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史 >

第64章

佛教史-第64章

小说: 佛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松山西南麓建寺,仿中国天台山国清寺,也称国清寺。当时的名僧德麟、翼宗、景兰、连妙等各率门徒投到他的门下,前来听他讲天台宗教义的人很多。此后天台宗开始在朝鲜传播。义天死后谥号为“大觉国师”。

  朝鲜直到李朝初期,天台宗有二派:一是直承义天之后的“天台疏字宗”,重在讲解天台章疏教义,以国清寺为传法中心,以义天的法孙义雄及其后继门徒为代表;一是“天台法事宗”,重在修法华忏法,宣宗九年(1092)王太后于白州(今黄海道)见佛寺设天台法华礼忏法会,连续多年(“一万日”),形成专修此忏法的多数法师。

  在高丽前期,华严宗、法相宗继续流行,出了一些以研究论释这二宗教典著称的学僧。禅宗以禅门九山为中心继续流行。






                    佛教史



                第七章 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建立(公元7—11世纪)

                  

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的近邻。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中国西汉时代,日本北九州一带的豪族就通过朝鲜半岛与西汉朝廷有了交往,东汉初在光武帝授于遣使朝贡的倭奴国王以印缓。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238)位于北九州的倭女王国的卑弥呼王遣使者入魏献贡,诏封卑称呼为“亲魏倭王”,赐以金印紫缓及绸锦金宝等物。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其国称邪马壹,以渔猎及农耕为生,已知养蚕丝织,在文化生活中,敬鬼神,人死,“停丧十余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

  已丧,举家诣水中澡浴,以如练沐“,日常活动,常灼骨以卜吉凶。后女王死,建大坟,殉葬奴婢达百余人。北九州的倭国与中国的交往继续到西晋初年。

  公元4世纪以后,以今奈良一带为中心的大和王国兴起,其王号称天皇,逐渐臣服周围小国,并统一日本大部分地方。此后与中国通聘的即以大和朝廷为主体。据中国史书记载,在公元5世纪南朝宋、齐时代,日本朝廷遣使通好往来达8次之多。①在这期间,因占据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与日本处于敌对状态,日本朝廷不能通过它的国土与北朝往来,但民间渠道的往来当是存在的。中国在西晋灭亡之后,大多数贵族和知识分子迁徙到南方,南朝一向以正统自居。因此,与南朝保持频繁往来的日本,受到南方传统的汉族文化的很大影响。

  与中日政府问的通好往来同时,一些汉族人,特别是长期居住在朝鲜半岛的所谓“秦人”、“汉人”,也有相当数量移住日本。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通过两国间不同渠道的往来而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农耕、养蚕、丝织、制陶等手工业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道家及阴阳五行思想,对加深日本语言的内容,丰富日本的文化思想起了重大作用。到6世纪,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到12世纪发展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






                    佛教史



                第七章 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建立(公元7—11世纪)

                  

  随着大陆移民进入日本,佛教也传到日本。据皇圆《扶桑略记》卷3记载,在继体天皇十六年(522)汉族移民司马达止(有的节载为南梁人司马达等)到大和国,在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归依礼拜。日本佛教史学者称此为佛教的“私传”(民间传入)。

  影响大的是所谓佛教的“公传”(通过朝廷传入)。有两种说法:一、成书于8世纪的《日本书纪》载,钦明天皇十三年(552),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到日本朝廷,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及幡盖、经论等,从此佛教在上层社会①《宋书。文帝纪》、《宋书。夷蛮传》及《南齐书。东南夷传》有记载,8次的年代是:宋高祖永初二年(421)、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元嘉七年(430)、元嘉十五年(438)、元嘉二十年(443)、元嘉二十八年(451)、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宋顺帝祐明二年(473)。天皇有讚、珍、济、兴、武等。

  流行;二、《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元兴寺伽兰缘起》载,百济圣明王献佛像经论的时间是钦明天皇七年(538)。近年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靠。

  对于佛教传入日本的年代,日本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无论是私传还是公传,具体年代都不可靠。我们认为,从当时日本与中国、朝鲜的交往情况来看,说六世纪佛教已传入日本是可信的。

                 

  1。兴佛与废佛之争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社会还比较落后,耕地以氏旅所有制为基本形态,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是属于各个氏族的部民及奴隶,大和朝廷把中央和地方的豪族统一到氏族制度之下,天皇处于相当部落联盟首长的地位,“臣”、“连”等姓的豪族不断并吞弱小氏族;文化比较后进,儒家经典(例如《论语》)和汉字还输入不久:在宗教方面,各个氏族有自己的保护神(氏神),以皇室的祖先神为中心的神道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这种客观的历史形势,不能不影响到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

