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9年第10期 >

第28章

长江文艺 2009年第10期-第28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9年第10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了陈少平;此刻在陈少平画室里;我又想起了林风眠。 
  在二楼画室的楼梯口;挂着林风眠早期的著名画作《生之欲》;这是林风眠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就读时所画;画幅下面标的日期是1924年。画面上是几匹奋力狂奔的马;当时林风眠已开始到巴黎各大博物馆研究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生之欲》的洗练传神之笔和意在言外的韵味;已给人一种中西绘画艺术融汇的新鲜感觉。 
   
  身为贫贱心比天高 
   
  在和陈少平接触中;我常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异样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我一时说不清楚;马上能说出的两点是:他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自信;他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强烈追求。在他80年岁月中;这种追求又集中体现在水彩画艺术的创新上。 
  他有一种艺术家的率真和狂放。他言必称凡高、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言必称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在朋友聚晤时;他常情不自禁地说:“我看到法国、美国的一些名画;我就想人家画得出来;我也画得出来!” 
  说着他就兀自笑了起来。有人会觉得这是“大言不惭”;甚至就是一种狂妄。我却觉得这正是这位艺术家身上一种异样的力量;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 
  陈少平没有耀眼的学历;也没有名师收他为独门弟子。他拥有的是一种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学习精神。 
   也许他自幼就表现出来的对美的敏感和追求;是上天对他的特殊赐予? 
   抗战胜利后;他在汉口结识了日本待归侨民画家室田丰四郎;他狠狠地抓住这个机会;向他学习油画和水彩画。他最早的西画基本知识;就是从室田丰四郎那里获得的。室田丰四郎介绍他买了一个罗丹弟子抱特尔的雕塑集;他如饥似渴地精读和研习;取得了素描和解剖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我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我和他所在的那个文工团里;有一位毕业于国内知名美术学院的资深画家马三和;有很深厚的西画素养;他给人画肖像可以逼真到如同照片;从艺术角度讲;这当然是不足取的。但马三和在透视和解剖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功底;正是陈少平当时所渴求的。马三和陈少平都在美术部工作;这一段时间里;少平从马三和与其他几位资深画家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上世纪50年代;南国画大师关山月和黎雄才来到武汉;当时在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工作的陈少平;陪伴他们到东湖写生;少平也带了画板去写生。两个小时后;黎雄才走过来;看见陈少平一幅画尚未完成;扬起自己手里的一叠画稿笑着说:“这么慢啊?我已经画完七八张了。” 
   陈少平看着黎雄才那一摞画稿;腼腆地笑着;不知如何回答。 
   黎雄才说:“你画得太拘谨。为什么不试一试默写呢?” 
   前辈画家这一句普通的提醒;对孜孜不倦地研习画艺的陈少平真如醍醐灌顶。他反复思索;终于悟出自己每次画画都感到放不开;原来就是受到客观实物形体与色彩的束缚。他尝试放弃拘泥于实体的老套路;渐渐学会凭借记忆和想象作画。 
  那几年里;陈少平沉迷在写生中;早晨天蒙蒙亮;就到他住处附近的长江边或稍远的东湖去;节假日常常从早晨画到夜色沉沉;饿了就啃两个冷馒头。这种对景写生磨练了他的笔底功夫;而前辈的教诲;又使他逐渐养成观察熟记的习惯;然后用离景默写的方法表达心中的意境;他说:“这样来得更自由;更符合我潜意识里在艺术上追求性灵抒发的欲求……” 
  30多年后;陈少平水彩画展在美国洛杉矶亚太博物馆展出时;一位美国朋友对他说:“你的水彩画大量采用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可是看来看去;既不像英国的;也不像法国的。你的默写画法实在是独树一帜;我很感兴趣……”少平虽无缘受到系统的学院教育;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刻苦自学;一种完全自然状态下的从不懈怠的学习;使他获得了深厚坚实的中西绘画素养;再加上他无比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盎然于心底笔端的艺术灵气;他的水彩画就自然而然地独树一帜了。 
  试看他的《夕照图》;夕阳或者黄昏;是古今中外诗中画中常见的题材。每每细细品味陈少平的《夕照图》;总有一种别样的滋味。画面右下角深红透黑的一片使人感到暮色沉沉;而空中那黄紫绿红的云景山色却于深沉中透出璀璨的光芒;又给人一种生气勃勃恍若晨曦的感受。他大气魄地铺开两组对比色:红与绿;黄与紫;果断、快捷地以润笔写意方式;描绘出夕阳在一瞬间引发的心灵深处的颤动。品味此画;常使人不由得想起少平的热诚坦荡、天真烂漫;不由得想起他幼时和死神的搏斗与一生坎坷;不由得想起他年过八旬后仍然狂放不羁而精力充沛。《夕照图》足可与传诵千年的李商隐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肩;一诗一画;辉映古今。只是少平的《夕照图》呈现出壮丽、热情、欣欣向荣的青春活力;他的老年不仅没有丝毫迟暮之叹;反而充满了青春活力。 
  《夕照图》对自然光和色彩的运用使人联想起印象派的一些作品;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渗透;使人想起凡高、马蒂斯的一些名作;而浸透整个作品的虚实相依、有无相生的深邃意境;则完全是中国传统写意的风格。 
   陈少平的《夕照图》是他在《八十回顾》中所说要艺术上追求“奇妙诡异、想入非非、欢乐无限、妙趣无穷”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作为一个水彩画家;他把欢乐和妙趣奉献给了世人。 
  发生在陈少平身上的这一切;都有点近乎奇迹。10岁高烧一年挣扎着活过来后;活到80多岁仍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常啧啧称奇。连中学的校门都没踏过;却受聘为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多次为研究生讲学。无缘受系统的美术教育;他的作品却被纽约著名华裔画家姚庆章誉为“具有纯熟的功底和很厚的水彩画技巧”。从湘鄂群山、黄梅穷乡到纽约、洛杉矶、台北;他的行踪和画笔不可以万里计……少平的一生;多么像一幅他自己创作的水色交融的水彩画啊! 
   责任编辑易山 
   



