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

第3章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3章

小说: 〈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然後,必須對於此「取相」專念、尋、伺。 隨著其
        練習,  次第地抑制諸蓋,  靜止諸煩惱,  依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而心得等持時(所現)之影像,稱為「似
        相」( patibhaga…nimitta )。

            此時,前半段所謂「必須對於此一取相專念、尋、伺」
        的階段, 相當於〈聲聞地〉中所說,瑜伽師以相稱緣(淨行
        、 善巧、 淨惑所緣)為內容的 「所知事」 (jneya…vastu)
        為對象 ,  而從事 「三摩呬多地毘□舍那行觀察 、 簡擇
        (vicinoti)   、   極簡擇   (pravicinoti)  、  遍尋思
        (parivitarkayati) 、遍伺察 ( parim mansamapadyate )
        。。。。。。 」之「有分別影像」定義。

            其次,「隨著其練習,次第地抑制諸蓋,靜止諸煩惱,
        依近行定 (upaca ra…samadhi) 戈而心得等持」的階段,則
        和〈聲聞地〉如下所說「無分別影像」的定義大致相當︰
        ───────────
        (裕А14) 大32; 413b13; Vim(E) p。76; 〃even gazing〃。

        (裕А15) Abhidh…s p。42; Abhidh…s(E) p。283f。;又參考水
                野弘元 (1978; 923)、佐藤密雄 (1973; 944f。)。

                                  26 頁

              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已,不復觀察、簡擇、極
              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
              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
              住、等住、安住、近住、眨⒓澎o、最極寂靜、一
              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即於如是所緣影
              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
              遍尋思、 遍伺察。 是名無分別影像 ( nirvikalpam
              pratibimbam)。( 大 30; 427b15; SBh 194; 21; Tp
              91a4 )

            此時,於奢摩他 (大 30; 450c18ff;  SBh 363; 7ff。)
        中,內住、等住、安住、近住、眨⒓澎o、最極寂靜、一
        趣、等持等九住心(navakara…citta…sthiti) 是活動的狀態
        ,能抑制、靜止令心散亂的貪瞋痴等相,或者諸惡尋思、貪
        欲等諸蓋、隨煩惱。

            茲將此等比較結果試作歸迹绱惟U依據〈解脫道〉、
        Vism中,有關 (1) 遍作(準備)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3) 彼分相 ( =似相,
        patibhaga…nimitta ) 等三階段心理作用之變化的說明看來
        ,可知此一順序乃是意謂著五識和意識的差異,及其把握所
        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的程度之差別。所以,此三階段可以區
        別如下︰

            (1)「遍作(準備)相」是屬於五識的認識作用。

            (2)「取相」雖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 但在把握所緣的
               鮮明度和純粹性上,尚未達到禪定的標準。

            (3)「彼分相」(=似相,相當於〈聲聞地〉相似緣之分
               別影像、 無分別影像)乃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 且
               在把握所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上已達到禪定的標準。

            因此,〈聲聞地〉中,以「唯智」、「唯見」、「唯正
        憶念」等用語來說明「相似」所緣或「影像」,在實際修行
        禪定時的意義,應是可以如下的圖式表示︰

        ──────────────────────────
       〈聲聞地〉             《解脫道》、Vism

       (1)相稱緣          ─(1)遍作相(五識的作用)
       (2)相似緣:
          有分別影像(觀)─┬(2)取相(意識的作用)
          無分別影像(止)─┘(3)似相(意識的作用,鮮明、純粹)
        ──────────────────────────

        三、「唯行」、「唯法」、「唯事」、
            「唯因」、「唯果」、「唯蘊」

            於〈聲聞地〉,除了上述的「唯智」、「唯見」、「唯
        憶念」等有關禪定修行的用例之外,還有「唯行」、「唯法
        」、「唯事」、「唯因」、「唯果」、「唯蘊」等用例,它
        們是否也是與修禪定的經驗有關﹖茲收集、分類其用例,並
        且考察它們所要表達的意義。

                                  27 頁

       (1)緣性緣起所緣的定義︰

            云何緣性緣起所緣﹖謂於三世  ( tryadhvasu )  唯行
            (samskara…matra) 、 唯法 ( dharma…matra ) 、唯事
            ( vastu… matra ) 、 唯因 ( hetu…matra ) 、  唯果
            (phala…matra) 、墮正道理 ( yukti…patita ) ,謂觀
            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唯有諸法能
            引諸法 ( dharmanam eva dharma… aharatva ) ,無有
            作者及以受者 ( niskaraka…vedakatva ) ; 是名緣性
            緣起所緣。於此所緣作意思惟,痴行增上補特伽羅所有
            痴行 ( moha…carita ) 皆得微薄,於諸痴行, 心得清
            淨。是名緣性緣起(idampratyayataprat tyasamutpada)
            所緣。 ( 大  30;  430a7ff。;   SBh 210; 3ff。;  Tp
            99a7ff。; Td 81b7 )

