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46章

欧洲文学史-第46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烈源怂得魅肿诮潭加屑壑担炊哉辰袒岬鸟巯粒锪似裘稍硕娜萑趟枷搿W髡呒南M谌死嗷グ脑毒埃妨炙担骸袄承猎谒耐砟辍幌胗靡恢掷硐氲娜说乐饕謇凑绞ぁ廾潦澜绲姆纯埂纱丝梢钥闯觯肟ㄎ镏饕宓氖澜绻塾卸嗝丛丁!薄
  莱辛在德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勇敢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批判宫廷文艺,宣传启蒙思想,提高民族觉悟,为德国文学开辟新的阵地,给了同时代和后代的作家以深刻的影响。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是由于当时的作家克令格尔(1752…1831)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这一派作家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为了摆脱封建束缚,他们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他们心目中的所谓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对他们有很大影响。他们大都是青年人,富有狂热的幻想、奔放的激情,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着感伤主义成分。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过许多诗人和作家,首先是1770至1771年间聚集在斯特拉斯堡的赫尔德尔、歌德、瓦格纳(1747…1779)、棱茨(1751…1792)、克令格尔等人。后来赫尔德尔和歌德合编《德国的风格和艺术》(1773),阐扬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美学纲领和文艺观点。属于这一运动的作品大都和当时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有密切联系,例如瓦格纳的《杀婴儿的母亲》(1776)描述妇女被人抛弃后的悲惨命运,棱茨的《家庭教师》(1774)反映市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当家庭教师而受人歧视的境遇。此外,狂飙突进运动的另一支流“格廷根林苑派”的诗人们在克罗卜史托克影响下,写出了反封建的、歌颂自由的诗歌。 
  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尔(1744…1803)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他早年学医,后来改习神学和哲学,研究过康德和卢梭,卢梭对他影响很大。1769年他在巴黎结识狄德罗,回国后又认识了莱辛和歌德。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文艺理论以及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他的《论语言的起源》(1772)驳斥了当时所谓语言起源于上帝的谬论,重视人民的语言,认为促进德语的发展是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任务。他从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角度搜集和研究民歌,他编纂的民歌集《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1778…1779)对德国诗歌发生很大影响。他强调民族感情,打破陈规旧律,推进了狂飙突进运动。后来他研究各国的历史、风俗、宗教、哲学、艺术和科学,著有《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来阐述他的人道主义观点。 
  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青年歌德和席勒。他们写出了富有反抗性的作品,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765年他到来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开始文学创作,写过一些罗珂珂风格的抒情诗。他对自然科学和艺术发生兴趣,读过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1764)。1770年到斯特拉斯堡大学求学,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这时赫尔德尔介绍歌德读荷马、莎士比亚和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并引起他对民歌的重视,他曾经协助赫尔德尔搜集民歌。 
  狂飙突进时期,歌德的主要作品是《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1773)、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和一些优秀的抒情诗。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的主人公是德国十六世纪一个没落骑士,他一度参加农民起义,但最后背叛了农民。歌德把他写成一个对诸侯作战、反封建、争自由的英雄,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反抗精神服务,他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恩格斯说这部作品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它是在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下写成的,人物众多,场面不断变换,在形式上打破了戏剧的成规。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书信体叙述维特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已和别人订婚,引起维特很大的痛苦。他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是也失败了。因为他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对生活感到无望,终于自杀。 
  这部小说不只在德国,而且在欧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到十八世纪末,它已被译成俄、英、法、意等十多个国家的语言。小说通过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反映出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里种种腐朽和虚伪的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会里觉醒了的青年一代,他迫切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但是他的个人反抗方式只能使他走向自杀。这一行动虽然表示他不愿和一般市侩同流合,苟且偷生,但也说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找不到一条真正摆脱封建束缚的道路。 
  这部作品处处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对自然的描绘和歌颂,对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赞美,对个人聪明才智的颂扬,对周围鄙陋环境的唾弃,感情洋溢,带有感伤色彩,从这里可以看出理查生和卢梭对歌德的影响。 
  歌德青年时代的抒情诗克服了德国十八世纪中叶内容贫乏、文词纤巧、缺乏真实感情的诗风。这些诗热情充沛,语言有力,吸取了民歌的精华,对自然界有深切的感受,如《欢迎和别离》、《五月歌》等。《五月歌》中写道: 
  大地何嫣妍! 
