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婉约词 >

第52章

婉约词-第52章

小说: 婉约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面貌。
    其与杜甫《返照》诗:“归云拥树失山村”,方岳《梦弄梅》诗:
    “黄叶拥篱埋药草”,虽同用“拥”字,却能各臻其妙。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清润入格,“拥”字炼,能写出榴花之精神。


    文徵明
青玉案
    庭下石榴花乱吐,满地绿阴亭午①。午睡觉来时自语,悠扬魂梦,黯然情绪,蝴蝶
过墙去。 骎骎②娇眼开仍殢③,悄无人至还凝伫。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
白苎④。不受些儿⑤暑。

    【作者简介】

    文徵明,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明代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以贡生入都,授翰林
待诏。诗文书画皆工,而画尤胜。诗以娟秀见称,其词与诗风格近似,但也偶有雄壮之
作。著作有《甫田集》。

    【注释】

    ①亭午:正午。
    ②骎骎:形容眼光急迫不安。
    ③殢:滞涩。
    ④苎:苎麻,多年生草本。
    ⑤些儿:一点儿。

    【评解】

    此词着意描绘夏景,抒写闺中人的生活情态。夏日亭午,如火的榴花和满地绿阴给
庭院带来特异的气氛,使人如痴如醉。闺中人午睡刚醒,娇眼朦胧,喃喃自语,情困意
慵。一阵清风吹来,扇不摇而自凉。翠竹白苎亭亭玉立,摇曳多姿,丝毫没有感到暑意。
作者工画,故以画家之笔,勾勒人物景象,确是词中有画。全词纤丽娟秀,抚媚多姿。


    王世贞
忆江南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①,淡黄衫耐藕丝风②。家在五湖东③。

    【作者简介】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明代太仓(属江苏)人。
    嘉靖十六年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诗文与李攀龙齐名,同为明代文坛“后七子”
领袖。晚年诗词以平淡自然为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

    【注释】

    ①梅子雨:初夏江淮一带连续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②藕丝风:喻风力纤细如藕丝,太湖多莲藕,故以之作比。
    ③五湖:太湖。

    【评解】

    此词着意描写梅雨时节太湖日落前的秀丽景色,色彩淡雅优美,尤具水乡情调。其
中“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一联,对仗工稳,造语清新,极堪吟味。

十九




    徐有贞
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①,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作者简介】

    徐有贞,初名珵,字元玉,江苏吴县人。明宣德八年登进士第,佐英宗复辟,官升
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平生深究经济之学,对于天文、地理、兵法、
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博览。
    著有《武功集》。

    【注释】

    ①皎洁:形容月光明亮。

    【评解】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
    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
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陈 霆
踏莎行 晚景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①。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②。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作者简介】

    陈霆字声伯,浙江德清人。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号)十五年进士及第,官刑科给
事中。博学多闻,工诗词、古文。著有《水南稿》、《渚山堂词话》等。

    【注释】

    ①槎牙:错杂不齐貌。 鸢:俗称鹞鹰。
    ②芙蓉老:荷花凋残。

    【评解】

    此词题为《晚景》,写景多运化前人诗词中成句,流转自然一如己出,而创意不足。
词中写登楼晚眺,周遭风景在目。
    但诗人意不在赏玩秋光,而在问行人归信。不意“青山尽处行人少”,遂只得注目
于远近风物。通篇委婉含蓄,耐人寻思。


    屈大均
潇湘神 零陵作
    潇水流。湘水流①。三间愁接二妃愁②。潇碧湘蓝虽两色,鸳鸯总作一天秋。

    【作者简介】

    屈大均,原名绍隆,字翁山,广东番禺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明亡时,年仅15岁。清兵南侵,坚决抗清。失败后,削发为僧。其诗富有民族意识,著
作有《道授堂集》、《九歌草堂集》。

    【注释】

    ①潇湘:潇水出自湖南宁远九嶷山,流至零陵,与由广西兴安流来的湘水会合,称
潇湘。
    ②“三闾”句:三闾指三闾大夫屈原。二妃指传说中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舜南
巡死于苍梧,二妃哭死于江湘之间。屈原流放江湘,其《九歌》咏及湘夫人,故云愁接
愁。

    【评解】

    此词借咏潇湘抒发感怀。当是有所寄托。零陵为潇湘会流之地,两水乍合,颜色分
明。词中以鸳鸯不辨水色,自亦不能发思古之幽情,烘出三闾、二妃史事,以抒感慨。

梦江南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①。金缕抽残蝴蝶茧②,钗头③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④。

    【注释】

    ①“穿作”句:穿茉莉花成串作头饰。
    ②蝴蝶茧: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③“钗头”句:喻茉莉花串饰在钗头,状如小凤凰展翅。
    ④姝:美好。

