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31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1章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節卅一之助讀說明
  色界善業:五色禪的任何一種禪那都能產生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果報心。此心是該禪那善心所產生的唯一果報心。在修定的遍作階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們的果報是欲界果報心,而不是色界果報心。色界果報心只執行三種作用,即:結生、有分與死亡。也就是說它只生起為離心路過程心,而不會在心路過程裡生起。除了出世間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的果報心都是欲界果報心。
  每一種禪那善心都會導致(禪修者)投生到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層次是跟經教的四禪一樣,只有四禪天,而不是有五禪天;因此論教禪那五分法的第二禪及第三禪都導致(禪修者)投生到第二禪天,即與經教的第二禪相等。
  在下三層色界天裡,每一層都有三個分界。依所修習的禪那是屬於下、中、上程度,(禪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禪那心本身並洠в蟹譃槿N修習的層次。禪心是依其心所組合而分類,而且無論是修習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們的組合還是不變。然而修習的程度關係到該禪心導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層天都依三種導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種分界。對於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幾種禪那的禪修者,他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界天。例如他還擁有八定,他可以選擇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選擇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無色界天。90
  培育第五禪:第四禪天分界的原則與首三禪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證得第五禪,無論是凡夫、須陀洹或斯陀含,亦無論其禪那是屬於下、中或上等層次,皆會投生到廣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見第六章、節廿八)。
  但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據說他們投生到這五界是決定於他們較為顯著的根。信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現天;定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雖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淨居天,但阿那含卻不一定須要投生到淨居天。可能淨居天是擁有第五禪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擁有較低層次禪那的阿那含則投生到其他色界天。無論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會投生到色界天,因為他們已斷除了導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kàmaràga)。
節卅二:無色界善業的果報
  Ar?pàvacarakusala¤ ca yathàkkama§ bhàvetvà àruppesu uppajjanti。
  培育無色禪善業之後,他們投生到(與自己所證得的禪那)層次相等的無色界天。
節卅二之助讀說明
  這即是說對於已證得空無邊處禪的人,只要他到死時都還洠в幸驗樾傅』蚱渌系K而失去該禪,他就會投生到空無邊處禪天。對於其他三種無色禪亦是如此,即在死時還擁有的禪那會決定他投生到那一層禪天。
  與色界心相同,每一無色界善心都只能產生一個與它相等的果報心,而該果報心即在其界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三種作用。
節卅三:結論
  Ittha§ mahaggata§ pu¤¤a§ yathàbh?mi vavatthita§
  Janeti sadisa§ pàka§ pa?isandhippavattiya§。
  如是依界分別的廣大福在結生與生命期裡都產生相同的果報。
Idam ettha kammacatukka§。
於此,這是四種業。
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cutipa?isandhikkama)
節卅四:四種死亡之因
  ?yukkhayena; kammakkhayena; ubhayakkhayena; upacchedakakammunà cà ti catudhà mara?'uppatti nàma。
  死亡的來臨有四種,即:一、因為壽元已盡;二、因為(令生)業力已盡;三、因為(上述)兩者(同時)耗盡;四、因為毀壞業(生效)。
節卅四之助讀說明
  死亡的來臨:一般上,死亡的定義是在一世當中的命根(j?vitindriya)被切斷。
  因為壽元已盡:在壽元已定的生存界,這是指其地的有情在壽元盡時死亡。在人間裡,當知這是在老年時的自然死亡。在壽元盡而死時,若令生業的業力還未耗盡,該業力就還能夠導致該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裡即有這種事情發生。
  因為(令生)業力已盡:這是指因為令生業已耗盡而死,雖然正常的壽元還未盡,或其他能夠延長壽命的條件也具足。當壽元與業力兩者同時耗盡時,那即是「兩者皆耗盡的死亡」。
  因為毀壞業(生效):這是指極強的毀壞業在壽元未盡時中止了令生業力,而導致死亡(見節十八)。
  首三種死亡名為「適時死」(kàlamara?a),最後一種則名為「非時死」(akàlamara?a)。例如一盞油燈的熄滅可以是因為燈蕊耗盡、油耗盡、兩者皆耗盡或因為外來之因,譬如吹來了一陣風。
節卅五:死亡之相
  Tathà ca marantàna§ pana mara?akàle yathàraha§ abhimukh?bh?ta§ bhavantare pa?isandhijanaka§ kamma§ và ta§kammakara?akàle r?pàdikam upaladdhapubbam upakara?a… bh?ta¤ ca kammanimitta§ và anantaram uppajjamànabhave upalabhitabba§ upabhogabh?ta¤ ca gatinimitta§ và kamma… balena channa§ dvàràna§ a¤¤atarasmi§ paccupa??hàti。
