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博览群书2005年第03期 >

第15章

博览群书2005年第03期-第15章

小说: 博览群书2005年第03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就是拿到那个分数,你也得等着他把学过的东西忘干净。重要的肯定是他兴趣的开发。而兴趣的开发,一个孩子和一个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兴趣的不同,谈不到谁比谁高多少,谈不到智商问题。我想,到了同学们这个年龄应该日益感到,如果活到我这个年龄,对这个道理应该能够非常透彻地看到。所谓智商对所谓成功的影响其实是不大的。我很不愿意使用成功这个字眼,我们还是讲开发人的一些潜能吧。开发的好坏,跟智商的关系不大。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能成为极大的推动力,能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凝聚起来,这样的话,在你所热爱的这个方向必然能有所成就。相反,你像一个奴隶一样,你的智力比较高,你就是一个智力比较高的奴隶。被人逼迫去做一件事情,你不热爱,你智力再高,无济于事,做不好。年龄比较大,阅历比较深的人都会看到,跟兴趣关系比较大,跟意志力的关系比较大,关系较小的大概就是智力。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为孩子操这么大心,他们整天逼迫孩子,关系搞得这么僵,最后事与愿违。这个事情我不想展开,我这里只是要说工作和家务的关系。家务绝对不比工作次要,家务的难度绝对不比工作小,当然,家务不只是养孩子。
  第三点就是重申家务不比工作简单。家务的种种内容并不比造电脑、造电视、造汽车简单。我先做一个类比,我想问大家一下,你们觉得做一个农民简单还是做一个工人简单?我的看法是,做一个农民要比做一个工人难多了。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除草、收获,然后怎么储藏。一个环节错了都不成。我自己作为知青在黑龙江做过八年农民。后来到美国留学一年半,得了一个硕士学位,回来之前想了解了解美国社会,跟一个美国朋友提出一个愿望,介绍我去一个农民家里住几天。看到美国农民的工作,然后再和美国农民以及非农民做交流,没有一个人不承认这一点的:作为一个农民所要拥有的知识要比作一个工人多太多了。我见到的这几个美国农民,在一个小农场,他们最终的产品是牛奶。他们首先要种玉米,骑着摩托车到地头,然后换上拖拉机去种玉米,开着康拜因去收割,弄回来,再把玉米秆儿截了作饲料,要喂牛,喂牛以后要挤奶,还要配种,接生,养小牛,牛奶还要防腐,还要为牛注射预苗。一共是叔侄三人,要做全套的事情,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不得了。作为一个工人,你生产什么?你就是生产航天材料也没什么难的。其实这个对比很类似家务和工作,千万不要小瞧家务。当然家庭中难度最大的还是教育孩子。除了教育孩子以外别的事情也是很有深度的。
  一个农民的技能显然要比一个工人复杂太多了。那么为什么通常我们都认为作工人要比作农民高级,作工人要比作农民更有知识呢?意识形态的偏见。工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工人还不厉害吗?因为工业是在农业之后产生的,而工业更大地创造了财富,更大地改造了世界,改变了世界,所以我们就当然地认为,工人的工作复杂,农民的工作简单。实际上这是经不住推敲,经不住分析,经不住对比的。为了生产的效率,老板对工人的要求非常的单一、简化,而农业、家务这样的东西非常综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第四点讲的是社会交往与公共空间。下一个时代,后工业社会如果彻底降临到中国,有相当多的人将自己相当多的工作时间放在家庭的时候,我们就会格外地有一种社会交往的需求,有一种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这是不同于家庭,也不同于单位、工厂的,新的空间形式上的需求,就是公共空间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以多种方式展开和实现。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京剧票友,比如说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无论是退休的还是在职的,都喜欢唱歌,搞了业余合唱团。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想锻炼身体,组成了好多打球的俱乐部,周末去找地方打球。目前他们还属于少数派,但是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是人们未来在工作单位、家庭之外的一种社会生活的选择,一种社会交往的选择。这个东西将为更多的人们,不仅女性而且男性回到家庭后,提供一种补充,一种平衡。
  
