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

第5章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第5章

小说: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歌,即是将个人彻悟的证道历程提供给后代证悟禅机的修道人做为参考,于是一开头即针对禅宗顿悟的本质上立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绝学无为闲道人」一句将禅宗顿悟的修持的精神表达出来,「绝学」去除世间的一切俗学,「无为」不作有为的修持,如此则为一个安闲自在的「闲道人」,而这样的修道人是不必重视外在形式,于是不在外在形式的修道上苦下功夫,所谓「不除妄想不求真」,即是告诫修道人不要迷惑于外在的形式,而要当下自证本性,故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一般求道人以为道是实有之物,经常求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以求心灵的实有满足,而事实上这种追寻都是假象,故六祖的悟道偈语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重视内在本性破神秀的外在修持,深合大乘起信论上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重视内在本体的解悟,反对一切有为的修持,于是「无为」似乎是永嘉禅师证道的本体,要破除一切生住异灭之相,于是在歌词上说: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段歌词中,有为与无为相对,以射箭比喻有为法的外在的限制,极富文学譬喻效果,彰显无为法的福德智慧与神通光明,顿然了悟自性。  于是证道的意义在于「觉即了」,以无为达成顿悟之功,而不在于人世间的有为施化,故「不施功」的无为,实是证道歌所宣化的主题,证道歌上说: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大。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以上四段歌词,进一步说明「无为」的真义,无为不是不去作为,或者故意不去做为,如果是这样,将如王阳明的末学,造成满街都是圣人的弊端,故玄觉禅师感叹着说:「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将无为也视为一种修为法,则取舍之间已失无为真谛,到头来仍是一个认贼作父的妄人。将无为也视为修成法,仍生对待法,故「了知二法空无相」是要破除一切假象,进而「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人的意识活动,要使人的意识活动皆空无,但是执着「空」也是假象,无空无不空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协调有无,以至真空,故云:「弃有着空病亦然。」执有是迷,执无也是迷,故所谓的「无为」是不执着的真正无为。  由「无为」进而体验本种之空无实性,是证道的主要目的,以为众生自性,是无始无生,法尔如是,如歌词上说: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无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所谓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是血肉身躯的四种原素,由此四个原素造成个人血肉身,因个人身躯是实有的,于是人以我为中心,执着实有,拘束于一身,珍贵一己的生命,但是人若能放下四大所造成的我身,体悟「诸行无常一切空」,知道一切实有都是生灭的,生灭是无常的,是苦的,尤其是空的。由于己身是假象,于是一切毁赞,又何必认真呢?在佛学上有所谓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紧跟着肉身而来,是烦恼的根源,若要舍去烦恼,务必「体若虚空无涯岸」,体得此「虚空」义是由「妙性本空」、「自性真空」变化而来,慧能的坛经里屡言虚空的妙用:「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  在六祖的思想理念,是以虚空来推论自性,所谓的明心见性,即是直证本心的空性,也唯有虚空,才能证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体悟自性的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又能产生万法。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即是由明心见性处,发挥有为与无为的辩证,以虚空的妙用,破除执有的假象,了解证道的意义及其内涵。

     三、证道的境界与妙用


   顿悟证道是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境界与妙用,是不可言说,非文字语言所能诠释,故谓教外别传。然而证道歌撰写的目的,是想借音韵性、通俗说的歌谣,表达禅宗顿悟的奥义,以有立无,本意仍在无上,希望后学者能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深深体会言外之意,于是屡言证道的境界与妙用,见其歌词: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有生定有死,生老病死是生命存在的无奈,是众生的最大的苦恼,于是了脱生死是凡人悟道修道的目标,但是证道歌却言:「了知生死不相关」,证道的结果发现生死与我是两不相关,何必为生死苦苦烦恼。修道人若能定慧圆明,发现恒河沙数诸佛与我皆同,生死也只是泡沫,任由其生灭罢了,就如金刚经释尊所言:「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是了脱生死,不再为生死烦恼,故谓「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无生即是由生死解脱而出,了解血肉身躯,只是生灭假象,仍有一不生不灭的真体,在明心见性之后,顿现无生的妙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证道的境界,是不借文字语言,彰显性灵的全体大用,其意境,如证道歌云: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明心见性,是禅宗的第一义谛,是直截根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是全体大用,其它琐屑的小事,则可舍弃之,如六祖坛经上云:「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灵光显现,是真如本性,离开一切执着,超越一切矛盾,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大涅盘经云:「昔善星比丘,虽诵得十二部里,犹自不免轮回者,为未见性故。」未澈知本来面目,则一切作为到头来仍是一场空梦。彻知本性,则是「六般神用生了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当下本心运用自如。所谓六般神用即是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神通是证道后显现的神用,一颗圆光则指证道的本体的自性清净,亦即扣紧体用而言,在用方面是「空不空」,指六种神通,不用时,丝毫不存在,恍惚是空,当其大用显现时,是心的全体大用,恍惚不空。在体方面则是「色非色」,本性是如来藏心不见形象;是非色,但是本性又为一切诸法的大本,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是有色象。说空则又不是空,道非色则又有色,故云:「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也就是证道以后,是全体大用,可以拨除镜中水中的假象,而以真如来观照万物,体会诸法实相。

  如何以真如来观照万物,达到全体大用的境界呢?在证道歌里有一大段详细的描写,以各种譬喻解释证道后的妙用: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讷。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这一段歌词,几乎全用譬喻,以譬喻的手法来描写感情与心灵境界是诗歌常有的技巧,此处以譬喻描写证道境界,更是难得的佳作。以雷、云、甘露说明本性的圆满自足,剎那间能够「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指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五性指的是定性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性、无性。五性三乘的众生都能顿然证通圆融境界。此圆融境界是「一性圆通一切性」即本性圆通,此心却佛,而此佛心即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即如传心法要黄檗希运所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一心就是佛,佛的本心与我的本心是如一不二的,是没有差别相的,举水中之月为例,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里的月,皆是天空的一轮明月,同样我性即是如来本性,若能体会我身只是假象,就如江水,只是为了反映佛性,反映明月,要求明月,要求佛性,不宜往江水我身处寻,而是以假证真,去除假体,可知「我性同共如来合」。

   可知顿悟证道,纯由自己本心,此心即是佛心,故不假他求,直证本心,明心见性。所以万殊的个体,皆是佛心所现,所谓「弹指圆成八万门」,八万法门,仍然不出于一心,由自己本性的顿悟即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此为证道的境界及其妙用。


四、证道的障碍


   证道的妙用境界,是修行者的最终目的,然而修行圣少魔多,遭遇到的障碍,将不计其数,证道歌将此障碍,一一详述,提供修行者参考: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如瓦碎。

    释迦牟尼佛曾将他灭度以后的佛法分成三个时期:一、正法住世一千年;二、像法住世一千年;三、末法住世一万年;末法时期无修行也无证悟,世间混乱「众生难调难伏,自性迷惑,以致「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往往以佛法为我见,不求自住清净。由佛法产生法执,言执及我执,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视为旁门左道,恨不灭除如瓦碎。  执着佛法名相,是文字障,故不立文字是禅宗消除知障的办法,在证道歌里曾自叙其经验: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不立文字者,是因恐世人执着,错认指作月,为文字束缚,非主张不读佛经,而是主张不受名相所迷,有点类似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意,要得意忘言,不在名相下争辩不休,如六祖坛经云:「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故积学问论经疏,只在名相上争辩不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