  佛教传入初期,钦明朝以大连驹部氏、中臣氏为代表的一部分日本人把佛称为“善神”,反对佛教在日本流传,而主张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大臣苏我氏积极支持奉佛。反对奉佛者的主要理由是“恐致国神之怒”(《日本书纪》)。所谓“国神”就是古来信奉的祖先神、氏神及自然精灵。这种说法实际是为了维护氏族传统制度和当时重要文化形态——原始神道。这场争论,很快以废佛派的失败告终。在崇峻和推古天皇在位期间(587—628),佛教有了很大发展,百济、高句丽的僧人大量来到日本,寺工、炉盘工、瓦工、画工等也随同僧人前来,兴建了法兴寺(元兴寺,即飞鸟寺)等早期佛教寺院。

  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国家原始神道已完全不能适应这一历史要求。因此,某些当政者加强利用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同时也把佛教作为一种指导性文化思想。圣德太子和“大化革新”的领导者中大兄皇子就是这样做的。

                 

  2。兴隆佛法和大化革新

                 

  圣德太子(574—622)名厩户。是用明天皇的第二皇子,自幼佛儒并学,在推古朝以摄政身份辅佐朝政,下令“兴隆三宝”,强化皇权,颁布“十七条宪法”,派使者入隋,沟通两国邦交,遣沙门入隋学习佛法。“十七条宪法”会通儒佛,强调君臣、上下、官民之间的等级关系。其第二条规定“笃敬三宝”,说佛教是“四生(概指一切众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其不归三宝,何以致枉?”实际是把佛教置于相当国教的地位,作为施政、教育的指导性文化思想。在圣德太子当政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到推古朝末年,僧尼1300多人,寺院46座,其中的法兴寺、四天王寺、法隆寺等,殿堂齐备,最为壮观。圣德太子常为天皇、皇室及臣僚讲《法华经》、《胜鬘经》等,撰有《法华义疏》、《胜鬘经义疏》、《维摩经义疏》。前后五次向隋派遣使节。在派遣的留学生、留学僧中有高向玄理、僧旻等人,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回国后,在以建立中央集权律令制国家为目的的“大化革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化革新”是日本古代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八月天皇下诏兴隆佛法,其中说:“朕更复思崇正教,光启大猷”,任命十位沙门为“十师”,“教导众僧,修行十教”。第二年发布革新诏令,实行土地国有和班田收授法,对国民按不同标准授以口分田,征课租庸调及杂谣。同时,仿照隋唐制度确立行政机构,制定各种律令等。遣留学僧南渊清(或作“请”)安在中国23年,而后回国。大化革新的核心人物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曾跟他学习“周孔之教”;僧旻与清安同时入隋,在中国25年,大化革新时与高向玄理同被任为“博士”;又与留学僧惠云、常安、灵云等人被任为“十师”,是建立新体制和兴隆佛法的重要力量。

  奈良时代(710—784),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除重视佛教外也注意儒学的教育,在中央设大学家,地方议国学,设立“明经道”、“算道”、“书道”等,用以培养官吏,并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修养。但儒学的影响远不及佛教。佛教被特别用来提高天皇权威,巩固中央集权,增强民众的统一意识、培养忍让无争的精神。

  这个时期由国家举办的佛教事业,著名的是兴建东大寺和国分寺。东大寺是圣武天皇于天平十二年(740)发愿兴建的,本尊为毗卢遮那佛,金铜铸造,高达15米,用黄金10436两。东大寺建造了10年,称“总国分寺”,其下有国分寺。地方的国(“国”比今县小)府所在地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国分僧寺)和“法华灭罪之寺”(国分尼寺),普置僧、尼,定期诵《金光明最胜王经》、《法华经》、《仁王经》三部“护国”经典。这些国分寺都有封户、土地。这两大寺是取《华严经》所说报身佛毗卢遮那与无数化身佛的关系而设置的,即以东大寺的毗卢遮那佛为中心,以各地修建国分寺供养的众小释迦为佛的诸化身。天皇还想通过东大寺和国分寺的诵经修法活动,祈祷国家平安,五谷丰登。这样,在从中央到地方的世俗政治体制的旁边,又有一个以祈祷佛、菩萨善神保佑守护的佛教组织体系。

                 

  3。奈良六宗

                 

  公元9世纪以前,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以及佛教学派中的成实宗、俱舍宗,相继传入日本,流行于上层社会。因当对定都奈良,日本佛教史称此六宗为“奈良六宗”。奈良六宗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与中国的这六宗相同。

  三论宗最初从高句丽传入。推古天皇三十三年(625)高句丽僧慧灌到达日本宣讲三论宗的“八不中道”教义,被认为是日本三论宗的初祖。慧灌是中国三论宗创始人吉藏的弟子。此后,慧灌的弟子智藏入唐求法,回国后住法隆寺,宣讲三论宗教义,被称为日本三论宗的再传祖师。他的弟子道慈(?

  —744)也到唐求法,回国住大安寺。所创法系称为“大安寺流派”。智藏的另两个弟子智光(709—?)、礼光以元兴寺为中心,称“元兴寺流派”。智光著有《般若心经迷义》和《无量寿经论释》。《成实论》与“三论”同时传到日本,研实三伦学者也往往研习《成实伦》。由此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