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临证指南医案 >

第44章

临证指南医案-第44章

小说: 临证指南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鳖甲 桃仁 金铃子 牡蛎 丹皮 夏枯草 
江 远客。水土各别。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动肝。木犯胃土。疟伤。胁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 
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汤药焉能取效。宜用缓法。以疏通其络。若不追拔。致阳结阴枯。酿成 
噎膈难治矣。 
生鳖甲 桃仁 麝香 虫 韭白根粉 归须 郁李仁 冬葵子 熬膏 
吴(二四) 疟反复。左胁疟母。 
生鳖甲 生牡蛎 炒桃仁 当归须 炒延胡 柴胡梢 桂枝木 炒楂肉 青皮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络。结成 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无形。医治非法。血 
脉蕴邪。故寒热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 
秋露水煎。 
金(十一) 经年老疟。左胁已结疟母。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 
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生牡蛎(三钱) 归须(二钱) 桃仁(二钱) 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钱) 公丁香(三粒) 
某(三八) 少阴三疟已久。当升阳温经。(三日疟阳虚) 
鹿茸 熟附子 人参 粗桂枝 当归 炒黑蜀漆 
吕(二四) 阴疟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运。不饮汤水。四肢无力。诊脉微弱不鼓。屡进六君益气 
无效。当温里通阳。从火生土意。 
人参 熟附子 生益智 茯神 白芍 生姜 
吴(四一) 三疟愈后反复。寒多有汗。劳则阳泄致疟。议护阳却邪。 
川桂枝 熟附子 生于术 炙草 生姜 南枣肉 
某 阴疟汗多。下焦冷。用升阳法。 
人参 鹿茸 桂枝木 当归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陆(四七) 邪深留阴。三日始有疟发。但热来必神昏谵妄。是膻中震动所致。议定未病两日。日进清 
心牛黄丸一服。试看后期。疟至何如。(邪扰心营) 
蔡(氏) 三日疟。一年有余。劳则欲发内热。素有结痞。今长大攻走不定。气逆欲呕酸。经闭四载。当 
厥阴阳明同治。(肝胃) 
半夏 川连 干姜 吴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 乌梅 
蔡(五三) 三疟。不饥不纳。恶心。渴喜热饮。诊脉沉细。脾阳困顿。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兽饮。(脾阳虚) 
沈(五二) 三疟。腹胀。不渴呕水。邪在脾胃之络。温疏里邪。勿用表散。 
草果 粗桂枝 生姜 浓朴 炒蜀漆 茯苓 
又 温脾通胃得效。 
生于术 淡附子 川桂枝 炒黑蜀漆 浓朴 生姜 
某(四五) 三疟经年。至今复受湿邪。及发日来。舌白脘闷。渴喜热饮。当温太阴。 
杏仁 草果 知母 桂枝 半夏 生姜 浓朴 乌梅 
詹(二九) 三疟。脾发。用露姜法。寒止热盛。加入乌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阴。谓其疟久。阴亦伤耳。 
胡 阴疟。滞伤脾胃。用苦辛温得效。疟未已。腹胀便泄。议理中阳。 
人参 益智 木香 茯苓 浓朴 广皮 生姜 
钱(三五) 遇劳。疟发数年。初起即三阴。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甘温益气。久进益气汤。 
某(四三) 三疟早截。中阳窒塞。脘胀不运。背寒肢冷。 
草果仁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浓朴 广皮 生姜 
某 脉濡。面黄舌白。脘中格拒。汤水皆呕。三日疟一至。据色脉诊。乃足太阴阳微饮结。当以温 
药和之。 
半夏 荜茇 丁香柄 草蔻 浓朴 姜汁 
李 初病劳倦晡热。投东垣益气汤。未尝背谬。而得汤反剧。闻谷气秽。间日疟来。渴思凉饮。此 
必暑邪内伏。致营卫周流与邪触着。为寒热分争矣。故甘温益气。升举脾脏气血。与暑热异 