  對於臨終的人,在臨命終時以下的其中一者會呈現於六門之一:
一、 依情況現前的是即將產生下一世結生的業;
二、 或業相,即以前造業時所識知的顏色等,或以前造業所用的工具;
三、 或趣相:即將在下一世所到或體驗的(徵象)。
節卅五之助讀說明
  對這三種呈現於臨終者的目標的解釋,見第三章、節十七。當知這目標是呈現於臨終者的(臨死)速行心路過程,而不是呈現於死亡心。在一世裡的最後一個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識知的目標是與在同一世裡的結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標相同。臨死速行的目標過後即會成為下一世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的目標。
節卅六:臨命終時的心
  Tato para§ tam eva tath'opa??hita§ àlambana§ àrabbha vipaccamànakakammànur?pa§ parisuddham upakkili??ha§ và upalabhitabbabhavànur?pa§ tatth'onata§ va cittasantàna§ abhi?ha§ pavattati bàhullena。 Tam eva và pana janakabh?ta§ kammam abhinavakara?avasena dvàrappatta§ hoti。
  此後,便安住於呈現當前的目標,依據即將成熟的清淨或污濁之業,亦與即將前往投生之境相符地,心流繼續流下去,且傾向於該境。或令生業有如重新造作般呈現於(意)門。
節卅六之助讀說明
  有如重新造作般(abhinavakara?avasena):這是指該業並不是呈現為記憶的影像,而是呈現於意門為有如當時正在造作一般。
節卅七:死亡與結生
  Paccàsannamara?assa tassa v?thicittàvasàne bhava?gak… khaye và cavanavasena paccuppannabhavapariyosàna…bh?ta§ cuticittam uppajitvà nirujjhati。 Tasmi§ niruddhàvasàne tass'ànantaram eva tathàgahita§ àlambanam àrabbha savatthuka§ avatthukam eva và yathàraha§ avijjànusaya… parikkhittena ta?hànusayam?lakena sa?khàrena jan?yamàna§ sampayuttehi pariggayhamàna§ sahajàtànam adhi??hàna… bhàvena pubba?gamabh?ta§ bhavantara…pa?isandhànavasena pa?isandhisa?khàta§ mànasa§ uppajjamànam eva pati??hàti bhavantare。
  對於臨死的人,在心路過程之末或有分滅盡時,代表一世終結死亡的死亡心即生起與滅盡。
  一旦(死亡心)滅盡,下一世的結生心即刻生起,識知如此獲得的目標,依情況而有依處或無依處支助;它是由受到無明所束俊鸵钥蕫蹪撛趦A向為根本的行(業)所生。稱為結生心是因為它把兩世連接起來、受到相應名法陪同、作為相應法的住處而成為它們的前導者。
節卅七之助讀說明
  對於臨死的人:在一世當中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動了兩次之後即停止。過後五門心路過程之一緣取呈現於根門的目標而生起,或者是意門心路過程緣取呈現於意門的六所緣之一而生起。由於力弱,這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速行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時般生起七次。這心路過程本身缺少造業的能力,而只是作為過去業成為令生業的管道。在速行之後,兩個彼所緣可能會生起或洠в猩稹S袝r候是有分隨著最後一個速行之後生起。然後,作為最後一個心的死亡心即生起,執行死亡的作用。在死亡心滅盡時,命根亦被切斷。此後身體即只剩下一堆無生命的時節生色,直到死屍毀壞成灰為止。
  一旦(死亡心)滅盡:在死亡心滅盡之後,在新一世的結生心即刻生起,緣取前一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在有色法的生存地,此心由心所依處所支助,但在無色地裡它則洠в腥魏我捞帯K怯尚兴a生;此行即是過去速行之業,而此業的根基則是兩種生死輪迴之根,即無明與渴愛兩種潛在傾向。結生心由其相應名法(即相應心所)陪同;由於作為相應法的住處而成為它們的前導者,並不是因為它比它們先生起而成為它們的前導者。
節卅八:欲界結生心的所緣
  Mara?àsannav?thiya§ pan'ettha mandappavattàni pa¤c'eva javanàni pà?ika?khitabbàni。 Tasmà yadà paccuppannàlambanesu àpàtham àgatesu dharantesv'eva mara?a§ hoti; tadà pa?isandhi… bhava?gànam pi paccuppannàlambanatà labbhat? ti katvà kàmàvacarapa?isandhiyà chadvàragahita§ kammanimitta§ gatinimitta¤ ca paccuppannam at?tam àlambana§ upalabbhati。 Kamma§ pana at?tam eva; ta¤ ca manodvàragahita§。 Tàni pana sabbàni pi parittadhammabh?tàn'ev'àlambanàni。
  於此,當知在臨死心路過程裡只有五個軟弱的速行生起。因此,若死時是緣取呈現於根門的現在所緣,(新一世裡的)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也都緣取現在所緣。對於欲界結生,當由六門之一所識知的目標是業相或趣相時,該目標可以是現在(所緣)或過去(所緣)。但(作為目標的)業則必定是過去的,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這一切(欲界結生的)目標都只是有限法而已。
節卅八之助讀說明
  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也都緣取現在所緣:對於在死亡時所識知的現在所緣,其壽命可能會持續到下一世的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的時刻,因此後兩種心也能緣取現在所緣。
  對於欲界結生等等:若結生心的目標是業,它必定是過去所緣,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的法所緣。若目標是業相,它即可能通過六門的任何一門識知,而且可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