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103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103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热和疾病使入侵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越南边境思明 (Ssu…ming)的决定 
  性战斗中,蒙古人被击败,唆都战死。 
       1286年和1287年进行的由纳速剌丁和忽必烈的孙子也先帖木儿率领、 
  后来脱欢亦加入的第二次远征,甚至到达河内,但是由于炎热和不利的环境 
  被迫撤军,这使忽必烈大发雷霆。但是安南国王和占城国王认识到如果他们 
  不答应对大汗形式上的承认,蒙古人会继续侵扰,因此他们开始进贡,从而 
                                                    ② 
  蒙古人在80年代后期结束了对他们的远征。1287年,忽必烈派他的孙子也 
  先帖木儿再次讨伐蒲甘“傲慢”的国王。这次战争是成功的,国王那罗提诃 
  波被推翻,而他的继任者向蒙古朝廷进贡。但是这次远征耗费巨大,并且很 
  难说蒙古人的花费是有道理的。 
       更著名的和更惊人的对爪哇的战争,也难以证明是有道理的。1289年, 
  忽必烈派出一位名叫孟琪的使者要求爪哇屈服。爪哇国王葛达那加剌害怕元 
  朝夺去他对东南亚香料贸易的控制,以在这位不幸的使节脸上刺字作为答 
  复。忽必烈利用这个事件作为发动对爪哇的军事远征的借口。看来他没有从 
  对日本的海上远征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他再次装备一支庞大的远航军队去惩 
  罚对他的使者采取暴力的统治者。1292年远征军从泉州出发,第二年年初大 
  部分军队在爪哇登陆。由于爪哇的反叛军队趁机对葛达那加剌的薄弱地区发 
  起进攻并且杀死这位国王,最初远征军极为成功。葛达那加剌的女婿韦查耶 

①  '338'谢利·迈登斯、卡尔·迈登斯: 《阳光城:难得访问的缅甸蒲甘城》,第79 页。 
①  '328'慕阿德、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第1 卷,第289—290 页。 
②  '653' 《元史》,卷14,第286、289、303 页;卷15,第311、326—327、330 页;卷16,第333 页。 

… Page 327…

  王子向蒙古军队“降服”,并且保证帮助他们粉碎反叛。他这样做了但接着 
  又背叛蒙古远征军。他伏击一支庞大蒙古军队,迫使其他军队撤退并且返回 
          ① 
  中国。忽必烈的又一次远征遭到失败,远征的巨大开支又在朝廷日益严重的 
  财政问题上火上浇油。 

                                    吐蕃和东北的叛乱 

        在忽必烈理应直接管辖的地区爆发叛乱也许进一步加剧了他的逐步失 
  控。这些对他的权威的挑战对忽必烈要求作为中国皇帝及帝国大汗是沉重的 
  打击。忽必烈的最坚定可靠的吐蕃同盟者八思巴1280年去世,几年后在吐蕃 
  发生第一次暴乱。1285年八思巴的萨斯迦教派的对手必里公教派反叛,1290 
  年忽必烈必须派出一支惩罚性的军队去恢复萨斯迦教派的权威,也就是恢复 
                     ① 
  蒙古人的权威。第二次叛乱在东北爆发,由东北的蒙古指挥官乃颜领导,乃 
  颜和忽必烈在中亚的敌人海都结盟。忽必烈肯定认为乃颜的威胁至关重要, 
  因为他本人亲自率军征讨这位叛将。马可·波罗声称他的军队由46万人组 
                                              ② 
  成,这肯定是一个极其夸大的数字。无论如何,忽必烈征募了一支庞大的军 
  队,尽管年老有病,他自己仍然坐在安置在四头大象背上的轿子里亲自前往 
  战场。1287年秋天,双方相遇,在一整天战斗中双方势均力敌,但是傍晚形 
  势转而对聂思脱里教徒乃颜不利。忽必烈抓住他并且将他处死。 

① 关于蒙古人对爪哇的远征,见已经过时但还未能完全被取代的'160' W。P。格罗内瓦特:《1293 年蒙古人对 

爪哇的征服》。 
①  '545'特里尔·V。怀利: 《吐蕃的第一个蒙古征服者再释》,第131—132 页。 
② 见'373'伯希和: 《〈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2 卷,第788—789 页:'330'闵宣化:《蒙古诸王乃 

颜》。 

… Page 328…

                              忽必烈的晚年 

     尽管取得这次胜利,总的来讲13世纪80年代忽必烈在对外事务中总遇 
到挫折。这些年还给他个人带来悲剧和不幸。他的爱妻察必于1281年去世, 
她长期以来一直给予他支持和忠告。察必的儿子、忽必烈自己指定的继承人 
真金于1285年去世。真金被精心地培养成中国的下一位皇帝和他的汗位的继 
承人。真金四十多岁的早逝必然沉重地打击忽必烈并且使宫廷沮丧。为了寻 
求安慰,他越来越多地转向酒和食物。过度饮酒,使他的健康成为问题。在 
他的余生中,过于肥胖和痛风折磨着他。汉文史料揭示他晚年特别沮丧和抑 
郁。在1293—1294年的冬季,他愈加衰弱。1294年2月18日,他在宫中去 
世。 
     忽必烈统治的成就是显著的。与其他蒙古大汗相同,他继续从事军事征 
伐。他最辉煌的胜利是征服中国的南宋,把一个人口超过5000万具有大量财 
富和资源的领土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比起更早的许多次蒙古人的战争来,这 
场战争需要更缜密的计划和后勤,从而确保忽必烈作为蒙古人中一位伟大统 
帅的地位。而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可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他希望使汉人相信 
他日益汉化的同时,本民族同胞仍对他信任。他设立了进行统治的行政机构, 
在中原建设了一座首都,支持中原宗教和文化,并且为朝廷设计出合适的经 
济和政治制度。然而他并未抛弃蒙古传统,保持着大量的蒙古习俗,在政府 
和军队的关键位置上任用蒙古人,废止科举制度使他不致在政府职位上受制 
于汉人。尽管在统治的最后十年中面临着困难与失误,忽必烈留给他的继承 
者的是一个稳定和大体上繁荣的国家。 