    【评解】

    词中写女子对镜精心梳妆打扮,为的是要让人记起她的艳美姣好。然细味词意,与
唐人诗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相仿,当有其寓意在。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哀感顽艳,亦复可泣可歌。


    吴伟业
生查子 旅思
    一尺①过江山,万点长淮②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③去。 六月北风寒,落叶
无朝暮。度樾④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作者简介】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及第。清世
祖招为国子监祭酒。著有《梅村词》二卷。

    【注释】

    ①一尺:形容远山低矮。
    ②长淮:淮河。
    ③青溪:三国时吴国所凿东渠,经今南京入秦淮河。
    ④度樾:经过树萌遮蔽之处。樾:道旁成萌树木。

    【评解】

    此词通过写景抒发旅思。远山丛树,渐去渐远,身旁清冽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汇入青溪。虽是六月盛夏,度樾穿云于阴森的山道,仍觉风寒林黑,晨昏难辨。未明写
“旅思”,而“旅思”自见。

    【集评】

    《清词菁华》:《梅村词》小令托兴浑远,可直逼《花间》。


    宋徵舆
忆秦娥
    杨花黄金陌①,茫茫十里春云白②。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
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③如客。

    【作者简介】

    宋徵舆字辕文,号直方。松江华亭(上海松江)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及第,官至都
察院副都御史。著有《海闾香词》、《林屋诗文稿》。

    【注释】

    ①黄金陌:指江南开满金黄色菜花的田间小路。
    ②春云白:形容杨花飘白,如春云回荡。
    ③他:指杨花。

    【评解】

    此词题为杨花,作者哀杨花,亦是自哀。白絮随风东西,漫无依托,常使人想起飘
忽不定的人生。作者从杨花联想到自己,字里行间,隐约流露出内心的感慨。委婉含蓄,
耐人寻味。

    【集评】

    谭献《箧中词》:身世可怜。

玉楼春
    燕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①惹尽百花香,翠尾②扫开三月雨。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注释】

    ①红襟:指燕子前胸的红羽毛。
    ②翠尾:史达祖《双双燕》:“翠尾分开红影。”

    【评解】

    此词咏物抒情,委婉细腻。燕子秋去春来,喜寻旧巢,使人有春燕怀恋旧主人之想。
故进而猜想,在三月的轻风细雨中,带着花香归来,立在海棠枝上,似乎要向旧主人诉
说半年来的离愁别恨。作者以移情法写燕,神情入妙,颇见新巧。

    【集评】

    谭献《箧中词》:探喉而出。


    吴 绮
春光好 迎春
    春来也,是何时?没人知。先到玉儿①头上,袅花枝。十二画楼帘卷,红妆②笑语
参差。争向彩幡③成队去,看朱衣④。

    【作者简介】

    吴绮字半兰,号听翁,一号葹叟,别号红豆词人。江苏江都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
年,卒于康熙三十三年。贡生。官浙江湖州府知府。著有《艺香词钞》四卷。

    【注释】

    ①玉儿:南齐东昏侯潘妃小字玉儿。古因称女子小字玉奴。
    ②红妆:指女子。
    ③彩幡:古代春节剪彩成幡,作庭户装饰或妇女头饰。
    ④朱衣:相传宋代欧阳修知贡举,阅卷时,觉座后有一朱衣人,逢其点头者文章便
入格。此借指春闱中式者。

    【评解】

    这首迎春词章法别致,构思新颖。春已悄悄来到人间。来是何时?却无人知。词中
不言陌头杨柳,枝上杏花,却说年轻女子头上先已花枝袅袅。她们一边打扮,一边说笑,
成群结队地争着去看那些新考中的青年才士。此词以欢快而又含蓄、热闹而又风雅的情
趣,烘衬出春已降临人间。

惜分飞 寒夜
    昨晚西窗风料峭①,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
    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②。相思渐觉诗
狂少。

    【注释】

    ①料峭:风寒貌。
    ②“谁信”句:犹口语“谁讲(我)多情?”实为反语。

    【评解】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
觉满目凄凉。中心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
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毛奇龄
荷叶杯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①。小娘停棹②濯③纤指,水底,见花红。

    【作者简介】

    毛奇龄,原名执罂桑肿殖跚纭⑵胗凇1鸷藕佑摇Qд叱莆骱酉壬U憬
山人。清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预修《明史》。精音律,工诗词。著作有《桂枝词》六卷。《毛检讨词》收入《西
河全集》。

    【注释】

    ①鲤鱼风:九月之风。
    ②棹:船桨。
    ③濯:洗涤。

    【评解】

    此词写南塘泛舟时的情景。池塘水满,风暖鱼跃,泛舟的少妇在停棹戏水之际,无
意间透过清澈明净的池水,看到了一朵飘落水底的红花。作者撷取这一小景入词,极具
情趣。
    “鲤鱼风”本指九月之风,用于仲夏,亦见通脱新鲜。

    【集评】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