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102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102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8—36 页。 

… Page 323…

       使杨琏真加受到指责的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是对南宋皇族遗骨的亵渎。 
  据说一位皇帝的尸体被从坟墓中掘出,吊在一棵树上,然后加以焚烧,最后 
                                                           ① 
  的侮辱是将尸骨与马骨、牛骨混在一起重新埋葬。由于这种严重败坏道德的 
  行为使杨琏真加受到谴责,但是官方的历史学家对他如此强烈地充满敌意, 
  以至很难确定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有多大。为什么杨琏真加要采取违背和刺 
  激汉人情感的行为,故意地和不必要地激起南方汉人的愤怒呢?这种无缘无 
  故的行为很难讲得通,而且简直不可相信。杨琏真加确实的成就只能进行推 
  断。他是一个虔诚佛教徒,试图提高他的宗教的利益,而且在他的年代佛教 
  的确在南方繁荣发展。到1291年,在这个国家里有213148位和尚和42318 
  座寺庙,至少部分地应归功于他的保护。② 
       杨琏真加滥用职权引起南方汉人的怨恨并终于导致对他的保护者桑哥的 
  指责。按照汉人的观点,他们两个人是剥削者和暴虐者。因为他们的财政及 
  个人不端行为遭到汉人官员攻击,并由攻击变成了行动。1291年3月16日, 
  忽必烈解除了桑哥的职务并且把他监禁起来。8月,作出了处死他的决定。③ 
  三个奸臣中的最后一个现在也死了,但是这三个人的行为影响着忽必烈,因 
  为是他作为统治者任用了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大臣受到重用,而且他们当 
  中的每一位一段时间内都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是,在几年之 
  内,他们都走向反面并都受到非议,被指责犯有严重罪行并且最终或者被处 
  死或者被谋杀。无疑许多职务较低的官员感到疑惑,中国是否存在领导人物, 
  忽必烈确实在统治国家吗?他了解国家的事务吗?他了解他的下属的行为 
  吗?他开始执行有时和他以前力倡的政策截然相反的政策。宗教上的宽容政 
  策曾经是他各项政策的基石,并且对于蒙古人的成功起过重要作用,现在看 
  起来已被放弃。中国的宗教问题更加突出了。 
       例如,忽必烈在13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开始颁布反对穆斯林 
  的法规,似乎出人意料,因为在早些时候他在政府中任用了许多回回人,而 
  且直到1282年以前阿合马居于最高的理财大臣的位置。但是忽必烈可能已意 
  识到回回财政官员在中原引起敌对态度,他还可能担心回回人在政府中的权 
  力增长。无论动机是什么,他在1280年1月发布命令,禁止回回人屠宰羊的 
                                    ① 
  方法而且对违法者处以死刑。 不久之后,他又禁止割礼。 
       忽必烈的镇压行动更多地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不是对伊斯兰教的憎 
  恨。他担心政府中存在一个权力过大的回回人集团,并且担心他们的勒索可 
                                                                ② 
  能造成叛乱。他的反穆斯林政策一直持续到1287年。到此时忽必烈明白如 
  果他继续迫害回回人,外国的穆斯林商人将不会再来中国,因此他又变得宽 
  厚起来并且撤销他的反回回人的命令。这种政策上的改变还由于他认识到在 
  他的政府中回回人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自己曾任命那位名叫赛典赤赡思丁 
  的回回人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赡思丁未向该地区的居民强加伊斯兰教,又 
  对这个遥远地区的汉化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像赛典赤·赡思丁这样杰出的回 
  回人的成就在抑制忽必烈的反回回人政策的决策上一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  '93'戴密微:《南宋陵墓》。 
②  '410'拉契内夫斯基:《蒙古大汗和佛教》,第497 页。 
③  '653' 《元史》,卷16,第344 页。 
①  '653' 《元史》,卷10,第217—218 页。 
②  '38'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294 页。 

… Page 324…

       忽必烈对佛教和道教的政策也造成对抗。由忽必烈主持的1258年的佛道 
  辩论没有结束这场宗教之间的冲突,在忽必烈的帝国中敌意依旧。根据汉文 
  史料,1280年一些道士故意放火焚烧大都长春观,并企图把责任归于和尚。 
  朝廷指派几位官员进行调查并且揭露了道士的诡计。两个道士被处死,一个 
  道士被割掉鼻子和耳朵,另外六个道士被流放。① 
       这个事件给忽必烈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削弱道教的借口。1281年下半年, 
  他命令烧掉除老子的《道德经》之外的所有道教书籍,而且毁掉刻版。同时, 
  他禁止道士出售符咒并强迫一些道士皈依佛教。道教虽保存下来,但是道教 
  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从根部被切断。取得巨大胜利的佛教徒贪婪地盯着他们宗 
  教对手的失败,并且日益变得过分自信。13世纪80年代佛教得到越来越多 
  的财产、土地和权威,史料中充斥像桑哥和杨琏真加之类的僧人滥用权力的 
  记载。这些佛教徒开始脱离汉人,而作为外来人的蒙古人也由于他们对佛教 
  尤其对来自吐蕃和中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佛教徒的保护和支持而使威信大大 
  降低。 

①  '62'陈观胜:《中国的佛教:历史的考察》,第425 页。 

… Page 325…

                              灾难性的对外战争 

       忽必烈在中国国内的困难预示着在国外存在同样灾难。对内和对外政策 
  的特点都是缺乏控制。忽必烈曾经执行过的平衡式行政权威仿佛已不复存 
  在。考虑不周的失策几乎成为惯例,不再是例外。无论作为中国皇帝还是作 
  为汗中之汗,忽必烈都面临着无情的压力,不得不用扩大疆域的办法来证明 
  他的品质、优点和敏锐。因此,他进行了几次考虑不周的莽撞的对外冒险。 

