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当代 2009年第1期 >

第86章

当代 2009年第1期-第86章

小说: 当代 2009年第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jinyahui 原创首发 TXT期刊   
        JINYAHUI    
       
      15#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琵琶记》&《荆钗记》
            作者:安意如
            当代 年1期 字数:3002  jinyahui TXT期刊网欢迎您 

              《琵琶记》&《荆钗记》:“鳌头可羡,须知富贵非吾愿。” 
              生活,就是心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碰撞交接的过程。有时欣悦。有时惨烈。得偿所愿或是粉身碎骨。 
              所有的曲折复杂都会有一个简单的指向,矛盾也终将化解。人的一生,是用来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和如何得到的过程。 
              兜兜转转之后,发现苦心追求的正是自己早已拥有的,和蓦然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拥有一样可悲。 
              在众多汲汲以求的读书人中,蔡邕和王十朋是特出的罕物,他们心思清明,自我随和。 
              ——题记 
               
              (一) 
               
              我翻遍汉朝史书,有汉一代,只有三公九卿,未见有个牛丞相。蔡邕实有其人,乃东汉名士。生一女蔡文姬,文姬归汉是东汉文化界的大事。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蔡邕娶过一位宰相千金,他的夫人亦不姓牛或赵。 

              这点不真,并不妨碍《琵琶记》成为一个好故事。我意欲通过它和《荆钗记》来传达一些清洁的概念。这是两个内核一致的故事。情节,在某些地方也有重合。 

              这点相似也不妨碍故事各自的走向和表达。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主角都坚贞温婉、贤良淑德,男主角的性格都具有清教徒的特质,清沉寡言、自我节制。他们象征着最具有中国传统道德美感的人格。 

              《琵琶记》和《荆钗记》的开场,都是一幅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孝顺的子女为高堂贺寿。家庭美满,子女在侧。 
              幸福里也不乏隐忧,风波就躲在平静后。蔡邕的父亲寻思着让蔡邕上京赶考博取功名,钱玉莲的父亲一直惦记着自家无后,要为女儿寻一个终身。 
              面对父亲的催促,蔡邕表示,父母在,双亲老,不便远游。 
              面对母亲的催促,王十朋表示,尽快出发。 
              也许王十朋也有蔡邕一样的顾虑。但艰窘的家境、寡居老母的殷切期盼都促使他必须把功名放在首位,有了功名才有能力照顾母亲和妻子。 
              王十朋的生存压力显然要大过彼时家境还算优渥的蔡邕。 
              看上去虽然不同,实际上的动机却很一致。他们都不是单纯的为自己考虑,去追名逐利。 
              不是同一个春天,当王十朋怀揣着岳父赠予的银两踏上了上京赶考之路,蔡邕犹在家中艰难抵制着父亲的高压。对于儿子的前程,父亲比儿子更上心着紧。 

              亲近自然,安贫乐道,本该是一个农耕社会自然的事。即使不能够蔚然成风尚,也该在被赞美的和允许的限度之内,奇怪的是,人们对此不屑一顾,背离的义无反顾,贫民和农人不再期许自己的子女成为和自己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而希望他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时蔡邕已经成亲,父亲认为他应该紧接着跨入立业的阶段。 
              蔡邕内心的理想和世俗标准背道而驰。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这会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小心固守着,绝不轻易显露。他觉得:“虽然读万卷书,论功名非吾意儿。只愁亲老,梦魂不到春闱里。便教我做到九棘三槐,怎撇得萱花椿树。天那!我这衷肠,一点孝心对谁语?” 

              他显得恬淡安然,并不像很多读书人那样急欲博取功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父亲却不领情,把他的从容理解为不思进取,贪欢恋爱。蔡父望子成龙之心压倒一切,或许做父母的早已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想由子女来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父亲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他无可自辩,失去退路。 
              蔡母虽然站在他这边,奈何也无法说服固执的父亲。 
              蔡父声称:“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改换门间。孩儿,你道是无人供养我,若是你做得官来时节呵。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终是喜。” 

              老人家放话,我死就死了,死了埋在土里也要看你功成名就!抵不过父亲的威逼,蔡邕只得辞别双亲,辞别新婚两月的妻子赵五娘,依依而去。看过太多志得意满意欲登龙的书生,蔡邕这样被人逼赶着上考场的,相当少见。 

              这个男人心性洁净,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如同在如今错乱纷争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自在。不管外界的价值财富如何动荡激烈求进,不攀比,不嫉妒,建立独立完整的精神体系,自在其间,观花望月,饮酒下棋。 

              说来轻巧,真正能够甘于平淡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在那个以科举功名为出路的社会里,同样不以社会的主流价值为念,不觉得功名在身就从此出人头地,可以耀武扬威。这意味着内心拥有比财产更稳固更丰裕的财富。 

               
              (二) 
               
              两位未来状元走后,他们痴情的夫人苦守家中,二位女子孝顺公婆,注意言行,道德节操堪称完美。 
              无论是《荆钗记》钱玉莲的“闺念”,还是《琵琶记》赵五娘的“妆叹”,无非都是表白思念丈夫的寂寞,孝顺公婆的坚贞之心。 
              两折戏比较,赵五娘的感慨更婉转深长幽怨动人。她道:“翠减祥鸾罗幌,香销宝鸭金炉。楚馆云闲,秦楼月冷,动是离人愁思。目断天涯云山远,亲在高堂雪鬓疏,缘何书也无?” 

