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13章

104瑜伽论问答-第13章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問。有論文作問云。幾蘊是劣。幾蘊是妙答此問云。無常苦不淨染污若□劣。劣相摺敲畲舜鸷翁N劣何蘊妙乎。答。此答有漏五蘊是劣。無漏五蘊是妙也。問。若以無常名為劣者。無漏五蘊同是有為。不離無常。應名為劣也。何彼為妙。答。記文釋云。無漏五蘊雖復無常。非苦不淨。是故為妙如文可知。問。何雖無常非苦不淨。答。無常是有為苦相。苦不淨是無漏苦相。無漏五蘊雖有為故不離無常。非有漏故非苦不淨。故名為妙。非□常不可名妙。問。何論云無常苦不淨是劣。若雖無常猶名妙者。此中無常言即為無用。答。無常法亦苦不淨染污之義。名為劣也。若雖無□苦不淨不可為劣。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三日)。
    問有論文作問云。幾蘊是欲界繫。答此問云。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行一切分位。是欲界繫此答意何。答。記文云。未得對治。是第一時。未得無漏及色界心對治。具有欲界五蘊。或得者。是二時。得無漏及色界心。但有欲界及不相應行。已出者。第三時。出無漏及色界定心。具有欲界五蘊問。且付第三時。出無漏及色界定心。具有欲界五蘊。可欲界繫樣何。答。若無漏智或世俗智斷欲惑者。住定時俗惑不起。然出定時欲界惑還起。具欲五蘊。是欲界繫問。以無漏智煩惱者。定無退起。何出無漏。欲惑更起欲惑不起。又欲五蘊不可更具。何具欲界五蘊。可是欲界繫耶。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三日)。
    問。有論作問云。幾蘊是色界繫答此問云。已得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是色界繫此答意何。答。記文釋云。已得色界對治若入彼定者。身在欲界得無色空。及入彼定。是第一時。或復生彼未得上對治者。身□在欲界得無色心已出□及第三時俱可有疑。付第一時所疑。身在欲界得無色□定名色界繫。不可然也。身雖在欲界。若得色界定。應是色界繫。雖得無色定。若身在色界。應亦色界繫。而身在欲界。既得無色定。何為所由色界繫。付第三時所疑。身在色界得無色心。何色界繫。若以身在色界所以名色繫。如第一時。身在欲界得無色定。應欲界繫。在欲界故何以彼名色界繫乎。答。釋第一時。記文云但成色界有漏種意云。身在欲界得無色定。以世俗智雖伏色界現行煩總。未斷色界隨眠種子。色界種子隨遂身故。名色介繫。付第三時。身在色界得無色心。已出還起色介繫。名色界繫。非身在色界□界繫。如未得定名色界界繫。問。付第一時。身在欲界□然凡世俗智不斷種子。若不斷色種。名色界繫者。以不斷欲界繫。可名欲界繫答。不斷種子邊。可名欲界繫。今但約彼現行伏邊。或立色繫。或立欲繫。若得色定伏欲現行以成欲種。名欲界繫。得無色定伏色現行以成色種。名色界繫。界繫中第一時者。得無色定伏色現行。身在欲界。攝色界繫。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五日)。
    問。有大乘論色色繫法云。三時現行義是無色界繫三時現行。一已得無色界繫對治。若入彼定。是第一時也。二或復生未得上對治。是第二時也。三□是第三時也。此中且付初後二時。無色界繫建立樣何。答。記□定者。自在下地入無漏心。是第一時。但成無色界繫種子此釋初時。次下文云。或得已出者。無色羅漢已得無色究意對治。已出具起無色繫法。是第三時此釋後時。如文可見。問。於此二時俱有妨難。付初時疑。入無漏心者。是以無漏智斷煩惱者也。凡以無漏智斷煩惱者。惑種俱斷盡。即非界繫攝。何云但成無色繫種判無色繫。付後時疑。言已出者。是退還義。羅漢退義諸部所諍。經部宗尚不許退義。況此大乘許退果義。何記文云。無色羅漢已得無色究竟對治。已出具起無色繫法。縱薩婆多說有退義。然於欲界令有退義。於其上界不許有退。無色羅漢自在無色。何無色界有果退義。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七日)。
    問。經部師計唯有心王無諸心所。引六界經如是六界說名士夫之文為證。此證意何。答。言六界者。謂地水火風空識是也。其中諸者。是心王也。彼經唯舉此心王一。不舉心所。故無心所問。爾今正義家如何會彼經立有心所乎。答。論文會云。密意說故無有過失問。如何密意乎。答。論云。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問。此會意何。答。記文云。謂六界中。地水火風造色所依。空界行動往來所依。識界是心所所依。彼經密意唯所依問。既有一經唯說所依。不說能依。如彼經說。應無心所。何強破之。答。彼經現文□何視舉限不見其內。故經部不應道理□差不可一概。或有心王心數相並。或有但王不說心所。或有心所不說心王□界經。但說心王不說心所。有何妨耶。何必可云王數相並。答。論遮此疑。或有處所□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准大種。我唯有心唯有相耶意云。或處所□四大種以之為我。豈四大外無別造耶。或有處所有色意生。豈唯有色及意二耶。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豈唯有想生耶問。論文遮疑出三處所。有何所以。答。泰法師云。欲界處所四大為我。色界處所有色意生。無色處所無色想生彼顯三界也。問。且付無色。亦有何物云豈唯有想。答。亦有□心所法豈有想。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八日)。