  三、重新理解工作和生活
  
  1930年的时候,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可以称为先知的人物——凯恩斯,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再三的反思。凯恩斯说:经济问题,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的问题,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问题,不仅是人类,而且是生物界,这个头号重要的问题,将在百年内解决;传统的目标将不存在,我们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如何调整习惯,因为几十年内我们就将放弃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以后大概每个人每周工作十五个小时就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了。这一段话足以使凯恩斯位居于最稀少的先知的行列当中。而且这句话不要到了百年的时候,远远在这之前将实现。
  我给大家看一个数字:1997年(我手头不掌握更新的数字)全世界创造的 GNP是29万亿美元,同年全世界的人口是58亿人,29万亿美元除以58亿人等于人均的GNP,是5310美元。全世界人均5310美元,多大的一个数字啊!换成人民币,不乘8,为什么不乘8?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实际上到不了8。实际上人民币要更值钱一些,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究竟是多少我没有能力计算,但显然人民币要更值钱一点。我们把它放低一点,因为算得多了就是过于为我自己的观点服务了,我把它算成5,我想这是非常保守的,5310美元乘以5应该是265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财富除以每个人,要按人民币来估算的话,合每个月 2200人民币。人均每月2200人民币,生活挺不错的了。再看一看国别:美国人均 2.8万美元,日本3.7万美元,瑞士4.4万美元,很多脑筋快的同学就会说:你主张不患寡患不均,主张均贫富。我没这个打算,这是国际政治问题,这我能解决得了吗?人家能跟咱平分吗?我所要说的是:人家今天就这么富了,现在的生产以科技为基础加速度进行,人家的今天就是二十年后的我们,没什么问题啊。人家的生产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人均几万美元还不解决吗?我们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相当不错了。现在发生在北部世界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不需要干了还在干。都生产这么多的财富了,为什么还要大干?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讨论不了。我现在在大学里讲课主要就是讲这个问题。在西方为什么够了还要干呢?为了fashion,为了时髦的生活,为了虚荣心,跟别人攀比。从温饱上来说早就解决了,北部世界没有人解决不了温饱的。你说有乞丐,那乞丐是脑筋有问题,或是厌倦了常规的生活,那完全是另一个性质的事情。
  终于有人,世纪之交的当代学者,响应凯恩斯的先知的声音。一个叫里夫金的学者1995年写了一本书《工作的终结》。我讲一讲他叙述的美国历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三,1870年的时候降到了二分之一,1900年时是三分之一,到了1940年的时候是五分之一。到了今天是多少?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再看工人,五十年一个周期地看。1810年的时候,美国有7.5万工人,1860年的时候有50万工人,1910年的时候有800万工人,1960年的时候美国有1600万工人,这是美国工人数字的高峰,占当时全部就业者的35%。再以后的历史,也就是1960年以后,美国工人的数字开始递减,而生产在不断的增长。到了今天,生产的规模和产值大概是1960年的二倍以上,可是工人的数字只有1960年的一半。1970年的时候300万人从事服务业,1990年是时候是9000万。服务业使美国免遭大规模的失业。但是谁敢说明天的服务业不是昨天的农业和工业,不遭遇这种命运?
  我们再看机械和自动化的作用。1944年,美国发明了摘棉花的机器。大家知道美国南部很多黑人种棉花,当然种棉花的黑奴是更早的历史,南北战争之后仍然有很多黑人不是奴隶了还在摘棉花。摘棉机的使用使美国500万黑人不再摘棉花了,有机器摘了,大农场不再需要黑人摘棉花了。500万黑人向北方移民。学者说这是比解放黑人宣言更有效的手段,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快的移民。这样一个大的变迁全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机器的出笼。我们再说,过去卷烟是靠人操作,每人每天能卷3000支烟,一台卷烟机每天能卷12万支烟,能顶上40个人。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发明,美国大批报社的排字工人将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但是工会和老板一直在激烈的争夺,老板不得不向工人让步。1966年时美国三家最大的报社将他们是否要使用新的印刷技术的选择权交给了工会。你们说要使用新的机器,咱们就用,你们说不使用,还是人干,咱们就用人。工会还是很厉害的,老板不敢霸道地说用机器,真的这么干的话,会有大批人下岗回家。再说一项技术,也是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技术——自动接话机。电话自动接话机使全美6000个接话员下岗。再说银行取款机,一个取款员每天可以处理200件业务,一个取款机可以处理2000件,一个取款机一周工作168个小时,昼夜不吃不喝在那里干,它的成本只是2.2万美元,它没有福利待遇,没有养老金。你说为什么老板还要用一个血肉之躯的营业员呢?所以老板当然是愿意用机器不愿意用人。黑人首先从农场下岗,而后从工厂下岗,唯一能增加黑人就业的岗位在哪里?在政府部门。此前的历史从农奴时代开始,一直是黑人被剥削,随着机器的自动化,黑人从被剥削到没用处,自动化最终毁掉了工人们最重要的一个武器,什么武器?罢工。自动化使工人再也拿不出这个有利的武器来对付老板。不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和《工作的终结》相对立的观点,说新科技除了能代替很多工人以外,新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比如说电话的生产。不错,新的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增加了一些人的就业,但是它远远赶不上它所造成的下岗。这样的例子我想大家动脑筋就会发现比比皆是。你想想,电脑汉字系统的文字处理,将减少多少排字工?
  下面我们再看看全世界的失业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失业的人数 4.5亿,六十年代是4.8亿,七十年代6.2亿,八十年代7.3亿,1993年,全世界有 13%的人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现在全世界有8亿人失业或者半失业。这个数字是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的最高峰。工业文明增加了物质财富,信息革命造成了一种新的变化,增加了空闲时间,北部世界财富的增长已不在话下,更大的变化是增加人们的空闲时间。
  在这一部分,我要讲的最后一个观点是:认清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能解决失业问题吗?能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吗?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世界的大势所趋。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摸到时代的脉搏。但是很不幸,不仅在中国,在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