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格鲁教法集成 >

第8章

格鲁教法集成-第8章

小说: 格鲁教法集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的道路仍然多过正面的,因为虚幻情景和令人焦虑的事件,总是围绕着我们。

  就算我们有优越条件,也可以想像到无数前世产生的恶业力量,那时我们没有上师、没有教诲也没有佛法智慧。恶业力量跟随我们,若未在此生加以净化,它会轻易地在死亡时刻影响我们,让我们转世到较低层次的轮迥道。

  贪嗔痴三毒,从遥远无始时代就跟着我们,而且带来无穷的身语意三秘恶业。我们从现今的不完美状态,了解即使有佛法保护,贪嗔痴.三种幻觉仍然控制我们。若没有勤奋自我修行,还会有多少恶业影响我们?思考这项问题时,找们可以滋生强大的自发兴趣,来培养心识成就,以及去除精神毒药和由它们构成的轮迥公式。思考三毒的害处,会带给修行者福慧教诲,让他们决定善用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问到要如何取得生命的精髓,达赖喇嘛三世的回答如下。

  达赖喇嘛三世:

  无论如何,若聆听或修行佛法之道时,所用的动机,混合了八种世俗机缘,也只能产生边际价值而已。如打败敌人、保护朋友的动机,是被世人接受的,实质上的见解却很肤浅。自私地聚集物质利益,是会被普遍谴责的动机。留给他人良好深刻印象的动机,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却很鄙视。如果我们不思考短暂、死亡等问题,就跳脱不出尘世的思考模式,会面临恶业动机支配心识的重大危机。从另一方面来说,1法修行得很好而且没有任何矫饰,可以快速又稳固地奠定恒久共乐的基础。

  试着如同舍弃稻壳一般,摒弃所有缺乏精髓的世俗欲望,远离没有正向结果,和会为心识带来危险的事物。汲取佛法精华的人,纵使面临死亡时刻,都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世界。请考虑立刻开始修行,现在就喝下观想之泉,以解除期盼抓住生命精义的渴望!诚如宗喀巴大师说的:

  人类的生命,只被认知这一次,
  比如愿摩尼宝珠还要珍贵。
  它那么困难再获得一次,却又
  这么容易失去,如同短暂的
  闪电一般。既然如此,请像
  舍去稻壳般,摒弃世俗的活动,并且
  日以继夜,努力去获得生命精髓吧。


 
笨者之帚编制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格鲁教法集成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五章:心识修行三士道 
 

  法王达赖喇嘛:

  慈悲全能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诲,都在尝试嘉惠人类、满足心识上的需求。这些需求有两方面:

  一、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

  二、恒久获得解脱轮迥或全知的光明。

  要满足此需求,有三条道路可走。

  第一条道路可以达成第一个目的,即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状态。

  第二条路可以满足从轮迥解脱的需求。

  至于全知的佛陀果位,则要走第三条道路。

  佛陀教授的所有修行都能适用这三条道路:有些教义针对轮迥境地.有的是要超脱极乐世界,当然也有针对全知光明的果位。

  达赖喇嘛三世:

  我们若要从人生之船提供的机会里细取精华,应该怎么做呢?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对证悟和修行的一般基础,以及修行方法有所了解。我将简要说明这些程序。

  这项说明包含两项主题:第一是心识应用三个层次,加强佛陀的教诲。其次是为何要经由三个层次,来引导追寻者。

  心识修行的三士道加何加强佛陀所有教诲

  佛陀首先发展出菩提心,即对获得完美的慈悲、智慧,和嘉惠有觉知能力者的最大力量之渴望。最后,为了造福众生,确实得到完全证悟。随后,更为了人们的利益,而教导神圣佛法。

  他教导的修行分为两个境界:有的是给人转世投胎为人或神的短暂益处;另外是两个最终益处,即轮迥的解脱和得到全知光明。

  第一类修行,是我们所知的心识应用之原初观点,由于被当做更高阶修行的基础,因

  此称为“下士道”。下士道修行者的自性,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如此说明:

  利用各种方便法
  只关注生死安乐
  忙追寻自身利益
  这样的人是下士

  也就是说,下士修行者只顾现世利益。再上一层的修行者,是将心思放在转世于极乐世界,或再生为人的修行上。

  产生最终益处的修行有两种类型。一是产生佛教涅槃,或是从轮迥痛苦中获得解脱。另一种是拥有全知的解脱。前者是介于中庸式的修行,或称为“中土道”。这里引述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话说:

  不在意诸有之乐(诸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或生有、本有、死有等。)
  也不造各种恶业
  所求只是获寂灭(寂灭,指度脱生死,远离轮回世界的迷惑,进入?静无为境地。)
  这样的人是中士

  中士道修行者,面对更高层次的轮迥与喜悦,从事更高阶修行法,包括道德准绳、禅定和培养智慧,为的是获得解脱,免于周而复始的轮迥困惑。

  到最后,除了以上所说的小乘修行,要成就全知的解脱方法,包括圆满道(或通称的

  大乘)和金刚道(秘密乘或金刚乘)的修行。这些修行方法是一般熟知的“上士道”。

  阿底峡在《菩提道灯论》中说:

