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2地持义记 >

第6章

102地持义记-第6章

小说: 102地持义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o想天四空地中下三空處名為有想。第四禪中無想天處名為無想。第四空處名為非想非非想也。是五十下釋已總結。下對生界以辨不同。生界眨泻尾钫摺栆云鸢l。上辨眨蜕哉f。相濫前生故為斯問。下釋顯異。生界不分種性處者辨生異眨U{伏性處辨眨惿O卵匀缡潜吮颂庌D。辨明菩薩隨性異知根性不同名彼彼處。菩薩隨知故名為轉。眨奖闳缜罢f者。成熟品中具明二十七種方便。今指彼也。又彼文中九品分別二十七種。故今說言彼亦無量種分別也。上來第三隨名廣釋。自下第四明其次第。如是次第說五無量何以故者。徵問起發。蓋乃依於外國人語。若順此方應言何故如是次第說五無量。下釋可知。是故說五生一切者。第五總結。次下兩門自利之智。列名指前。相顯可知。自下第五自利利他所成行益於中四門。初一是其利他所成。後三是其自利所成。就利他中。言有五事為生說法得大果者。總以標舉。此乃令生得五大果。非是自得。次別顯之。五中前四出世福利。後一世間。就出世中。初二小乘。言法眼者。斷除見惑得見解也。見四諦法故云法眼。得漏盡者。斷除修惑得無學果。後二大乘。言發心者發解行心。言得第一菩薩忍者。謂得出世真實忍也。忍中最勝故云第一。是名下結。就自利中。初門明甚所成高大。第二明其所成寬廣。第三明其所成具足。就初門中。云何大乘問以起發。下釋有三。一舉七數。二列名辨相。前六是因。第七是果。就因六中。初一是法。後五是行。行中心大及與解大。此二地前。淨心大者在於初地。眾具大者二地已上。言時大者八地已去。三分因果。第二門中。初有八法攝摩訶衍。總以標舉。菩薩藏說就教已定。下別顯之。八中前三在於世間。後五出世。信以為一。在於種性解行位中。信菩薩藏顯示實義諸佛菩薩不思力者。具作八事。今略舉二以明信也。聞慧為二。思慧思惟以為第三。此聞與思偏在解行。依聞思慧得淨心者。始入初地見諦心也。通前為四。得淨方便入修慧行者。初地窮滿修道心也。通前為五。依下住品二地已上乃至七地名修慧廣。今此略無。以此通前合以為六。修慧果成在八地上。以此通前合以為七。畢竟出離在如來地。通前為八。如是學無上菩提。總以結之。前七所學。後一所得。第三門中文別有三。一明所成位分具足。二此十下明此十種備攝周盡。三當知下舉失顯得令人修學。就初段中。學得菩提略說十種。總以標舉。次列十名。下廣辨釋。初言種性未得淨心對後以別。得淨有二。一者觀得在於解行。二者證得初地已上。種性位中未同彼得故云未得。發心學修名為入者。解行位中名為發心。初地已上名為修學。此等同能趣入法性故通名入。解行觀入。地上證入。下就入中分淨未淨。未入淨心名未淨者。謂解行也。入淨心地名為淨者。初地已上乃至十地同名淨心。證入彼地斯名為淨。下就淨中分熟未熟。初至九地未入第十畢竟地故名為未熟。十地名熟。下就熟中分定未定。初入十地未善安住名為未定。安住已後說名為定。下就定中分出一生後身之別。彌勒之流名為一生成佛之身。未得道前名為後身。如是下結。上來第一廣辨所成。下明此十備攝周盡。初言此十所學而學。總明此十備攝周盡。下別顯之。更無所學所學法盡。如學已下而學行盡。如學而學更無菩薩學人盡也。如學而學得一切名學行盡也。學行盡故德名無邊。舉名以顯行德盡也。得一切名總以標舉。下別顯之。謂菩薩等實德之名。如是十方無量因緣自想施設。化德名也。學行備故能於十方隨物現化。自想施設種種異名。當知已下舉失顯得。相顯可知。