       (2)為除疑蓋(vicikitsa…nivarana)而如理思惟的內容︰

            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 dharma…matra )、唯見
            有事 (vastu…matra)、知有 (sat) 為有,知無 (asat)
            為無 , 唯觀有因   ( hetu…matra )  、   唯觀有果
            (phala…matra) ,於實無事 (asad…bhuta) 不增不益,
            於實有事 (sad…vastu) 不毀不謗, 於其實有 (bhuta)
            了知實有。謂於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
            常、苦、空、無我。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於佛〔法、
            僧、四諦〕所無惑無疑。餘如前說。(大 30;412b25ff。
            ;SBh 103; 6ff。; Tp 48a7ff。; Td 40b5ff。)

       (3)悟入安那波那念緣起  (pratityasamutpadam avatarati)
          的修習︰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 唯有諸蘊 (skandha…matra) 、唯
            有諸行 (samskara…matra) 、 唯事 (vastu…matra) 、
            唯法 (Skt。 Tib。 無) ,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
            (大 30 ; 431c26  7。;  SBh  226; 17 9;  Tp  105b1
            2; Td 86b3 4 )

       (4)蘊善巧的內容︰

            云何蘊善巧( skandha…kausalya )﹖謂善了知如所說蘊
            ,  種種差別性   ( nanatmakata )  ,  非一眾多性
            (bahvatmakata) ,除此法外更無所得 (upalabhate)、
            無所分別 ( vikalpayati )  ,  是名略說蘊善巧義。
            (大 30; 433c21…3; SBh 243; 3…6;  Tp  111a4…5; Td
            91a4 )

            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  ( upalabhate ) 、 無所分別
            (vikalpayati )﹖言唯蘊

                                  28 頁

              ( skandha…matra  ) 可得, 唯事 ( vastu…matra )
              可得, 非離蘊外有我 ( atman ) 可得、有常恒住無
              變易法是可得法是可得者  。  亦無有少法是我所有
              (atmiya),故除此之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大
              30;433c29ff。;SBh 244;7…11;Tp112a4…6;Td 92a1…3)

            (5)為除我所依事愚(atmasraya…vastu…sammoha)而建立
        身念住( kaya…smrty…upasthana )的理由︰

            謂世間 (loka) 多於諸蘊, 唯有蘊性(skandha…matra)
            、唯有法性 (dharma…matra) , 不如實 (yathabhuta)
            知, 橫計有我。 依止於身。 由依身故。。。。。。(大 30;
            441c22ff。;   SBh  305;  1…9;   Tp  138a4ff。;  Td
            112a1ff。 )

            若整理以上五種用例,可作如下之歸迹U

       (1)在緣性緣起所緣的定義上,依據唯行(samskara…matra) 、
          唯法(dharma…matra)、唯事(vastu…matra)、 唯因 (hetu
          …matra)、唯果(phala…matra)的道理,來否定「作者」和
          「受者」(karaka…vedakat)。

       (2)為除疑蓋而如理思惟一事,乃依觀察唯法(dharma…matra)
          、唯事(vastu…matra)、唯因(hetu…matra)、唯果(phala…
          matra )等,而了知無常、苦、空、無我。

       (3)在修習安那波那念時,若能理解唯有諸蘊(skandha…matra)
          、唯有諸行(samskara…matra)、唯事(vastu…matra)、唯
          法(梵本、藏譯中無),則名此一階段為悟入緣起的修習。


       (4)所謂蘊善巧, 係指依於唯蘊 ( skandha…matra) , 唯事
          (vastu…matra)的認識,則能否定我(atman)有常恒住無變
          易法、我所有(atm…ya)等妄執。

       (5)為去除不知唯有蘊性  ( skandha…matra ) 、  唯有法性
          (dharma…matra) 之我所依事愚, 故有身念住之建立。

            此中,雖然在思想淵源上,(1)(2)(3) 等三者,乃依於
        緣起的思想而來,(裕А16)而 (4) 和 (5)二者,則根源於五
        蘊之教。但於目的上,可以說︰唯行 (samskara…matra) 、
        唯法  (dharma…matra) 、  唯事  (vastu…matra) 、 唯因
        (hetu…ma tra)、唯果(phala…matra)、唯蘊(skandha…matra)
        等,都是為了否定作者、受者、我、我所等的表現用語。

            並且, 於〈聲聞地〉中, 相對於只用於說明「相似」
        (pratirupaka) 所緣而使用
        ───────────
        (裕А16) Cf。《瑜伽論》之「三摩呬多地」(大30; 330c4f。)
                「此〔疑〕蓋誰為非食﹖有緣緣起及於其相如理思
                惟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於由彼觀見,唯有於法及唯
                法因。。。。。。」

                                  29 頁

        的「唯智」(jnana…matra)、「唯見」(darsana…matra)、「
        唯正憶念」(pratismrt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