  自身体会过痛苦
  故想用一切力量
  为他人解除痛苦
  这样的人是上士

  换句话说,至高的修行者具有无比慈悲心,而且吸收六圆满和檀陀罗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以获得完全的佛陀果位,做为解除他人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识修行的三士道,为所有佛陀教诲的总集。

  经由三士道引导追寻者的理由

  虽然上中下等三士道的修行法,“菩提道次第”传承都提到了,但是强调必须藉下士

  道和中士道两个较低层次的修行成就,当做进入上上道的途径。“菩提道次第”不只从事下士道修行,以获得高层轮迥重生的慰藉,也以中土道修行得到涅盘或从轮迥中解脱而造福自己。

  这两者的完成,纯粹是上士道修行的起步。

  真正“菩提道次第”修行实体,是三个层次中最崇高的。为什么要强调上士道修行?因为要启开大乘之门,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上士道修行者的珍贵特质,因此,修行者要培养菩提心。

  为了完成这项课题,应该由利益点的影响着手思考,以激起内心渴望来进行。这些影响可以分成暂时的和永恒的。

  暂时的影响,是菩提心可以获得上层次轮迥转世的快乐果实。

  永恒的影响,是最终会获得佛陀果位和全知智慧。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菩提心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培养“有知觉万物无法忍受之痛苦”的觉知,为帮助万物免受痛苦而牵引起慈悲心。这种对他人的慈悲,是缘于己所不欲的反射,程度依自己受过的痛苦经验有所不同。

  在下士道修行,我们藉由思考低等境域的苦难情况,做为首要的修行依据。这样的思考,产生渴望从不满意之生存环境里解脱的心情。

  接着进入中士道修行,此时思考的是极乐世界短暂的快乐自性,令人兴起在轮迥中放弃一切欲求的念头。

  最后想一想,任何生物的母亲,看到他人遇到自己体验过的痛苦,就会产生慈悲(渴望看到万物都免于痛苦)、慈爱(期望他们都很快乐),然后凝聚成菩提心(盼望他们获得完全证悟),做为实现慈爱和慈悲的最佳途径。

  因此,先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修行得到成就,再引导进入上士道,是修行佛法至高而且完美的方法。

  法王达赖喇嘛: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三士道,不是个别教授的,而是有相互关系的修行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坚持,让我们有资格进人第二条道路。相同地,在第二条道路的方法上有所进步,才能进入第三项修行。

  第一条和第二条道路都不是终点,而是进入第三条上士道的垫脚石,以成就最后的佛陀果位。

  为什么佛陀要教授三士道,而不是只教导上士道呢?

  因为,没有具备前二者的基本认知做基础,就进入上士道,在修行者心中,很容易产生错误影响,制造傲慢情结和困惑。

  上士道并不会和下、中士道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修行下中土道,并不意味要远离上士道。

  相反地,下中士道可以加强修行上士道时更平衡的观点,使人生更健康完美。若没有前二者为开端,就很难进入上士道。

  无论如何,下中士道修行必须比上士道先进行。

  从下士道开始就要培养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指导初始的修行,成为高等修行的基础。藉着思考拥有菩提心的优点和有益影响,可以培养出想要从事修行的兴趣。

  在未曾获得下中士道修行成就之前,不可能领会上士道的涵义。除非思考过人类生命的珍贵自性、死亡与轮迥的因果律、轮迥痛苦的真义和三士道修行等课题,否则要产生名副其实的菩提心,是不太可能。

  菩提心的基础是殊胜慈悲心,或是让有情众生解脱轮迥痛苦的期盼心。这项基础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了解充斥于轮迥道的痛苦自性和形式,以及各轮回道里的个别痛苦,特别是三个较低的境域(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三恶道)。这样的认知,产生自下中士道修行的体验。

  不了解轮迥自性的慈悲心,是不认真的慈悲心,因此,对于希望进入上土道修行的人而言,下中士道的修行非常重要。

  达赖喇嘛三世:

  为了得到生命的精华,有三项实际修行法,或说是修行层次要去完成,就是前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等三个观点的修行法。


 
笨者之帚编制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格鲁教法集成
 上一篇'目录'下一篇 
 
 
第六章:下士道轮回恶趣 
 
  

  达赖喇嘛三世:

  很难获得,却又已经获得“生而为人”了!然而,今生并不会永垂不朽,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至于在什么时候死亡?完全不知道。因此,我们应该立刻尽最大努力,来获得生命的精髓。

  在高低等和中间境域,存在无数珍贵的生命,但是,死亡之神就像小偷走到物资丰富的市场,所有的东西都可能被他偷走,没有任何差别待遇。何其幸运的是,死神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很长的存活时间。试着在心中对死亡做这样的想象:

  好端端坐在家里,却知道屋外有个亡命杀手,准备随时进来催你的魂、夺你的命。你的感受如何?

  死亡的一刹那,金钱、财产、朋友和各种有用的东西,都不能跟着你走。但是,你在这一世所造的恶业,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不放。

  仔细想一想吧!

  此时此刻,我们满足于吃喝和消费,但是生命、财富、感官物质和食物只是不断地消耗掉,而没有成就过什么。面对剩余的生命,我们应该将心力集中于修行真正的佛法,而且从今天就开始做,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