    問。說於十八界假分別云。六為一故。一為六故此文意何答。此實分別有二義。一十七界為實。一界為假。二二十二界為實。六界為假。為顯此二義。云如此也。問。爾以何句顯何義乎。答。六為一故句顯十七實二界假義。一為六故句顯十二實六界假義。問。爾此□初句意云。二十界中。意界是假。十七界實。眼等六識無間滅位為意界故。無別意界。故意界假。十七界實次句意云。十二界實。六識界假。從一意界開出六識。即六識界無別實體。故六識假。余二十實問。六識無間滅即為意界者。是小乘義也。今大乘不爾。別有意界體。謂末那識也。何依小乘義分別此假實。答。此隨轉理門。若據大乘。別有意界。十八俱實。
    伽第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九日)。
    問。有論文約眼與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界非眼。及兩。亦俱非也。此中初句云。謂阿羅漢最後眼是云爾意何。答。記文釋云。此據臨入無餘最後念眼。不能生後。非種子義。不名為界問。彼阿羅漢最後念眼。為無種子故不名眼界歟。為雖有種子猶不名眼界。若言無故非眼界者。何攝論釋種子六義中。云此時種子有即此時果生名為俱有乎。若言有種者。何非眼界乎。答。此無種子故云非眼界也。問。若爾。後難初逼前難通。答。攝論云此時種子有即果生。何為此義難。問。彼論意云種果俱時一切法皆應爾。羅漢後念眼既是果報法。豈非種□同時即應是眼界。何云非眼界。答。記文有二釋。一云。最後眼實從同時種子生。而云非眼界。據此種子更無生後念眼根功能故。名非眼界。非謂後眼無同時種二云。羅漢後眼從前念種生。同時無種故。云無種已生。又不能生後。不名眼界。又無眼種。名非眼界問。二釋俱有疑。付初釋。若最後眼實從同時種子生。即既有種子。何羅漢死蘊名無種已生。付後釋。若羅漢無同時種子。即摺當z論種果俱時義。何有果法不與種俱。答。初釋意云。羅漢最後蘊名無種已生。據無生後眼。名無種已生。後釋意云。攝論云種果俱者。此據有俱。非是並俱問。且付後釋。會攝論意。云此據有俱非是並俱之文意何。答。後釋意云。羅漢後眼從前念種生。與前念種俱。如從主行道□俱行從前種。故云有俱也。非同時故云非並俱。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非二十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九)
    問。有論文約眼界與眼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眼界非眼。及兩。亦俱非。此中第二句攝何物乎。答。即論文云。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是其第二句所攝也。問。且除餘文。或眼無間滅者。如何義乎。答。記文云。或復生已來入過去。即無眼體名無間滅意云。有人死滅入過去者。即無眼體名無間滅問。論異本云。或復此眼無間必滅此與前文云或眼無間滅為為異。答。設光何失。問。二俱有疑。若言同者。何唐三藏。勘梵本論□順道理。若言異者。與前文何異乎。答。可云異也。問。若爾。前疑初遮。後疑何遮。答。三藏既宣無必字順理。故可云異。問。就三藏義。從無必字何順理乎。答。記文述三藏意云。若有必字。即是現在未滅眼故。不得非眼意云。此第二句眼界非眼。此句所攝中。若云眼無間滅。即云非眼義成。若云無間必滅。即非眼義不成問。何從云必滅非眼義不成。答。云必滅時。見當必滅。不見正滅。故有必言是現在未滅之義。非正滅故。不得非眼。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二十日)。
    問。有論文約眼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非眼。及兩。亦俱非。此中俱非句可攝何物乎。答。論文即云。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入無餘涅槃是其俱非句所攝也。問。此中云或不生眼者。如何物乎。答。記文云。謂從本來不得眼根意云。生盲者也問。若生盲者不可證得阿羅漢果。前忍位時捨根不具等。諸小趣生等以根具中身得羅漢果者也。何記文云本來不得眼者。答。此事叵思。今私會釋。前忍位時必捨根不具等小趣小生證羅漢者。若是小乘義歟。大乘不必云爾歟。乍以根不具身可得羅漢果歟。設小乘義中。於上利根□有上利根者。雖根不具。證羅漢歟。又又可思。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一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問。說於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云。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此文心何。答。此顯法界中有同分彼同分。云如此也。故唐三藏釋此文宣。於法界中心所有法。如心是同分。餘色等法非所同故。如五塵等是彼同分問。論上文云。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意云。唯於眼等五根有同分彼同分義。非五塵界及七心界有同分彼同分然則法界中心所法及色等塵。應非同分彼同分。何三藏宣法界心所有法如心同分。餘色等法如五塵等是彼同分乎。答。三藏御釋意叵思量。然記師釋云。於法界中有所緣者。如七心界。不辨同分及彼同分。無所緣者如五塵等。不辨同分及彼同分意云。法界中心所法有所緣。及五塵無所緣。并無同分彼同分義此釋應論。問。若爾。三藏御釋言可捨置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