  太阳何灿烂! 
  自然何伟丽 
  照我心目间! 
  …… 
  千种声欢愉 
  都自深胸出。 
  大地哟太阳, 
  幸福哟欢乐! 
  《普罗米修斯》一诗中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的蔑视和反抗,也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叛逆精神。 
  1775年,歌德到魏玛宫廷,渐渐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他的《浮士德》和其他杰作都是到魏玛以后写成的。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席勒(1759…1805)出生于医生家庭,少年时被迫进了有“奴隶养成所”之称的符腾堡公爵的军事学院,初学法律,后来学医。八年严酷专制的学院生活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他写出了他早期最成功的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强盗》(1780)中的主人公卡尔·穆尔是穆尔伯爵的长子,为人放荡不羁。后来他写信给父亲,请求宽恕。但是他的弟弟弗朗茨从中挑拨,使老穆尔和卡尔断绝父子关系。卡尔便结集伙伴,投身绿林,杀富济贫,幻想改造社会。弗朗茨把父亲关进古塔,又想霸占卡尔的未婚妻阿玛丽亚。卡尔从古塔中救出父亲,老穆尔不久死去。卡尔命令强盗们活捉弗朗茨,弗朗茨自杀。最后,阿玛丽亚和卡尔会面,她要求卡尔开始新的生活,可是群盗反对,卡尔被迫杀死阿玛丽亚,他也不愿再和群盗在一起,便向官府自首的。 
  席勒在剧本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斯(公元前460…377)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 之。”这充分说明了《强盗》反专制暴君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卡尔·穆尔的言行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青年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自发性反抗。在著名的波希米亚森林一场中,卡尔叫道:“我的手艺是涤耻雪恨——复仇是我的本行。”这部作品也揭露了贵族和僧侣贪污腐化的生活,恩格斯说它“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但卡尔的自首正和维特的自杀一样,表明德国资产阶级青年的个人反抗是毫无出路的。《强盗》首次上演,立即轰动一时。法国大革命时,还在巴黎演出过。 
  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1783)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熟的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它集中反映了德国市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菲迪南和穷提琴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相爱。瓦尔特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强迫菲迪南和某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菲迪南的拒绝。瓦尔特便和秘书布置阴谋,逮捕米勒,然后由秘书胁迫露易丝写一封假情书给宫廷侍卫长,作为释放她父亲的条件,并要她发誓保密。他们故意使这封信落到菲迪南手里,菲迪南质问露易丝,露易丝遵守誓言,不肯说出真相。菲迪南悲愤交集,把露易丝毒死,死前露易丝说出实情,菲迪南后悔不及,也自杀了。 
  瓦尔特和秘书的阴谋行为代表了德国腐败而反动的统治阶级。女主人公露易丝高呼道:“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的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都是人!”这话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剧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是提琴师米勒,他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一阶层具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自尊心,但他们畏惧统治阶级,只求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有和平,不受当局的干扰,这说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薄弱。此外,作者又通过一个宫廷侍从替公爵送给情妇一盒珠宝时的对话,对德国公侯出卖壮丁给外国进行殖民战争的罪行作了大胆的揭发。 
  席勒青年时期的作品是富有战斗性的。他继承莱辛的理想,把戏剧看作推行教育的工具。他的著名文章《舞台应该充作道德的场所》(1785)论到戏剧同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他认为舞台要伸张正义,“把宝剑和天秤接受过来”,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出裁判。他说,“如果我们将来能有一座民族剧院,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民族。” 
  席勒后来从事历史研究,暂时中断了创作生活。同时,由于狂飙突进运动者的理想和德国贫乏的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到了八十年代中叶,这次运动也就近了尾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五节 意大利文学   
  十七世纪意大利在西班牙占领下,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天主教宗教裁判所压制思想言论,文学严重脱离现实,极端形式主义的马利诺诗派盛极一时。十八世纪初叶,奥地利代替了西班牙的统治,在新的外族压迫下,意大利仍然是一个分裂衰弱的国家。从十七世纪末年到十八世纪中叶,在诗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阿尔卡底亚派,这个诗派和它所反对的马利诺诗派同样严重地脱离现实,它所提倡的田园诗是一种缺乏思想性的、形式主义的文学。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意大利出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奥地利统治者和意大利的公侯们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经济有了起色。资产阶级较前壮大,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法国启蒙思想传播到进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