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32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2章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對於作為(臨死)目標的趣相,不同的論師有不同的見解。有些論師,包括《阿毗達摩義廣釋》的作者,認為趣相必定是通過意門識知的現在色所緣。他們解釋阿耨樓陀尊者在書中所寫的內容為:「當目標是業相時,它可以通過六門的任何一門識知,而且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當它是趣相時,它由第六門(即:意門)識知,而且是現在所緣。」其他論師,包括列迪長老,都反對這種詮釋,認為其見解太狹窄。他們辯說阿耨樓陀尊者所寫的肯定有較廣的涵義,即是說趣相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也可以呈現於六門的任何一門。列迪長老認為:《阿毗達摩論》裡常提到趣相是呈現於意門的現在色所緣,但這只是基於其最為常見的呈現方式而如此說,其實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譬如地獄眾生的哀號、天界的音樂與香味等。
  
節卅九:廣大結生心的所緣
  R?pàvacarapa?isandhiyà pana pa¤¤attibh?ta§ kamma… nimittam ev'àlambana§ hoti。 Tathà àruppapa?isandhiyà ca mahaggatabh?ta§ pa¤¤attibh?ta¤ ca kammanimittam eva yathàraha§ àlambana§ hoti。
  對於色界結生,其所緣是概念,以及必定是業相。同樣地,對於無色界結生,其所緣是概念或廣大心,以及必定是業相。
  Asa¤¤asattàna§ pana j?vitanavakam eva pa?isandhibhàvena pati??hàti。 Tasmà te r?papa?isandhikà nàma。 Ar?pà ar?pa… pa?isandhikà。 Sesà r?pàr?papa?isandhikà。
  對於無想有情,生起為結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們名為「色結生」。無色界的(有情)名為「非色結生」(名結生)。其餘的名為「色非色結生」(色與名結生)。
節卅九之助讀說明
  色界結生心的目標即是產生結生的禪那所緣取的似相。這似相是概念,也是業相。第一與第三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空無邊與無所有的概念。第二與第四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第一與第三無色界禪心,即它們的目標都是廣大心。上述的目標都屬於業相。無想有情是洠в行牡模栽诮Y生時並洠в芯壢∪魏文繕恕!该欧ň邸故瞧渲幸环N擁有命根的色聚(見第六章、節十七)。
節四十:投生的法則
  ?ruppacutiyà honti he??himàruppavajjità
  Paramàruppasandh? ca tathà kàme tihetukà。
  R?pàvacaracutiyà aheturahità siyu§
  Sabbà kàmatihetumhà kàmesv'eva pan'etarà。
  
  當在無色界的(梵天)死時,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較低層次的無色界天;他也能夠以三因結生心投生到欲界。
  當在色界的(梵天)死時,他不會以無因(結生心)投生。當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時,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餘的(即:死時是二因或無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Ayam ettha cutipa?isandhikkamo。
於此,這是有關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節四十之助讀說明
  凡夫與有學拢咧g的投生法則有很明顯的差異。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過程。在此,我們將先解釋凡夫的投生過程,然後再解釋有學拢叩摹
  無色界的有情能夠培育與其層次同等或較高的無色禪,但不能培育較低層次的無色禪。所以,當他們死時,他們能夠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較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禪天。然而,若他們失去禪那,他們即會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報心投生到欲界。
  無想有情死時會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報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時,若他已證得無色禪,他即能投生到無色界天;若他已證得色禪,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極強的傾向欲界之業,他即會投生到欲界。對於在色界天裡死後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結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對於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時他們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夠造所有種類的業。對於在欲界的二因與無因者,死時他們只能投生到欲界;他們下一世的結生心可以是兩種無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個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報心。
  對於拢撸麄兊乃劳鲂目隙ㄊ蔷哂腥颍驗闆'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證得道果的。有學拢吣芡渡酵唤缁蜉^高的界。而阿羅漢死後則當然不會再投生到任何界。
節四十一:心之相續流
  Icc'eva§ gahitapa?isandhikàna§ pana pa?isandhi… nirodhànantarato pabhuti tam ev'àlambanam àrabbha tad eva citta§ yàva cuticittuppàdà asati v?thicittuppàde bhavass'a?ga… bhàvena bhava?gasantatisa?khàta§ mànasa§ abbocchinna§ nad?soto viya pavattati。 Pariyosà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 hutvà nirujjhati。 Tato para¤ ca pa?isandhàdayo rathacakkam iva yathàkkama§ eva parivattantà pavattanti。
  所以,對於如此投生者,在結生(心)滅盡之後,即刻就會生起識知同一所緣的同一種心,有如河流般不斷地流下去;只要洠в行穆愤^程生起,它即會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為止。由於它是有(即: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心被稱為有分。在生命終結時,它成為死亡心,滅盡後即完全停止。此後,結生心與其他(心)有如車輪一般繼續次第地轉起。
節四十一之助讀說明
  在結生(心)滅盡之後,即刻就……:在結生心之後有十六個有分心生起。然後就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以及七個「有欲速行」(bhavanikanti…javana),即貪著新生命的速行。這在新一世裡的第一個心路過程緣取結生心為目標;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當這心路過程結束時,有分心即再生滅;只要洠в行穆愤^程生起,有分心即會如此不斷地生滅。如此,心之流從結生流到死亡,又從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車輪一般次第地轉起。
節四十二:結論
  Pa?isandhibhava?gav?thiyo
  Cuti c'eha tathà bhavantare
  Puna sandhibhava?gam icc'aya§
  Parivattati cittasantati。
  Pa?isa?khàya pan'etam addhuva§
  Adhigantvà padam accuta§ budhà
  Susamucchinnasinehabandhanà
  Samam essanti ciràya subbatà。
  即有如這(一世),在下一世結生心、有分心、心路過程與死亡心也是如此生起。以結生及有分,心相續流再次轉起。
  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無常、覺證不死之境、完全斷除了貪欲的結俊⒆C得永久的寂靜。
  
