实践了儒家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也向后人昭示了孔子后代所具有的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20世孙孔融:为曹操所杀

    孔融(153—208),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曾任北海相,故后人又称他孔北海。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孔宙,颇有学问。孔宙有子7个,孔融排行第6,兄弟中可查考者有两人,一是孔褒,曾任豫州从事;另一个孔谦,曾经做过郡曹史的官。有碑碣称,孔融的兄弟,祖述家业,治《春秋经》。    
    孔融13岁(亦说11岁)时丧父。自幼极尽孝道,常受人称道。20岁时举孝廉,做了侍御史,其后任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青州刺史及将作大匠等职。后因与曹操不合,被他杀害,时年56岁。    
    孔融的诗文,《后汉书》著录有25篇。曹丕给孔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将其与同时代的文学家扬雄、史学家班固相提并论,并且说“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    
    幼年孔融不仅聪慧,由于受家风的影响,为人还很谦和。孔融4岁时的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的几个哥哥都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各自在筐中拣了一个大梨后,就跑到一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坐在一旁的小孔融却动也不动,还是在父亲的催促下,才在筐里选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孔宙见了很奇怪,就问道:“融儿,哥哥们都拣大的,为什么你却挑一个最小的呢?”孔融答道:“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    
    从此,幼年孔融明礼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传为美谈。    
    童年的孔融不仅懂事理,而且聪明过人。一次邻居王忠拾到了一个包袱,里面还有100两银子。好心的王忠知道那丢失包袱的人此时一定非常着急,于是就站在拾到包袱的地方等待这位失主。    
    这时,一位贪得无厌的富商骗王忠说,那包袱是他丢失的。为人厚道的王忠二话没说,就把包袱给了那位富商。富商接过包袱将其中的银子数了一下,见包袱中只有100两银子,认为太少,于是想借机敲诈一下王忠,便对王忠大叫道:“我的包袱里明明是300两银子,现在只剩下100两,还有200两你弄到哪里去了?”    
    王忠好心办事,却被人栽赃,便与那富商争个不休。这时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王忠于是找围观的人说理。大家都知道这个富商是个骗子,但又无法揭穿他。不料孔融从人丛中站出来说:“你们二位都是诚实人,都说了实话。既然王忠拾到的是一个装有100两银子的包袱,而你丢的是装有300两银子的包袱,可见这包袱显然就不是你的,那你就快去找你那装有300两银子的包袱吧!”    
    听了孔融的话,围观的人都觉得他讲得有理。那位行骗的富商也就只好老老实实地认错了。    
    孔融10岁时的一天,随父亲孔宙来到京城洛阳。他独自一人去拜访洛阳李元礼。李元礼是一位闻名京城的大学者,每天来拜访他的人很多,如果来访者是无名之辈,守门的根本就不予理睬,毫不客气地将他赶走。    
    这天,小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很有礼貌地上前与守门的打了个招呼,请守门的为他通报一下李大人,并要见他。守门的见孔融还是一个小毛孩子,就打算支支吾吾地把他打发走。孔融见状,立即告诉守门的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他一定会接见我的。”    
    孔融见到了李元礼。李元礼一见到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就带着怀疑的口气问道:“小朋友,你是哪家的公子?请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略加思索,便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老子本姓李,名聃),人们都知道我的祖先孔子曾向你的祖先老子请教过,他们有着深厚的师生之谊,所以说咱们孔李两家有着世代的交谊。”    
    听了孔融的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