… Page 329…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概        述 

        “元中期”指的是1294—1333年,即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世祖,1260 
  —1294年在位)去世和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妥欢贴睦尔(顺帝,1333—1368 
  年在位)即位之间的时期。在这39年中,帝位快速转换,有9个人即位,由 
  此造成了官员的不断变换和国家政策的经常变化。这是一个政治风云变幻无 
  常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逐渐削弱了忽必烈留下的强大帝国,并为 
  在妥欢贴睦尔统治下王朝的衰亡铺设了道路。 
                                                                                     ① 
       元中期的皇帝不仅继承了忽必烈的大帝国,也承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忽必烈成功地将原来以草原为根基的“大蒙古兀鲁思”或“大蒙古国”的重 
  心转到了中原,并使元朝成为第一个统治全中国和内亚草原的征服王朝。他 
  还为庞大的多种族、多文化帝国提供了一个综合汉制和内亚制度的可行的制 
                                                                    ① 
  度构架,并从蒙古、中国和佛教源流中缘饰以正统的标记。正因为如此,忽 
  必烈后来被他的继承者视为最尊崇的王朝创建者和祖先,并且精心保护他的 
  衣钵。至于忽必烈留给后人的各种问题,则是与帝国本身一样巨大和复杂。 
       从基础上讲,元在中国和更为广阔的蒙古帝国中的地位需要认真地重新 
  考虑和界定,并据此做出更多的调整。中原是帝国的最重要构成部分和统治 
  重心所在,还是它只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而应献出全中国的资源来维 
  系帝国?如何满意地回答这些疑问,总是摆在元统治者面前的严肃并影响深 
  远的问题。一方面,忽必烈虽宣称自己是全体蒙古人的大汗却难以落实,并 
  且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内亚的宗族的严重挑战;到忽必烈去世时,元与窝阔 
  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的战争还在继续。另一方面,草原传统势力迫使忽必烈 
  无法将他的王朝全然置于传统的中原政府模式之上,并且在中原的根基越扎 
  越深,使得元朝内部的文化适应过程趋于舒缓,给忽必烈的继承者留下了一 
  些重要的问题。 
       从政治方面讲,忽必烈建立的政府制度是蒙古家产封建制和中原传统官 
  僚专制的混合产物。在早先的蒙古制度下,皇亲和皇帝家族的有功侍臣都享 
  有世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虽然忽必烈曾试图削弱这些贵族的特权, 
  但是他没有在这个方面走得太远,因为害怕违反蒙古国的一个基本原则:帝 
  国是所有成吉思汗子孙的共同财产。结果是贵族们在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继 
  续起着重大作用并享有许多利益,在他的继承人统治时期,巨大财政压力和 
  政治上的不安定,恰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忽必烈强化中央集权和官僚 
  体制的措施,尽管不够完善,却使官员获得比前忽必烈时期官员大得多的权 

① 下文中关于忽必烈作用和遗产的评价,主要根据以下论著:'833'姚从吾:《元世祖忽必烈汗:他的家世、 

他的时代与他在位期间重要措施》;'810'周良霄:《忽必烈》(长春,1986 年版);'561'周良霄:《论忽 
必烈》;'722'白钢:《关于忽必烈附会汉法的历史考察》;'366'爱宕松男:《忽必烈汗》(东京,1941 
年版);'426'莫里斯·罗沙比:《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伯克利、洛杉矶,1988 年版)。 
①  '126'傅海波:《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元代的正统观念》(慕尼黑,1978 年版)。 

… Page 330…

  力。在后忽必烈时期,官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权力中心,经常超越宗王而与 
  皇帝争夺权力。 
       从文化和社会方面讲,在蒙古、色目 (西亚和中亚人)精英与他们的汉 
  人臣民之间有巨大的鸿沟需要弥合。这个鸿沟的存在部分是因为一般汉人在 
  种族制度下遭受着政治歧视和社会歧视。在受过教育的汉人精英中,对这种 
  歧视感受尤深,因为孔子的学说和儒士没有得到在以前汉人王朝下所得到的 
  尊重。元朝政府甄用统治精英靠的是出身而不是成就。因此,蒙古人和色目 
  人所受研习汉学的激励不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既然传统的汉人精英 (儒 
  士)未能分享权力,在一定意义的范围内,蒙古和色目精英仍然是汉文化传 
  统的门外汉并且在社会上被隔离于当地居民之外。这种分隔使元王朝具有很 
  强的“殖民”色彩。 
       从外交和军事方面讲,在忽必烈统治下的元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的蒙古 
  大汗一样,是“帝国主义”的,总是准备动员统治区内的所有人力和物力为 
                                    ① 
  扩大帝国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但是,到忽必烈朝后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