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史 >

第60章

佛教史-第60章

小说: 佛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烙萌巳狻F渫跄瓯鹕比耍砸轨氲弧!

  多奉佛法,尤信道士“。《旧唐书》亦云:”国尚佛道及天神;天神为大,佛道次之。“唐玄奘把伊赏那补罗国(真腊首府,在今柬埔寨磅同市以北)

  作为知名当时的佛教国家记传。中印僧人那提(福生)三藏,经执师子和南海诸国于656年到长安,颇不得志。真腊国合国宗师假途远请,即于同年再来真腊。那提通晓大小乘,亦精《四围陀》,从他在长安译的《八曼茶罗》、《礼佛法》等看,更善于密法。由此亦见真腊佛教的一斑。7世纪下半叶,唐僧义朗到郎迦戌,经过这里,义净仍称它为扶南。但及至义净撰写《南海寄归内法传》,谓:“跋南国,旧云扶南,先是裸国,人多事天,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迥无僧众,外道杂居”。这大概是在唐贞观年间真腊灭扶南以后的事情。

  8世纪末,在爪哇夏连特拉王朝作质子的阇耶跋摩回国,将首都迁往荔枝山附近,并统一了水、陆真腊,为后来的吴哥高棉王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阇耶跋摩二世宣称自己信奉婆罗门教的诃里诃拉伸,即湿婆与毗湿奴的混合物,王官中供奉的则是湿婆教的林伽。可见在真腊统一后的相当时期,他的王朝是不支持佛教的。但是,由于在这个地区的下层民众中始终盛行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与佛教诸神的界限也不清楚,甚至同本民族的英雄崇拜混在一起,所以佛教并没有因为国王的态度而完全绝迹。

  9世纪后半期,因陀罗一世在位,开始营造著名的古都吴哥城。此时,佛教与婆罗门教业已同时并行。他的儿子那索跋摩继位,迁都吴哥,公然声明自己是信仰佛教的,尽管他并不排斥其它宗教。这时的吴哥王朝已经征服了中南半岛大部,佛教势力有很大的增长。以后的吴哥诸王,或奉佛,或信湿婆,但都允许异己存在,以至形成柬埔寨特有的婆罗门教与佛教相混合的色彩。苏利耶跋摩一世在11世纪初登基,宣称他是佛教的信奉者,但同期的碑铭说明,当时依然是婆罗教与佛教大小乘并行。






                    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续)(公元7—10世纪)

                  

  今缅甸东北部掸邦高原一带,曾有掸国,公元1世纪,即与汉王朝有使者往来,成为联结罗马(大秦)与洛阳的重要枢纽。这条中国同西方交通线的开辟,可能要早于经交趾的那条路线。永宁元年(120),掸国王遣使“献乐及幻人”,这位幻者自称“海西人”,即大秦人。

  公元初,在今缅甸卑谬建立的骠人国家,在7世纪已将领域推到了东邻陆真腊,西近东天竺,东北接南诏,西南濒大海。在卑谬发现的巴利文佛典残片说明,这里至迟在5世纪已经有了上座部佛教。据《庸书》记述,当时骠国有属国18,镇城9,部落298。国城周160里,有12门,“四隅作浮图,相传为舍利佛城。城内有寺百余区,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月彩,地以紫矿,覆以锦罽。其俗好生恶杀。男女七岁落发,止寺舍,依桑门;至二十不悟佛理,乃复长发为居人”。寺院具有教育青少年的职能。佛教成为全民信仰。

  唐贞元(785—805)中,骠王遣其弟入唐,献乐凡10曲,乐工35人,“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意”。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称卑谬为室利察■罗国,也以“极尊三宝”著名。

