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索达吉堪布译 >

第4章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索达吉堪布译-第4章

小说: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索达吉堪布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修者菩萨虽入于寂灭涅槃,并灭尽二取勤作之诸戏论,然而能成于一切众生之暂时与究竟利乐也。与此相同者,入中论亦云:“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颂云:

供养无心者,云何能得果?

住世或涅槃,经说相等故。

于世俗胜义,经说皆得果。

如供真实佛,能得果报然。

彼等如此思念而云:“若有供养及取收之心,则可生供养之福德,然供养无分别或无心者佛陀,云何能得福德之果耶?”答曰:若供养无心者不生果,则应成供养善逝之舍利和佛塔,亦不应生果,然层花经等之中佛再三已说:〃供养住世真实之佛或其涅槃以后之舍利及藏有舍利塔,此二福德皆相等。”是故不应有彼过患也。故吾等承认佛与供福,于世俗中如幻而有,汝宗承认为胜义中有,无论何宗,依经论教证说,凡供佛者皆得广大之果。如汝宗依教而许,供养真佛,能得实有之果报。然吾宗亦许供养无实佛,亦生无实如幻福。是故若无实有之境或事意乐等,则不应生果,如此辩论者,对吾宗无害也。

二辨驳能说之大乘者:颂云:

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

经说无此道,不能证菩提。

声闻部生畏惧又舍弃于大乘所说一切法为空性之理,并认为未证如是空性,然亦可以证悟人无我,由此辩论云:“由现见四谛之无常等十六行相,唯修持彼义,则能得解脱之罗汉果,何必用见诸法无性空性耶?”答曰:如是辩论无有实义,因为除空性外,不会有能断根烦恼之对治也。是故佛在般若等经中说:“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又说:“声闻缘觉佛果,亦若不依此般若空性,则不能获得故,此为能生四圣者之佛母”。故若无空性此道,则不能证悟三菩提之果也。此理证者,将下论宣说也。颂云: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成。

彼等云:“汝等之能立经典,于吾前不成立真正佛说语,而是佛已涅槃后,由受魔加持而具分别念之士夫所造之语故也。”于彼问云:“大乘经若不成佛说,则汝乘教典云何成佛说?”彼云:“我乘之此等经典,是汝吾二宗皆岂非许为已成佛说矣?此故无有辩论也。”又云:“汝等初生等时,小乘经亦不成佛说故,彼时无有二皆许此理,故怎能成佛说?因为圣教与士夫,无有自性联系故,汝等初行时,不可成教量也。”

颂云:

何缘信彼典,于大乘亦同。

二许若即真,吠陀亦为真。

彼等云:“吾等初生时虽不成,然有可信任之传承上师前次第闻授已,并于律藏中可见,与经藏义相合,不违论藏之法性故,以理证能成立正引导之圣教具如是何种因缘故,深信小乘彼等教典成立是佛说耶?〃答曰:如是可信之缘,于大乘亦有相同故,若汝是具慧之士或公正者,应当已成此理,吾汝二者前可成立,而非不成也。否则,任何二人所许或彼前成立后,若是彼教即真实,则吠陀(四吠陀:伺祝、禳灾、赞颂、歌咏)等亦应成为真实,因为对彼承认者非唯一人,而有众多者于彼承认为正教故。颂云:

大乘有诤故。外道于总教,

自他于他教,诤故皆应舍。

若谓:“小乘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论,而大乘有如是诤论之故,不是佛说耶?”答:若唯有诤论便成非正教,则外道于内道总佛教有辩论故,彼应成非正教,又分别教中自他各宗派或声闻十八部等,亦执为他教而内部互相有诤论之故,汝小乘者。彼等皆应舍弃也。