              '古风'明明匣中镜,盈盈晓来妆。忆昔事君子,鸡鸣下君床。临镜理笄总,随君问高堂。一旦远别离。镜匣掩青光。流尘暗绮疏,青苔生洞房。零落金钗钿,惨淡罗衣裳。伤哉惟悴容,无复蕙兰芳。有怀凄以楚,有路阻且长。妾身岂叹此,所忧在姑嫜。念彼猿猱远,眷此桑榆光。愿言尽妇道,游子不可忘。勿弹绿绮琴,弦绝令人伤。勿听白头吟,哀音断人肠。人事多错迕,羞彼双鸳鸯。 

              春闱催赴,同心带绾初。叹阳关声断,送别南浦。早已成问阻。谩罗襟泪渍,谩罗襟泪渍。和那宝瑟尘埋,锦被羞铺。寂寞琼窗,萧条朱卢,空把流年度。嗏,瞑子里自寻思,妾意君情,一旦如朝露。君行万里途,妾心万般苦。君还念妾。迢迢远远也须回顾。 

              朱颜非故,绿云懒去梳。奈画眉人远,傅粉郎去,镜鸾羞自舞。把归期暗数,把归期暗数,只见雁杳鱼沉,凤只鸾孤。绿遍汀洲,又生芳杜,空自思前事。嗏,日近帝王都,芳草斜阳,教我望断长安路。君身岂荡子,妾非荡子妇。其间就里,千千万万有谁堪诉? 

              独守空房的冷清白不待言。当丈夫走后,她们都自觉放下曾经的青春妖娆。不再在意容颜,无心妆扮,不惜冷落了妆台,黯淡了容颜。所有的心念都用来翘首企盼敬候佳音,在对丈夫无限期望的同时又深恐男人一朝得志金榜题名眼界宽阔之后抛弃自己。 

              即使这样心神不宁,在长辈面前还要小心伺候,礼数周全,千万不能被长辈看出你心不在焉,这又是耽于情爱的罪名——做好孝妇贤妇真是难得。 
              钱玉莲尚有通情达理家境富裕的老爹帮助照应婆婆,如果不是她那贪图富贵的姑妈和继母不死心逼她改嫁孙大官人的话,钱玉莲的日子应该相对好过。 

              而赵五娘则遇上了最麻烦的事情,蔡邕走后,任她勤俭持家、小心照应,一家人,三张嘴,坐吃山空,家道依然日渐中落了。 
              紧接着又遇上了荒年,饥馑是农业社会农民最大的灾厄。一旦天公耍了性子暂时忘却了下界黎民,赖以为生的土地颗粒无收,农民只能欲哭无泪,除了祈求上苍早日开恩之外毫无办法。 

              赵五娘比其他人又更艰辛凄苦一些,一个妇道人家,守着两个老人,平时连搭手帮忙挑水担柴的人都没有。无须刻意分剖,男与女的差别也清晰可见。仅仅是在劳动能力上,一个女人,怎么也抵不过男人。男人在身边,心里无形中有支柱,有依靠的感觉和没有依靠的感觉,生活起来,怎么可能一样呢? 

              赵五娘对蔡邕那么多文绉绉思念的话语。其实都不及一句“你身上青云,只怕亲归黄土”来的痛切。我们该愤懑的,不是一个结婚两月的妻子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付出、无怨无悔地照顾老人。孝义是任何时候都该坚持褒奖的。叫人愤恨的是,追名逐利的社会价值操纵支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多少本该一起同事双亲、偕老百年的夫妻被迫离散。 

              安稳和乐的日子不要过,一定要出外求取功名,为功名二字驱策,劳碌奔波。等到回过头,想回到往日的清净安闲已不可能。 
              灾难和打击接踵而至,联手对这个女人百般逼凌。这时赵五娘几乎已经撑不下去了。她去领救济粮,轮到她偏偏没了,粮官念她诚实可怜,严命里正把贪污的公粮交出来抵给她,孰料粮官刚走,里正就回来抢走粮食。悲愤绝望的她激愤之下几乎投井,幸亏被邻居张广才拦下,张太公将自己领到的粮食分她一半。 

              饶是如此,日子也更举步维艰了。粮食短少到足以让公婆生疑——怀疑她独自偷食。她无可置辩。事实上,为了省出口粮,她只能躲在下处吃糠咽菜。 

              蔡母窥视到此景,悲恸之下,遽然倒地死去。老人以决绝的死亡来表达内心的迟疑和恐惧,对丈夫的埋怨,对儿子的思念,对媳妇的愧疚,对不知何时结束的饥饿的惶恐。千言万语都随生命的终结戛然而止。 

              残年终于在风中熄灭。又过了几日,蔡父也凄然病故。将死之际,蔡父痛悔自己当初逼儿子去赴考,更恨不孝子一去音讯全无,又痛惜贤惠儿媳操持家业,恪守妇道。固执的老人写下休书命五娘自行改嫁,含恨嘱咐道: 

              '外'媳妇,都是我当初不合教孩儿出去,误得你恁的受苦,我甘受折罚,任取尸骸露。 
              '旦'公公,你休这般说,被人谈笑。‘、 
              '外'媳妇,不笑着你,留与傍人道,蔡伯喈不葬亲父。怨只怨蔡伯…轿孝子,苦只苦赵五娘辛勤妇。 
              他悔不当初。想起儿子当初的不愿。他终于领会他的用心良苦。不是他不孝,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