  9世纪初,南诏附唐,势力大增,逐步向外扩展。832年,攻掠骠国,骠国由是瓦解,缅人取得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849年,他们在蒲甘建起新的王朝。当时的缅人流行原始宗教,十分昌炽。他们相信,一切自然物都有精灵统治,这类精灵被称作“纳特”,主要的纳特就有37个。纳特崇拜成为缅人伪主要宗教,佛世尊被视作是至高无上的纳特,佛教完全被溶化到了土著信仰中。因此,当11世纪蒲甘名王阿奴律陀大力扶植南传上座部佛教时,此前的信仰被斥为邪教。

  当8世纪天竺、唐、吐蕃等王朝密教盛行的时候,蒲甘和室利察■罗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左道密教,提倡大乐为解脱,影响尤深,缅甸称之为阿利教。阿利僧享受信徒米饭、牛肉和酒等各种供奉,甚至拥有初夜权。蒲甘的难陀曼耶寺和巴耶通沙寺窟内的壁画,绘有男女合抱的神像。他们崇奉蛇,相信念咒可以除罪降福。蒲甘郊外的阿利僧寺院塔马提,最盛时有僧30人,弟子8万。






                    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续)(公元7—10世纪)

                  

  暹罗是泰国的古称。据佛统和蓬迪出土的文物考证,一般认为,公元初在暹罗中部已经有佛教信仰存在。其中在佛统发现有以鹿为底座法轮,象征佛在鹿野苑说法:另有佛陀足迹的图案和刻有“诸法从缘生”的巴利文铭文,这都是佛偶像尚未受到崇拜时的佛教情况。有学者从艺术风格上推断,认为它们当属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产物。在蓬迪,发现有数座佛寺遗址,并有青铜或石雕的佛像,显然,这是更晚一些时候的文物。

  约在公元前5世纪,孟人在下缅甸直通一带和湄南河下游建立国家。其中东孟人的国家名堕罗钵底,国都在今曼谷以西30里的那空佛统,考古发现最早的碑铭为6世纪;其后首府迁往富华里,那里的碑铭最早为8世纪。7世纪的玄奘和义净,均把此国作为知名度很高的佛教国家来记述。与义净同时的爱州(今越南清化)僧大乘灯就是在这里出家,后随唐使郯绪回到长安,从玄奘修学。在那空佛统发现的帕梅尼寺遗址,其平面结构与缅甸蒲甘阿烂陀寺一样,而后者是缅甸王江喜陀(1084—1113在位)在听取了印度前来避难的8名僧人对奥里萨乌陀祇利山的阿烂陀寺洞窟的描述后建立的,因此,帕梅尼寺属印度风格。在乌通和库巴也有佛寺遗址,有的布局则是斯里兰卡样式,支柱基础是大象,并有僧人聚会的大堂。属于堕罗钵底王朝时代的雕塑也很多,青铜或石刻的雕像,都以孟人为原型,艺术风格有属阿摩罗瓦提的,笈多王朝和后笈多王朝的,也有波罗王朝的。堕罗钵底王朝在11世纪被吴哥王朝征服,此后,高棉人信奉的印度教也在这里传播开来。

  据中国史籍记载,6世纪以后,泰属马来半岛诸国的佛教已相当发达。

  其中盘盘国(在万仑和斜仔一带)在南朝梁大通年间(529—534)多次遣使送来舍利、画塔、菩提树叶等,《旧唐书》卷197记其“人皆学婆罗门书,甚敬佛法”。《隋书》卷82记,赤土国(在佛头廊和宋卡一带)“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其王姓瞿昙氏,所居僧祇城,有门三重,“每门图画飞仙、仙人、菩萨之像……又饰四妇人,容饰如佛塔边金刚力士之状,夹门而立”。

  王父“则释王位出家为道”。《梁书》巷54记,狼牙修国(在北大年吉打一带)于梁天监十四年(518)遣使携国书通好,书中有言:“离淫怒痴,哀愍众生……慈心深广,律仪清净,正法化治,供养三宝”。

