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14章

104瑜伽论问答-第14章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屟钥蓲沃貌弧4稹hべW者保輒捨之。慈恩記云。同分彼同分正取五根。兼取六識。然大乘□識亦分應分別如五根。其法界中心所。約一一自變塵。如何名同分。今取其依一根。取本識塵為同分等付上此釋見。同分彼同分雖正取五根。然兼取六識故。應於心心所亦有同分彼同分。第七識為根。意識依彼起。亦應如五根有同分彼同分。是心心所有同分彼同分也。法界中無所緣色等塵。若諸心所一一所變塵。非同分彼同分。取本識所變塵。為同分彼同分付慈恩此釋。還成三藏御義。猶有餘力。問。三藏但宣心所有法唯是同分。色等五塵唯彼同分。而今慈恩釋心心所法及本識塵俱有同分彼同分。即過三藏御意。似不助三藏還難三藏。此由事如何。答。三藏依共通義。差別同分彼同分義。慈恩立別道理。助成三藏御意。同。慈恩所釋過三藏意。有何助成。答。案論大旨。於內諸根建立同分及彼同分。而三藏么釋法界攝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說之。宣法界中心所有法如是心同分。既似摺撝肌9蚀榷髦尅M直送终∥甯<嫒×R。第七識望意識。亦應分別如五根即於心心所有同分彼同分。故助成三藏宣心所有法如心是同分。問。三藏宣色等五塵唯同分。而慈恩釋取本識塵更加同分。剩本師釋。何為助成。答。以塵助狹。以長助難。雖似剩師。猶是助師。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問。於十八界合能取不合能取差別中云。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其一界者何界乎。答。言一界者。謂意識界。勞釋文云。若意識界與鼻舌身三識俱起同緣。名合能取。若與眼耳二識俱起同緣·及獨頭意識。名不合能取問。對法論云。不至能取。謂眼耳意。若至能取。鼻舌身意云。眼耳意三不合能取彼論不至能取中。既列置於意。准彼此論不合取中應取於意。何故云合不合二俱能取乎。答。慈恩會云。對法說意唯不合能取者。以自塵為門故。此瑜伽以五根為門。故通合不合。無相摺惨庠啤R庾R若以自所緣法塵為門起時。不合能取。對法意在於此也。若俱五識以五根為門起時。或合或不合能取。瑜伽意在於此也。故不相摺畣枴G腋秾Ψǚ健R宰运壏殚T起時。不可定名不合能取。何者。法塵本性非分非離。能緣意識何定不至。於非不至猶名不至。何於非至不猶名至。捨一取一意趣何也。答。景法師會對法云。此據意識與五識俱不依五根。不同三識合取三塵。故名不至意云。意識雖與俱起。不如五塵必依五根。異鼻眼舌身三識合取香味樱场9拭恢羻枴4稹4艘辔幢M。若異三識合取三塵。名不至者。亦異眼耳二識不鉿 取色聲境。何名不至。此義叵思。今私會之。不至有二。一百別體。無別體。眼耳不至是有別體。意識不至是無別體。既無別體。不至何處不至合離二種境。故強名不至。以同名故。類眼耳二俱名不至。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問。於十八界執受非執受分別中云。五是執受。五是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何是執受。乃至何等一向非執受乎。答。景法師云。五執受者。是五根也。五執受非執受者。五塵不離根者為執受。離根為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者。餘七心界及法界一向非執受問。且除餘。何故七心界及法界一向名非執受乎。答。次下文云。以離於彼餘能執受於彼不可得故是七心界及法界為非執受之所以也。問。爾依此文。何見七心界及法界非執受義乎。答。釋此有多師。一景法師云。若離彼五根及不離根五塵。餘之八界。別有能執心執受於彼不可得故二基法師云。若大乘義。唯第八識名能執受。若隨轉理。亦通六識。今之中云以離於彼餘能執受不可得者。是隨轉門三測法師云。以離於彼五根五塵餘心心所為能執受。執受於彼根塵可得故。彼根塵是所執受。然離於彼心心所外餘非心法為能執受。執受於彼心心所法不可得故問。此三師釋其各意何。答。景法師意云。凡執受義在五根塵。根塵為彼心心所法所執受故。於七心界有能執心。執受於彼不可得故。離彼根塵餘七心界。不可言有能執受心基師意云。若大乘門。唯第八識名能執受·餘七轉識及根塵等皆所執受。若隨轉門通取六識為能執受。唯五根塵為所執受。今此論文依隨轉門。且取六識為能執受。故七心界是能執受非所執受。此執受門所執受分別是非。故五根塵唯名執受。以離於彼七心界等有餘能執受執受七心界不可得故。彼七心界等一向非執受則師意云。五根五境是所執受七心界等是能執受。不可根境執受。不可心法為所執受問。此等釋中可依何釋。答。取捨在意。但基釋似勝。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問。說眼根見色眼識風色三二差別云。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釋不釋俱可得故此顯何方義好乎。答。此顯眼根色之方義勝好也。問。爾此文何見色之義勝如由乎。答。慈恩釋曰。謂根種初損。不生現行識。根種不被損。其識種常流。而根釋不釋故。若有根種。必識種生識。或自有識種。未必生根種意云。若有根者。識必自生。若有識者。不必生根。故根用勝。可云根見問。根釋不釋識體常流。可云識見。何云根見。答。雖識常流。非根不流。根若有處。識自濟起。故根用勝。可云根見。問。若爾。何故小乘等中許識見勝。答。小乘中亦有此二見諍家。非有識見一。往彼當尋檢。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二十六日)。