岐。胃中热灼。阳土愈燥。上脘不纳。肠结便闭。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由阳入阴。间日 
延为三疟。奇脉跷维。皆被邪伤。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也。维为一身纲维。故由四末寒凛 
而起。但仍是脉络为病。故参 术附。不能固阳以益其虚。归桂地芍无能养营以却邪矣。 
昔轩岐有刺疟之旨。深虑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推展圣 
经蕴奥。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 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 
用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 
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 
千百。历有明验。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当以升其八脉之气。由至阴返于阳位。无有 
不告安之理。(气血凝络) 
某 阴疟两月。或轻或重。左胁按之酸痛。邪伏厥阴血络。恐结疟母。议通络以逐邪。用仲景鳖 
甲煎丸。每早服三十粒。当寒热日勿用。 
昌(二四) 三疟皆邪入阴络。故汗下为忌。经年疟罢。 瘕疟母。仍聚季胁。邪攻血气之结。攻逐瘀聚。 
升降以通阴阳。乃仲景成法。但诊脉细微。食减神衰。攻法再施。恐扰中满。前与温补通阳颇 
安。然守中之补。姑缓为宜。(疟母) 
人参 当归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肉桂 鳖甲胶丸 
诸疟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为患也。六淫之气。惟燥不能为害。而新凉收束。实属有关 
考之圣训。独手三阳。手厥阴。却无其症名。医者当辨其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病涉何 
经。若小柴胡专主少阳。岂能兼括也。夫温疟瘅疟。痰食瘴疠诸疟。皆有成方。予不复赘。 
但此症春月及冬时间有。惟夏秋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挟湿。专伤气分。第一要分别其 
上焦中焦之因。暑湿二气何者为重。若暑热重者。专究上焦肺脏清气。疟来时。必热重而 
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其脉色自有阳胜之候。当宗桂枝 
白虎法。及天水散。加辛凉之品为治。若湿邪重者。当议中焦脾胃阳气。疟来时。虽则热势 
蒸燔。舌必有粘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其脉色。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当宗 
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杏蔻生姜之类主之。必要阳胜于阴。而后配和阳之剂。日后 
方无贻累。倘症象两兼。则两法兼之可也。大凡是症。若邪气轻而正不甚虚者。寒热相等。 
而作止有时。邪气重而正气怯者寒热模糊。来势必混而不分。又云邪浅则一日一发。邪 
稍深则间日一发。邪最深则三日一发。古称为三阴大疟。以肝脾肾三脏之见症为要领。 
其补泻寒温。亦不离仲景治三阴之法为根蒂。可知阳经轻浅之方。治之无益也。所云移 
早则邪达于阳。移晏则邪陷于阴。阴阳胜复。于此可参。若久而不已。必有他症之虞。太阴 
之虚浮胀满。有通补之理中法。开腑之五苓汤。少阴之痿弱成劳。有滋阴之复脉汤。温养 
之升奇法。厥阴之厥逆吐蛔。及邪结为疟母。有乌梅丸。与鳖甲煎法。又如心经疟久。势必 
动及其营。则为烦渴见红之累。肺经疟久。理必伤及其津。则为胃秘肠痹之候。一则凉阴 
为主。一则清降为宜。然而疟之名目不一。而疟之兼症甚多。若不达权通变。而安能一一 
尽善。即如暑湿格拒三焦。而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秽浊蒙蔽膻中。而清灵昧甚者。 
用牛黄清心丸。心阳暴脱。有龙蛎之救逆。胃虚呕呃。有旋复代赭之成方。如表散和解。通 
阳补气。滋阴化营。搜邪入络。动药劫截。辛酸两和。营气并补。及阳疟之后养胃阴。阴疟之 
后理脾阳等法。已全备矣。汇集诸家。融通无拘。所谓用药如用兵。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邵新甫) 
徐评 皆依样画葫芦之谈。 
又评 古圣凡一病必有一主方。如疟疾小柴胡汤主方也。疟象不同。总以此方加减。或有别 
症。则不用原方亦可。盖不用柴胡汤而亦可愈者。固有此理。若以为疟而断不可用柴胡。则乱 