                              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这种冒险中最突出的是对日本的又一次远征。在1274年的第一次远征失 
  败以及日本幕府将军多次断然拒绝向中国派出进贡使团之后,忽必烈准备对 
  日本发起另一次入侵。但是,七年后他才得以派出一支远征军,只有在平定 
  南宋之后他才能够把注意力转向日本。 
       为这次出征忽必烈选择了多民族的统帅——一位高丽人是水军将领,范 
  文虎是汉军将领,忻都则是蒙古军将领。他为他的将领准备了一支强大的入 
  侵力量:10万军队、1。5万名高丽水军和900艘船。① 
       元朝军事统帅计划对日本岛施行两路攻击(见地图35)。4万名士兵从 
  中国北部出发,由高丽船运到壹歧岛,与从福建泉州出发的军队会合,然后 
  联合向日本的其他地方发起进攻。然而,因为规模较大的南路军的延误,1281 
  年春季北路军单独出发。6月,北路军占领壹歧岛,并且接着向九州岛进军。 
  同时,南路军最后完成准备并向九州的集合地出发。依靠一支这样强大的军 
  队和这种势头,胜利应该牢牢在握。② 
       然而这次远征悲惨地失败了。蒙古统帅和汉人指挥官之间的紧张状态削 
  弱了远征军。作为出征军主体的汉军与这场战争没有重大利害关系,所以在 
  激烈的战斗中未能尽力发挥作用。此外,在九州登陆之后,他们没有采取防 
  范敌人或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他们不得不宿营于开阔地,没有给他们提供 
  既可防御又能向敌人发起突袭的城堡、要塞或城市。两支军队几乎战斗了两 
  个 
  月,但是没有出现明显的胜负。接着一场自然灾害使蒙古人的希望破灭。1281 
  年8月15日,一场台风袭击九州海岸,在这场风暴中蒙古军队几乎损失一半 
  的力量。日本人坚持认为这场台风是苍天为保护他们的国家送来的,它是一 
  场“神风”,是苍天保佑不让日本的敌人征服和占领日本国土。 
       这场失败对于蒙古人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这场失败打破了其战无不胜 
  的神话,忽必烈的臣民现在认识到蒙古人是脆弱的。蒙古人力量的主要基础 
  之一——他们给对手造成恐惧的心理优势——即使没有毁掉也大大动摇了。 
  最大的损害是这场远征中的庞大开支,它马上造成一些税收问题,迫使忽必 
  烈转向汉人憎恨和鄙视的阿合马及卢世荣等财政官员。忽必烈的努力再次暴 
  露他在财政策略上缺乏控制,这在13世纪80年代尤为显著。 

                                  在南亚的战争 

①  '653' 《元史》,卷11,第226、228 页。 
② 在'661'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中,有关于这次征日本的简述,颇有用处,见第25—31 页。 

… Page 326…

       同样,忽必烈在南亚的战争大都未经过深思熟虑并且造成了毁灭性的挫 
  折。这些远征是为满足蒙古人传统的扩张野心以及忽必烈的个人需要,他要 
  通过新的征服对他的合法性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他和他的朝廷都没有考 
  虑到蒙古人全然不习惯热带的酷热和多雨、稠密的丛林以及热带疾病。 
       早在13世纪70年代(见地图36),在东南亚已爆发第一次战争。1273 
  年,忽必烈向缅甸的蒲甘王朝派出三位使者,要求蒲甘王朝向中国进贡。自 
  称为“3600万战士的最高统帅和每日300盘咖喱菜的巨食者”和拥有3000 
          ① 
  名嫔妃 自负的暴君那罗提诃波国王,处死了这三位胆敢向他提议对大汗恭顺 
  的不幸使者。1277年忽必烈下令他最信任的回回侍从赛典赤·赡思丁的儿 
  子纳速剌丁率军远征,为三位使者的被害报仇。在关键的战斗中,那罗提诃 
  波具有使用大象的优势。纳速剌丁命令他的弓箭手瞄准毫无防护的大象。大 
                                        ① 
  象溃散,形势转为有利于蒙古人。但是没有抓住那罗提诃波本人,在没有彻 
  底平定蒲甘的情况下,纳速剌丁返回中国。 
       接着忽必烈转向占城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越南南部),占城的国王阇耶 
  辛诃跋摩(Jaya Indravarman)四世和蒙古人是敌对的。这位占城国王拒绝 
  向元朝进贡并且斥责忽必烈的几位使者。忽必烈的反应是于1281年派遣广东 
  一位主要官员唆都进行讨伐。唆都率领100艘战船和5000名士兵的军队在占 
  城的海岸登陆,但是这位国王采用游击战阻止蒙古人的前进。接着忽必烈决 
  定寻求安南 (今越南北方)的合作,以反对安南的南方邻居。尽管已向忽必 
  烈的朝廷派出使者,但是安南国王陈日烜不想让蒙古军队通过他们的领土到 
  达占城,他激烈抵抗由唆都和忽必烈的儿子脱欢率领的蒙古军队。游击战、 
  炎热和疾病使入侵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越南边境思明 (Ssu…ming)的决定 
  性战斗中,蒙古人被击败,唆都战死。 
       1286年和1287年进行的由纳速剌丁和忽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