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14-脾胃论 >

第6章

614-脾胃论-第6章

小说: 614-脾胃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病斟酌。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 
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 
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 
泻真阴,竟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 
,少用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 
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 
。 
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 最多,甘草次之 
,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 
,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 
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 
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若从权,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 
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肉消而反行阴道,故使引之以行阳道,使清气之出地,上 
迁而上行,以和阴阳之气也。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干 
葛。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 
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血逆 
行而乱。《内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故当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已 
有甘温三味之论。或曰∶甘温何能生血,又非血药也?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 
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 
安也。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盖将补肾水,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 
阳气矣。 
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得烦减,勿再服,以防泻阳气之反陷也。如心下 
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而散滞气,又助 
诸甘辛为用也。 
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也。湿气大胜, 
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 
,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卷中
随时加减用药法
属性: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 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宜少加酒洗黄柏大苦寒之味, 
冬月宜加吴茱萸大辛苦热之药以从权,乃随时用药,以泄浊气之不降也。借用大寒之气于甘 
味中,故曰甘寒泻热火也。亦须用发散寒气,辛温之剂多,黄柏少也。 
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 
之升,不令飧泄也。 
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 
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 
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 
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或以 
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以黄连别作丸,二药 
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 
如食少不饥,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术丸;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 
下痞,加甘草、黄连、柴胡;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一分半以泄 
之;如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 
药、黄连;如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如心 
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橘皮;如冬月,不加黄 
连,少入丁香、藿香叶;如口干嗌干,加五味子、葛根;如胁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 
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橘红、青皮,木香少许;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 
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间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如 
哕,加五味子多,益智少;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 
此三味为定法;如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如夏月,少用,更加黄连;如秋月,气涩滞 
,食不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或少加白豆蔻仁;如三春之月,食不下,亦用青 
皮少,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以补春气之不足, 
以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如脉涩,觉 
气涩滞者,加当归身、天门冬、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桂枝、黄 ;如胸中窒 
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而不行,宜破滞气,青皮、陈皮,少加木香、槟榔;如冬月, 
加吴茱萸、人参,或胸中窒塞,闭闷不通者,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气不得伸故也,必 
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明矣 
。丹田有热者,必尻臀冷,前阴间冷汗,两丸冷,是邪气乘其本,而正气走于经脉中也。遇 
寒,则必作阴阴而痛,以此辨丹田中伏火也。加黄柏、生地黄,勿误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 
气寒凉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类;如发热,或扪之而肌表热者,此表证也 
,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则凉矣;如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疼痛,乃肾肝中 
伏湿热,少加黄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黄柏,加汉防己五分,则脚膝中气力如故也; 
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者,服正药二三服;气犹 
短促者,为膈上及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伸,加羌活、独活, 本最少,升麻多,柴胡 
次之,黄 加倍。 

卷中
肠下血论
属性:《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夫肠 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HT 桶 
涌出也。今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也,故肠 之病甚,以凉血地黄 
汤主之。 

卷中
凉血地黄汤
属性:黄柏(去皮,锉,炒) 知母(锉,炒,以上各一钱) 青皮(不去皮穣) 槐子(炒) 熟地黄 
当归(以上各五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如小便涩,脐下闷, 
当下之;如有传变,随证加减∶如腹中动摇有水声,而小便不调者,停饮也,诊显何脏之脉 
,以去水饮药泻之;假令脉洪大,用泻火利小便药之类是也;如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 
,不可用淡渗之药止之,乃胃中元气少故也,与七味白术散补之;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 
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兼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 
躁,当以黄 一两、当归身二钱, 咀,水煎服;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 
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也,以升阳除 
湿防风汤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卷中
升阳除湿防风汤
属性:苍术(泔浸,去皮净,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以上各一钱) 
上件 咀。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盏,纳诸药,同煎至一大盏,去 
渣,稍热服,空心食前。 
如此证飧泄不禁,以此药导其湿;如飧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苍术益胃去湿;脉实 
,胀,闭塞不通,从权以苦多甘少药泄之;如得通,复以升阳汤助其阳,或便以升阳 
汤中加下泄药。 

卷中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属性:《六元政纪论》云∶木郁则达之者,盖木性当动荡轩举,是其本体,今乃郁于地中,无 
所施为,即是风失其性。人身有木郁之证者,当开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风木,是木郁则 
达之之义也。又说,木郁达之者,盖谓木初失其性,郁于地中,今既开发,行于天上,是发 
而不郁也,是木复其性也,有余也;有余则兼其所胜,脾土受邪,见之于木郁达之条下,不 
止此一验也。又厥阴司天,亦风木旺也,厥阴之胜,亦风木旺也,俱是脾胃受邪,见于上条 
,其说一同。或者不悟“木郁达之”四字之义,反作“木郁治之”,重实其实,脾胃又受木 
制,又复其木,正谓补有余而损不足也。既脾胃之气先已不足,岂不因此而重绝乎! 
再明胸中窒塞当吐,气口三倍大于人迎,是食伤太阴。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 
,不吐则死。以其下部无脉,知其木郁在下也,塞道不行,而肝气下绝矣。兼肺金主塞而不 
降,为物所隔,金能克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实烦以瓜 
蒂散吐之;如经汗下,谓之虚烦,又名懊 ,烦躁不得眠,知其木郁也,以栀子豉汤吐 
之。昧者将膈咽不通,上支两胁,腹胀,胃虚不足,乃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病吐之。况 
胃虚必怒,风木已来乘陵胃中,《内经》以铁落镇坠之,岂可反吐,助其风木之邪?不主吐 
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悬隔。大抵胸中窒塞,烦闷不止者,宜吐之耳。 

卷中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属性:《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 
元气。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 
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脉者神之舍。若 
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 
忻,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受事,则慧然如无病矣, 
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卷中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属性:《黄帝针经》云∶中热消瘴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胀;肠中热,胃中寒,则胀而且泄。非独肠中热则泄,胃中寒传化亦泄。 
胃欲热饮,肠欲寒饮,虽好恶不同,春夏先治标,秋冬先治本。衣服,寒无凄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