道矣。余向闻此老治疟。禁用柴胡。耳食之人。相传以为秘法。相戒不用。余以为此乃妄人传说。 
此老决不至此。今阅此案。无一方用柴胡。乃知此语信然。则此老之离经叛道。真出人意表者 
矣。夫柴胡汤少阳经之主方。凡寒热往来之症。非此不可。而仲景用柴胡之处最多。伤寒论云。 
凡伤寒之柴胡症有数论。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其推崇柴胡如此。乃此老偏与圣人相背。 
独不用柴胡。譬之太阳症。独不许用桂枝。阳明症独不许用葛根。此必无知妄人。岂有老名医 
而有此等议论者。真天下之怪事也。 

卷六
泄泻
属性:周 因长夏湿热。食物失调。所谓湿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汤分利阴阳。(暑湿热) 胃苓汤去甘草。 
温 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胃苓汤。 
又 向年阴分伤及阳位。每有腹满便溏。长夏入秋。常有滞下。此中焦气分积弱。水谷之气易 
于聚湿。或口鼻触入秽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调摄最宜加意。拟夏秋应用方备采。天暖 
气蒸。南方最有中痧痞胀诸恙。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毋令邪入为第一义。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红 桔梗 杏仁 郁金 降香 浓朴 
夏至后。热胜湿蒸。气伤神倦。用东垣益气汤。若汗退场门渴。兼生脉散敛液。 
某 秋暑秽浊。气从吸入。寒热如疟。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议芳香辟秽。分利渗 
湿。 
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块 甘草 猪苓 
泽泻 木瓜 滑石 檀香汁 
又 进药稍缓。所言秽浊。非臆说矣。其阴茎囊肿。是湿热甚而下坠入腑。与方书茎款症有间。 
议河间法。 
浓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猪苓 泽泻 丝瓜叶 
某 阴疟久伤成损。俯不能卧。脊强。脉垂。足跗浮肿。乃督脉不用。渐至伛偻废疾。近日暑湿内 
侵泄泻。先宜分利和中。 
浓朴 藿香 广皮 茯苓 泽泻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 
蔡(二一) 气短少续为虚。近日腹中不和。泄泻暑伤。先以清暑和脾。预防滞下。 
浓朴 广皮 炙草 茯苓 泽泻 炒扁豆 麦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 
又 香砂异功散。 
叶(五七) 平素操持积劳。五志之火易燃。上则鼻窍堵塞。下有肛痔肠红。冬春温邪。是阳气发越。邪 
气乘虚内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发散可解。况兼劳倦内伤之体。病经九十日来。足跗日 
肿。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腻。其色黄赤紫滞。小便不利。必随大便而稍通。此肾关枢机已 
废。二肠阳腑失司。所进水谷。脾胃不主营运。酿湿坠下。转为瘀腐之形。正当土旺入夏。脾胃 
主气。此湿热内淫。由乎脾肾日伤。不得明理之医。一误再误。必致变现腹满矣。夫左脉之缓 
涩。是久病阴阳之损。是合理也。而右脉弦大。岂是有余形质之滞。即仲景所云。弦为胃减。大 
则病进。亦由阳明脉络渐弛。肿自下日上之义。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大旨中宜运通。 
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气开阖。始有转机。若再延绵月余。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四 
苓加椒目浓朴益智广皮白。 
又 服分消方法五日。泻减溺通。足跗浮肿未消。要知脾胃久困。湿热滞浊。无以营运。所进水 
谷。其气蒸变为湿。湿胜多成五泻。欲使湿去。必利小便。然渗利太过。望六年岁之人。又当虑 
及下焦。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时候。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气。驱湿热。乃消补 
兼施治去。晚服资生丸炒米汤送下。 
(早服)人参 广皮 防己 浓朴 茯苓 生术 泽泻 神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