Iti Abhidhammatthasa?gahe
V?thimuttasa?gahavibhàgo nàma
pa¤cam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離心路過程之概要」的
第五章至此完畢。






章末附錄(一)
(譯自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所著的《大佛史》)
  
劫(kappa)
  緬文裡的「甘巴」(kambhà)就是巴利文中的「劫」(kappa)。《佛種姓經》(Buddhava§sa)中說到:‘kappe ca satasahasse; caturo ca asa?kheyye。。。'──「四阿僧校c十萬劫……」
  一劫(kappa)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並不能夠以年來計算。只能夠以推測來算。假設有一間很大的偅龓欤L、寬與高度都是一由旬(大約十六公里),裡面裝滿了很小的芥子。每一百年你丟掉當中的一粒芥子。如此,當所有的芥子都被丟掉後,一個劫的時間還洠в薪Y束。(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推測巴利文kappa或緬甸kambhà這個字所指的是極其長久的時間。)
劫的分類
  因此,當知「甘巴」(kambhà)和「劫」(kappa)是一樣的。劫有六個分類:
1。 大劫(mahàkappa);
2。 中劫(asa?kheyyakappa無量劫);
3。 間劫(antarakappa);
4。 命劫(àyukappa);
5。 減劫(hàyanakappa);
6。 增劫(vaddhanakappa)。
  
  一個大劫裡有四個中劫(asa?kheyya無量劫),即:壞劫(sa§va??a…kappa)、空劫(sa§va??a??hàyi…kappa)、成劫(viva??a…kappa)、住劫(viva??a??hàyi…kappa)。也就是說這四個中劫──壞無量劫(sa§va??a asa?kheyya…kappa)、空無量劫(sa§va??a??hàyi asa?kheyya…kappa)、成無量劫(viva??a asa?kheyya…kappa)、住無量劫(viva??a??hàyi asa?kheyya…kappa)──組成一個大劫。
  在這四個中劫當中,「壞劫」的時間是從預示一劫要開始毀壞而下的大雨開始,直到火熄滅,如果這是由火毀壞的劫;如果是由水毀壞的劫,則直到洪水全退;如果是由風毀壞的劫,則直到暴風停止。
  「空劫」的時間則是從世界被火、或水、或風毀壞後,直到預示一個新世界要再形成而下的大雨。
  「成劫」的時間是從預示一個新世界要再形成而下的大雨開始,直到日月星晨出現。
  「住劫」的時間是從日月星晨出現開始,直到預示一劫要開始毀壞而下的大雨。
  因此,在一個劫毀壞時下的大雨有兩種:第一種是每一個劫要毀壞時都下的大雨,無論該劫是由火、或水、或風所毀壞。開始時,當一個世界將要毀壞時,整個世界都下大雨。因為有雨,所以人們開始耕種。當農作物長大到牛可以吃時,雨卻完全停止,不再下了。這就是預示一個劫要毀壞的雨。
  第二種也是大雨,但它只有在一個劫要被水毀壞時才下。這並不是普通的雨,而是極不尋常的雨,因為它有能力把石山擊打到粉碎。
  (關於大劫被火、或水、或風毀壞的詳細描述,請見《清淨道論》的「宿住隨念智」。)上述的四種無量劫(中劫)都擁有同等長度的時間,而它們的時間是無法以年來衡量的。這是為什麼它們稱為「無量劫」。
  四個無量劫組成一個大劫。
間劫等等
  在住劫的初始(即世界的開始階段),人類的壽元是無數歲(asa?kheyya)。隨著歲月的過去,人們被貪、瞋等內心煩惱擊敗了,因此他們的平均壽命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十歲。這種退減的時期稱為「減劫」(hàyana…kappa)。
  反之,由於慈(mettà)等等善心的提昇,他們的後代的壽元逐漸地增長,直到無數歲。從壽元十歲增加到無數歲的時期稱為「增劫」(vaddhana…kappa)。(關於人間減劫與增劫的詳細解釋,請見《長部.轉輪經》(D?gha Nikàya; Cakkavattisutta)。)
  因此,根據道德提昇或道德敗壞,人類的壽元會在十歲與無數歲之間增減。這一增一減的時間稱為一個間劫(antara…kappa)。
三種間劫
  人類的壽元從無數歲減到十歲時,就會有個轉變期。如果導致壽元退減的原因是特別強的「貪」,就會發生铮模械膲娜硕紩谶@個間劫的最後七天裡全部死亡。這樣的間劫稱為「铮拈g劫」(dubbhikkhantara…kappa)。
  如果導致壽元退減的原因是特別強的「痴」,就會發生瘟疫,所有的壞人都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