颂云: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本来比丘为佛教之根本或佛教之所依者,但彼比丘亦难以安住或说存在也。于彼比丘名可分为五: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称比丘、近圆比丘及破惑比丘也。其中前三者为名言而已,后二者是殊胜故为圣教之根本,尤其胜义比丘为破惑比丘故,彼者亦难以存在,因为未见破惑因之真谛,汝许诸法实相不具空性故。此外近圆比丘亦各部有不同内诤故,亦难以安住前述等之间接而说也。彼等谓:“为何不有破惑之比丘,虽无空性,但有见四谛故耶?”答曰:对此四谛无常等并非主要,而诸道之根本为能断尽烦恼之对治,即是证无我之智慧,释量论云:“吾彼亦缘生,彼依无我见,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如是所说也。是故若舍空性,则心有所缘者,亦难以住于或得到涅槃、因为若不断尽我执,则无法断除烦恼,要断尽彼者,亦需现见外境为空性,此外无有其余之方法,如云。“若见境无我,灭诸世间种。”若未断执外境实有之习气,虽以静虑等,暂时压制,亦彼生起故,犹如无想定,此亦将有宣说。如释量论云:“贪嗔随德患,要断彼等者,须见无彼境,无有其余法”。是故若于俱生我执境,能现见或了知为不成自性我之空性,则能断除烦恼,此外皆不应理也。彼等谓:“虽吾等示承认需要见无我,但与空性义不相同,其空性者:本来实有之色等诸法,彼诽谤为皆是无有,如是生恐怖之见解,人我是本来无有,若知彼无有; 则即相合实相之正见耶?”答曰:彼二由空性上无有任何差别,人我是依蕴而假立。于此不成自性者,即是人无我。虽依支等集聚而假立为身瓶等诸蕴,然各自之自性空性者即是法无我。是故此二者,是空基有法之差别而已,如法无我为总法。人无我为对治轮回因.如是区分以外,从空理上无有任何差别也。是故若无通达依蕴而假立之空性.虽了知无有主管或自主此蕴之常有自在我,但亦不能断除细做我执。由此乃至未见无自成我空之间,虽断常我,然何时有自续蕴执,尔时不能断我执故,宝鬘论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补特迦罗自相不成空性之外,虽知无有常我等,然何时有蕴执,尔时不能断我执,应当如是符合论义,其余一切说法并非龙树、月称之密意也。如入中论云:“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常我,永断我执最希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是故彼等以为法无我和人无我之间有极大差别,故许不必法无我,只需证悟人无我,方得解脱。而彼等所欲者,即是此等实有法不是空性,毕竟本来无有之我者,实上亦无有,犹如兔角。故说此法无我有何用?彼者未知人无我亦惟是依缘假立者,由此起如是辩论也。若以善观察,此二无我亦与依缘假立之空性一体,亦无任何差别故,以实势理证明:声缘应有证悟法无我或空性,若无彼者,则不能断烦恼等,有过失也。于此声缘罗汉所证悟之人无我之空性,实即法无我之一部分,亦是空性,并非蕴等一切都证空性。入中论中:“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此处自释中云:“对治二障,已宣说二无我,前述建立声缘有证悟空性者,此处除疑而云:声缘无有圆满修无我。”十六空亦宣说为大乘不共同之故也。是故由声缘未圆满证悟法无我之分而说为其未证法无我,于微小之证使用否定语而说无证悟,如佛经云:“声缘所证微小之智慧,如被虫所食之芥粒丸内之虚空。”与此破除空性外无有解脱道,为建立寂灭之门,声缘罗汉亦有证悟依缘假立之相似空性,此二种说法应知不相违,是乃极为重要,否则,般若经中云:“执著实有相状者无有解脱,依空性而得三菩提”。又云:“分别说道智等三相时,道智与果佛母有远近之差别”。此等所说者如何当了知?是故总而言之,空性是唯一能寂灭之门故,凡是三菩提,皆必定依此而得,然初学者意前执着为,所谓空性是一种实体,若证则一切法同时证悟,若不证,连一者亦不证。实则不应如是一心立宗。若尔,则紊乱一切经典论疏义,因为若一法见空性,便能见诸法空性,则大乘中不应建立种种理门宣说十六空等,不应苦行三大阿僧祗劫等,又不应上上登地时,于法界离暂垢故,所见愈殊胜者,亦不应有上宗胜过下宗之差别等,因为声缘所见之空性外,所证更无上进故。并应班小乘比大乘迅速得果,亦成下宗比上宗义深奥也。若谓:“不定有此过患,因为观待方便,大小乘亦有所断差别耶?。答曰:此所证已离未证之分,圆满所证智若不能断除其所断,则永时亦不能断除所断,因为已具足证悟智慧亦不能断除彼者故,如许虽升太阳,然不能遣除黑暗也。是故若离殊胜方便,则不能生起殊胜所证智若彼未生。则不可灭所断,应当如是承认。不应承认初时虽有所证智,要断除所断,亦需依靠他法等,否则已成智者所笑之处也。若谓:“若尔岂不是说一法之空性是诸法之空性耶?若知一法空,则如是推理,将诸法能见空性故,此理谁能破遮耶?”答曰:吾虽许诸法于真实义中是一体性,亦承认见一法空性之理,如此推测余法而修行,也可见诸法之空性,然而于所化补特迦罗中,有种种业缘、根基、上师及入门道等不同之差别故,谁能破有甚多不同现观之次第,实不能破也。是故暂时为调种种界性;亦有种种道法,然诸法之究竟实相者,唯真实性外无有他法故,于彼能证者即是一切智智,诸道入于彼,究竟即一乘,如是法性理证之方法是龙树父子之狮吼声,故此理所说而应当抉择也。由此说声缘未证法无我和圆证法无我,此二者并非大车轨之密意故,应了知此理,乃为法王龙青巴之如意宝藏论中所善说之分,是能除意贫之如意宝也。是故证法无我之智是总体,证人无我之智乃是分体,也是相似智也。执法我是总无明,执人我是分无明,犹如总树与紫梗树也。由人我执生起悭等烦恼障,由法我执生起三轮执着之所知障也。故证二无我之菩萨智,能断二障,而声缘道,唯断烦恼障。有者解释此颂云:虽暂时已断除补特迦罗独立自取之我执所引之爱著,然补持迦罗自性成立之坏聚见所引之爱著者,为何不有?答曰:以多种我执所引这甚多爱著,彼同时具足于一士夫相续中,此即相违。后者所引者,即摄于十二缘起中之爱支,彼者为何有非染污爱?若思:“此乃对敌宗前发太过之故,无有过失。”答曰:因为敌宗不许有坏聚见所引之爱故,彼亦不应理也。若思此而云:“于敌宗前,爱者可分二种,此说于彼无前者,而有后者故,无此过耶?”答曰:本论中未加任何差别,总说“非染污爱”及“如痴”等,从此句式中可了知,具有一种非染污之爱,由怎能说具有染污之爱著,实未了解文义也,彼亦,前述比喻及除疑语后,唯立宗而说“云何无”,此外汝宗所说之所有者及有理等即无关语,如是误句,于大阿阇黎论中,确即无处无机也。若谓:“岂非已见于佛足扎上檀刺等宿业之功能耶?”答曰:此乃于诸观现世凡夫前。有所为现示而已,实上诸分别溶于法界,化身如像如幻者,怎会有如是真业成熟及感受痛苦等?不堪有此也。而汝等许为声缘罗汉之身即苦谛之余事,苦不灭心,则无灭诸戏论之因。此理亦下文即宣说也。太过应成无相干。并印度诸论疏中同声释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