  至义净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时,这里成了中国佛软与斯里兰卡、印度佛教密切联结的重要枢纽。益州义朗律师等三人,发自长安,越江汉至乌雷(广西钦州湾犀牛脚)附商舶,“越舸扶南,缀缆朗迦戍(即狼牙修),蒙朗迦戍国王待以上宾之礼”。洛阳义辉、荆州通陵也都经过这里。玄奘和义净也将郎牙修视作“极尊三宝”的国家。

  由于暹罗佛教的来源不一,信仰颇杂。有小乘上座部,也有大乘系统,观音崇拜最为流行。






                    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续)(公元7—10世纪)

                  

  佛教何时传入南洋群岛,已不可确考。今马来西亚与泰国接壤的吉打州武吉梅林,曾发现有5世纪的佛寺遗址,残有石刻属印度跋罗婆字体的梵文佛偈;霹雳州也发现过梵文碑铭,包括佛偈和某船主祈求平安的祷文。这都是大乘佛教传入马来半岛的证明。但佛教影响更大一些的,则是今苏灯答腊和瓜哇。






                    佛教史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续)(公元7—10世纪)

                  

  爪哇古称诃陵或阇婆。412年,法显由斯里兰卡回国经过耶婆提(爪哇的另一译名)国,这里是中印、中斯商业交通的中转站,“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但不久,罽宾高僧求那跋摩经师子国来阇婆,国王母子先后归依佛教。跋摩曾为王献策退敌,为咒治病,“于是一国皆从受戒”,对周围邻国影响颇大。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宋文帝曾拟遣使邀跋摩前来弘教。《宋书》记,元嘉十二年(435)阇婆婆达国(即阇婆国),时其王名婆达,《僧传》译作婆多加)王师遣主使佛大阳婆、副使葛抵来宋通好,其国书有云:“敬礼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等语,说明当时的王朝是相当笃信佛教的。求那跋摩来宋,经始兴,在虎市山寺北壁手画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并多显灵异;后于京都开讲《法华》、《土地》,翻译《菩萨善戒》等,可以推想他在阇婆弘扬的范围。

  阇婆洲上另有诃罗单国,也于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和梁天监、普通(502—520)年中多次致书修好,书中也充满佛教语言。

  另据考古资料证实,5世纪的爪哇也崇奉印度教。在西爪哇发现有多罗磨国王补尔那跋摩(约5世纪时在位)的碑铭,碑上印有该王及其所乘大象的足迹,这是婆罗门教神化王权的标志。另一碑文说到王向婆罗门施牛一千头。

  在中爪哇曾经建有两个王朝世系,其中珊阇耶朝(即马打兰国)早期信奉婆罗门教,而后也间有信奉佛教的国王。夏连特拉王朝则相信佛教,日匿东部的卡拉桑神庙,就是夏连特拉王朝为其“增添光荣的人”建造的。8世纪下半期,这个王朝完全控制了中爪哇。它的王师“劝说”珊阇耶的大王为多罗女神建造壮丽的庙宇和僧院,并保证世代给以土地、村落等供养。最后珊阇耶被迫迁往爪哇东部。一般认为,这个夏连特拉王朝就是中国史籍中的诃陵国。

  至《新唐书》传,诃陵国“有文字,有星历”,王居“阇婆城”,其祖延吉东迁至婆露伽斯城,属国28。至上元(674—676)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举遗”,成为抗拒大食的威慑力量。从大历、元和到咸通(767—874)的百余年中,屡与唐朝通好,献物中有“僧祇僮”、“僧祇女”,亦通称“僧祇奴”。他们是寺院中善歌舞的奴隶。此前,唐麟德年(664—665),益州会宁律师至诃陵洲停住3载,与诃陵多闻僧若那跋陀罗(智贤)于《阿笈摩经》内译出如来涅槃焚身之事,即《涅槃后分》。

  这种《阿笈摩经》当是本地产物。此外,明朗、道琳、昙润、法朗等唐僧,也都到过这里。

  8世纪以来,爪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