    次法方便處相品第一者。上來第一依法起學判為初持。自下明其修義差別判為次持。故云次法。法為行本名方便處。亦可此是因分行修簡異果分名方便處。十法之中前十八品廣釋持義。今此解相故云相品。此次持中品別有四。此品建首故云第一。文中五相入菩薩數。總舉以嘆。次列五名。初一是起化心。第二愛語正授以法。第三勇猛是常化心。後二能以財法饒益。下廣辨釋。釋中一一五門分別。此五各五。牒以舉數。性等列名。言自性者明前五種行體性也。言境界者明前五行所依之法。果者明前五行所成之德。言次第者明前五行因起次第。言攝受者以前五行對上六度共相收攝。下廣釋之。先明自性哀性。有二牒以舉數。至心具足列其二名。下釋可知。愛語自性牒第二門。先語安慰如前說者。前四攝品中一切愛語有其二種。一隨世間語。所謂慰問咒願讚嘆。二正說法語。謂說一切德相應法。今指彼也。四攝品中明此造緣修起之相。故名一切。今此取為愛語行體故云自性。勇性可知。惠施性中。勝妙施者財物勝也。無煩惱者離諂慢等煩惱心也。說義自性相顯可知。次明境界。哀境有五牒以舉數。次列五名。下廣辨釋。釋初門中。乃至一切苦受續者。謂人天中苦受相續。舉初地獄越於鬼畜故言乃至。是名下結。第二門中。雖不受苦簡別初門。而多作惡所謂十二惡律儀者。正辨其相。十二律儀如雜心說。所謂屠羊養豬養雞捕魚捕鳥獵師作倏龝鬲z咒龍屠犬及與伺獵。是為十二。涅槃經中宣說十六。牛羊豬雞為利故養肥已轉賣。即以為四。於此四種買已屠殺復以為四。通前為八。捕魚捕鳥獵師劫佟Mㄇ笆?龝䞍缮嗒z卒咒龍通前十六。此等皆是無作之惡相續常生故曰律儀。是名下結。第三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簡別前二。而著五欲歌舞戲等正辨其相。第四門中雖不受苦造諸惡行樂著五欲簡異前三。邪見求脫正辨其相。是名下結。第五門中依法出家辨定其人。不受諸苦乃至邪趣簡異前四。而具已下正辨其相。而具煩惱是外凡夫。或不具者內凡已上。謂正方便真實凡夫者是內凡夫。能與出世為方便故名正方便以對外凡虛妄凡故名內凡夫以為真實。及諸學人謂須陀等。是名下結。於此境下總以結之。愛語境中。有五舉數。次列其名。言正語者不妄語也。正喜語者不惡口也。正饒益者不兩舌也。正如法者不綺語也。方便說者。以前四種與生說法。如前說者。前四攝品自性語中以其可喜真實如法饒益語與眾生語。今指彼也。然上直明語之自體故說此等以為自性。今此為起愛語行心故說此等以為境界。於此下結。勇境有五牒以舉數。如前菩提分品說有五。一種種苦能速除滅。二惡行眾生為之受苦。三伏異論。四隨順說法。五演說妙法能令眾生受菩薩戒。故今指彼以顯此也。於此下結。施境有五牒以舉數。下別顯之。不分別者於田平等。言歡喜者施心無悔。所言頓者於財無陰。下有兩句施行清淨。不染污者離諂慢等。言無依者不求名利果報等也。如施品說指前顯此。於此下結。說境有五牒以舉數。下別顯之。五中前三是法無礙。第一善知修多羅藏。如來所說修多羅者正舉教體。深空相應明合真諦。緣起隨順明快世諦。二知毘尼。三知毘曇。第四門中。於深法義想分別者是義無礙。第五是辭樂說無礙。於一切法種種言辭是辭無礙。種種分別樂說無礙。於此下結。次明果報。哀愍果中文別有三。初至不厭明習哀愍。菩薩哀愍於生習慈始心憐愍。言利益者依前慈心欲與利樂。言親厚者與樂心深。方便不厭常益不息。二多住下明行成就能益自他。多住無罪現樂法者是其自益。攝取眾生是其益他。三如世尊下明由行成能攝報果。身常不被刀杖害者。以慈他故物不害己。此應廣者。如經中說修慈福利有十一種。臥安覺安。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衰。眠無惡夢。死生梵天。在所得利廣說如是。是名下結。愛語果中文亦有三。一修愛語。二已此下修己行成能益自他。三未來下行成得果。是名下結勇猛果中文亦有三。一修勇猛離怠心喜修善勇猛受戒不犯離過勇猛。二以堪忍下修已行成能益自他。三於未來下行成得果。是名下結。惠施說法。此之二果指前力品。次第可知。下次明攝菩薩五相六波羅蜜并舉兩門。此六波羅蜜何相攝者牒前六度問五攝也。哀攝禪者。哀愍即是慈悲無量。慈悲是禪。故禪攝也。言愛語相攝尸羅者。離口四過戒分攝故。攝般若者。愛語說法依慧起故。言勇猛相攝羼提者。由勇猛心能安忍也。攝精進者。由勇猛心能修善也。攝般若者。由勇猛心入深義也。惠施攝檀義在可知。說攝禪者依禪說故。攝般若者依惠說故。是名五相五種分別。總以結之。

地持義記卷第四
 
  沙門善意抄寫受持流通末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