    問。眼等五識緣色等境。必與尋伺俱緣境定。如上三靜懀АF鹧鄣热R緣色等三境。彼既無尋伺。能緣其境。答。此有二說。若小乘說。上三靜懀Ы杵鸪醵U眼等三識。初禪既有尋伺二法。同借起彼與識共緣今大乘說。由有尋伺諸識種子隨遂無尋無伺定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意云。上三靜懀П緛碜杂袑に欧N子。從定起已便得現前。即此尋伺與識同緣色等三境問。且付大乘。說前五識非尋伺俱。上三靜懀гO有種子。不俱三識。彼何可緣色等三境。答。景法師釋。五識雖非尋伺相應。同緣意識與尋伺俱。非彼三識有尋伺俱意云。大乘三識同緣意識。與尋伺俱共緣三境問。若依大乘云。五識雖非尋伺俱。同緣意識與尋伺俱緣色等境。應如大乘說。有尋伺諸識種子隨遂無尋伺定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即云自地三識種子尋伺種子自能現行緣色等境。而何記云。是故上地欲起下地眼等識等時。必起下地同緣意識。同取色等。豈非小乘借起下地三識義耶。答。詞雖用小乘。實唯顯大乘。欲起下地言雖暫似小乘。同緣意識文唯是大乘意。非小乘許有同緣意識故。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問。說眼與眼識因果相成義云。眼與眼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猶如燈光如此云意何。答。正生因者。從自種子親生自果。如種滅芽生。建立因者。有他類物持他類物。如器持水·燈焰持光。今眼與眼識論因果相成。唯是建立因。如燈焰持光故景師云。眼與眼識非正生因。是俱時因等果。猶如燈焰光問。若於正生因無俱時因果。即摺當z論種子六義種果俱時。如何可言。答。記文釋云。彌勒且順經部宗義。順所果後。如種滅芽生。辨因果義故。云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意云。且順小乘故。由因前果後。云非正因生。若依攝論意。設雖正生因。應因果俱時問。爾依攝論。於正生因種果俱時義有樣何。答。記文釋云。然論云種果俱有。因果同在現在故也意云。如眼種子。在異相時生彼生相現行諸法。現在法生即名為性。故住與生時節不別。法將欲滅。衰故名異。是故一切因果相生皆據現在。異相時為因。生相時為果。剎那相望故。雖因果異時。以據現在。攝論名俱時問。爾此攝論義一切可用乎不。答。記文云。西方不用此義。故彼破云。汝立異相時法與生相是法。為一為異。若一則無異相時。若異應有別法體此文見不必用也。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七條。第四遍造(遍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問。就十二處中初眼處。有四句分別。謂眼非處。處非眼。兩。亦俱非。此四句中。釋初順所攝云。謂若有眼已得不捨。然是無間斷滅之法其無間滅之法者顯何事乎。答。泰法師釋。十八界中眼而非界。但取羅漢最後念眼。今此處中眼而非處中眼而非處。亦取有學生無色界最後念眼意云。論上文。於十八界中眼界。分別四句。其初眼非界句。但云羅漢最後眼是此二十處中初眼處四句分別文。云然是無間斷滅之法者。以羅漢最後眼·及不還果人生無色界最後念眼問。云眼非界。云眼處。俱是同句。隨其所攝。云羅漢最後念眼。云無間斷滅法。應是同意。何以分別云十八界中但取羅漢最後念眼。十二處中兼有取有學生無色界最後眼。答。十八界中。論文現言羅漢眼後。決定無疑。見十二處中。云無間斷滅。不指何人眼。故泰法師探案論意。凡無間斷滅皆應攝此句。謂不還果拢鸁o色界生時。永斷下眼。彼不可更生下欲色界等。非可生後眼無間相續義永既斷滅了故無間斷滅亦應取有學問。若爾。十八界眼非界句中。亦應取有學。彼生無色界。不可生眼故。何彼句所攝不了取有學者。答。泰法師云。以界中取界種子故。但說羅漢。今此處中據現行故。通說眼根滅盡後念意云。凡界者是種子主。其有種子。可名為界。若無種子。不可為界。無學羅漢已滅賴耶。非界種子故。非界句但取羅漢。有學不還未滅賴耶。是界所攝。故非界句不取有學。夫言處者是生長義。體相現行令法生長。然言無間斷滅法。故生長義闕。如有學者生無色界。不生後眼。生長義闕。處義不成。故非處句亦攝有學生無色界問。景法師云。眼非界故句取羅漢眼。理亦應言有學拢松鸁o色界最後眼也。文略不論准彼師釋。眼非界句攝有學。何泰法師一向可言非界句唯取羅漢。眼又處句兼取有學。答。師師意各異。不可互相非。但依論現文。泰法師得美。案最後後眼言。景法師似巧。
    伽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三十日)。
    問。說十二處中云。處云樱帯6顒e。何名樱幒酢4稹hべさ谖迨啤T坪窝厶帯V^若眼已得不捨。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餘處自性亦經說處也。復次言樱幷摺V^與樱恪;蚰軣o間引發諸樱kS順於樱兄T處此說樱幰病J瞧涠顒e。問。論文不明。如何可案。答。影法師記云。胎內第五時已云。名已得眼。未被損失未生無色。名為不捨。除羅漢眼。此眼已前於無間體非斷滅法。是眼處體。餘十一處准眼可知此釋處也。次下云謂與樱阏摺M瑫r為根生長彼樱;蚰軣o間引發諸等樱摺G澳钗甯m不與樱恪6軣o間引發後念樱kS順後樱R嗝|處此釋樱幰病枴<入m釋之。其意未顯。私何可云。答。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