大爱长存 作者:都本伟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母亲一词是世间最神圣的字眼;无论何时何地;一提起“母亲”;我的心都不禁一阵阵颤抖。昨日;友人告诉我;母亲节到了;不为母亲写点什么吗? 
  是啊;我每每有为母亲写点什么的愿望;但每次提笔总是泪水模糊了双眼;思绪乱如奔马。这次;我无论如何也该为我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了:一是四年来;母亲在阴间;儿在人世;俗语云“宁隔千层山;不隔一层土”;我该写点纪念的文字念给她听;二是我已到了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之年;如果说;在社会上还算有点作为的话;那都应归功于从儿时起母亲的殷殷关爱和言传身教。熟悉我母子二人的亲朋都说;从我身上能看到许多母亲的影子。我不敢夸我自己怎样;但我却不能不称赞母亲;因为我的母亲确实是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 
  记得从我懂事时起;爸爸就常常对我说“你们母子是一个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地、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此话的含义。母亲怀着我快6个月的时候;在北京景山公园的台阶上一脚蹬空;摔了下去。就是这一跤;使母亲受了内伤;左侧的肾出血不止。母亲被送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医院时;苏联医生建议摘除左肾;以防失血过多危及母子生命。父亲赶到后;用颤抖的手在手术签字单上签下了“保大人”的意见。母亲却在上手术台前;一再向医生恳求:“保住我的孩子!” 
  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母亲的左肾摘除了;血止住了;我也完好无损。多年后;父亲告诉我;当母亲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时;第一眼直接瞥向自己的肚子;用虚弱的声音焦急地问父亲和医生:“孩子怎么样?”当听说孩子安然无恙后;母亲的两眼瞬时溢出了大片的泪花。她将麻木而又僵硬的手颤抖着慢慢放在自己的肚子上;上下来回反复抚摸着;好像在安慰着肚子中的我:让儿受惊了! 
  我从出生长到记事后;有两件事情至今还常常在眼前晃动。我出生于1958年也就是“大跃进”的年代;接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大萧条、大饥荒。虽然日子越来越难过;母亲仍能将家里的伙食调理得粗中有细;有干有稀。记得有一次;由于厌食挑食;我将两合面(白面与玉米面)包的菜包子抖落得满桌满地都是。母亲从外屋进来;开始;用惊愕的眼神看着我;紧接着;手忙脚乱地将散落在各处的菜包子残屑收拾到自己的碗里;狼吞虎咽地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有滋有味地咀嚼着。当瞥见外屋大锅里的野菜汤和旁边的一个空碗时;我明白了。我扔掉的菜包子;是母亲在困难时期给儿子吃的上等佳肴呀!而她自己吃的是野菜糊糊。我的行为一定伤了母亲的心吧?从那时起;即使是饭菜再不好吃;我也不挑三拣四了;好像一下子就懂事了许多。 
  还有一次;睡意朦胧中;我睁眼一看;夜深了;母亲还没睡;正在昏暗的灯下;为我一针一线地缝制一件崭新的棉袄。当时已是初冬;屋内已经很冷;可母亲披着的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已经穿了几十年的夹袄。母亲那时还年轻;正是应该打扮的少妇年龄;她却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而将新衣连同温暖留给自己的儿子。难怪古人曾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我上学后;父亲工作仍然很忙;家里数不尽的杂务;尤其是三个孩子的教育重担就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做过多年的语文教师;写得一笔俊秀的毛笔字;写过多篇华美的散文;古典文学知识也很丰富。她不仅手把手地教我识字、练习钢笔字;还教我写毛笔字。更多的时候;是给我讲《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教我背诵唐诗宋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母亲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她循循善诱;教子有方。还在中学时;在母亲的熏陶下;我能写出上万字的政论文章和创作出有些意思的诗词了。我自刻钢板;自办《简报》;在学校小有名气。每次我写的东西;母亲都亲自过目;除了提些修改建议外;她总是勉励我坚持写下去。我现在对古典文学、旧体诗词酷爱不减并时时试笔;都是那时母亲给我打下的良好基础。 
  人说母亲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对此深信不疑。母亲是位大方、热诚、热心肠的人;我清楚地记得;每逢腊月;蒸了豆包;撒完粘糕;母亲总是跑东家去西家;请亲戚邻居一起品尝。她经常教育我们说;要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交朋友;不做坏事、恶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乡下的亲戚来串门;每次母亲都热情接待;不仅将家里好吃的一股脑地端上饭桌;临走时;还要给乡下的其他亲戚带些东西。久而久之;在邻里亲戚中;母亲的口碑最好;人缘最佳。母亲赢得的欢迎和尊重;也是她的爱心和奉献所应得的回报。有一次;母亲摸出了几个硬币交给我说:“这点零钱送给‘要饭的’;让他到街上买个烧饼吃。”“要饭的”刚走;她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几分钱;对于咱家可能不算什么;但却能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吃上一顿饱饭。人要有同情心啊!”母亲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厚道;要怜贫惜弱的道理。我长大后;读了《论语》才晓得;母亲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仁爱思想。 
  母亲还有铮铮侠骨的一面。记得有一次;母亲在屋里听到殴打和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