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密宗道次第广论 >

第4章

密宗道次第广论-第4章

小说: 密宗道次第广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净天性,受持诸三昧耶而得诸佛加持,如佛菩萨饶益众生清净国土而修。由彼所缘、友伴、随行三种广大,胜出波罗蜜多中观,以说具足彼三差别之乘,为事行等续部之别,故许总为密部、显乘之别。总之由达诸法都无自性之空性见与生自身为天之天瑜伽,二种系属成二身果,是金刚乘法一切正机共行之道。各续部中,除彼二外,所说多种余道,当知有是通达空性胜进方便,有是修天瑜伽支分。此应持为扼要之义。
  [科]辛三断诤论
  有作是言:若由波罗密多乘中无似色身之因,密咒有之,而安立胜劣者,不应正理。以由似果之因而成诸果,不决定故。若成相好庄严之身,须修相好行相之道,则成轮王相好之身,其因亦须修习相好行相之道。如是善趣恶趣之身。造彼因时,一切皆应修彼二趣行相之因,是为大失。若谓彼果之因不须与自行相随顺,佛果则须如是修习,应说其理,然不可得。故说色身行相之道成办色身,视为咒乘特法,亦惟信仰而已。
  今当解释。如诸波罗密多乘说,色身体性之因,谓诸最胜福德资粮。相好等之别因,谓迎送师长等。由无量生修集之力,至大地时,获得随顺相好庄严之身,彼复渐渐转令殊妙,至最后有,获得有学究竟相好。即于彼身证法身时,即彼相好身之等流,成受用身,非许道时都无相好,得果无间顿然新生。如是诸金刚乘,说于一身修成佛者,若有学时都无随顺无学身之相好,亦不许彼究竟相好顿然新生。如是若有学位都无相好,则定不能成办色身,是二大乘之所共许。趣入密咒一身成佛之初业者,咒中未说彼身初生便须相好庄严。实亦非有。故无凡身相好而可立为色身相好之因,须于彼生新修能感相好等流之因。此除修天瑜伽更无余事。由是因缘,感发善趣恶趣之身于彼因位,不须修彼行相之因,二如何等?我等非许受生色身诸异熟因,须修似彼行相之道,是许成佛相好之前,须彼随顺等流之因,故无诤论安足之处。
  若尔,下三续部所修之天瑜伽,及无上部未能即生成佛须经生者所修天身,如何能成色身等流之因?彼等亦由于现法中如是修习,后于余生成色身时,即为尔时等流之因,非是受生色身之异熟因。如是善断所说诸疑。次须定解修天瑜伽必不可少。如《金刚空行》初品云:“我是一切佛,及一切勇识,由自天加行,善修成自我。由此于现生,当成一切佛,及一切勇识,一切金刚持。此是和合诸空行,金刚空行最胜乐,金刚萨埵如是来,吉祥世尊所宣说。”又云:“由此印和合,当尽啖三地,余加行不具,犹如灯熄灭。”《释论》中云:“言由此者,谓由上文所说空性之印,若谁能与手面等世俗印平等和合,即作是说。彼瑜伽师何所作为?谓当尽啖三地。义为遣除身等庸常之色。次显惟修空性静虑,终不能证大菩提故,说‘余’等文。余谓惟修空性。加行不具谓不显现。息灭谓无自利而般涅槃。如何而灭?曰如灯,如灯由油相续故能照耀空际,若时油尽,灯便尽灭,自尚不显,况能照他!惟空三摩地亦当如是观。”此说密咒道中若不修天瑜伽,不论如何修习空性,果位不免堕寂灭边。此即续部最胜意趣。若未于此善获定解,弃天瑜伽,仅修密咒一分之道,当知定非获得道体。
  [科]庚二明道有别果无胜劣分二
  辛一解释正义
  辛二释道差别
  今初
  有作是言:若二大乘道有胜劣,所得佛果应有胜劣,以因有别果无差别成相违故。若不尔者,因之差别全无义故。当知第十一普光明地,劣于金刚持位。《结合》初章第四品云:“总之佛陀果,无数俱胝劫,乃获得佛果,由最胜安乐,现法能证得,或得金刚持。”此说由无数俱胝劫所得佛果与金刚持二名别故。又前经云:“即于现身证得佛果或得金刚萨埵,若未证得不思议处,彼名善逝,即名为佛。其所相事,正谓菩萨。”此不应理。彼微非说由无上道一生之中,或证波罗密多所说普光明地,或证咒中所说金刚持故。由无数劫所得之佛与第十一普光明地,波罗密多乘人亦复不许无差别故。经无数劫所得果中分为二类:佛者,《现观庄严论》云:“由超第九地,智名住佛地,当知彼即是,菩萨第十地。”于第十地说名为佛。金刚持者,即是第十一地。咒中虽尚说有十二、十三、十四地等,然依印度论师解释,彼等与波罗密多乘所说诸地,仅是开合之异。至下果时再述。由是当知第十一普光明地与金刚持地义同,经中即说此地是经于三无数劫所得,续部说为即生成办。不应以名金刚持故,便执非波罗密多乘之果,当如静命论师所说,金刚持地即为二道共所得果。《成就真实论》云:“吉祥大乐金刚萨埵,若由余道,须经多无数劫乃能证得,诸具金刚乘方便者,即于现法无难而证。”又《结合续》释《教授穗论》云:“佛者谓十地自在,种相觉者谓胜进道,金刚持者谓十一地自在。”《三理炬论》云:“义同然无愚。”汝目亦许此义,谓咒与波罗密多乘所得义同。又得波罗密多乘普光明地,亦说尽断二障一切习气,证得力无所畏不共法第一切诸佛功德。若更有佛胜彼所说,则汝应许虽已尽断二障习气,过尚未尽,虽已得十力第一百四十种无漏功德,德犹未圆。若论如是果位,不待密咒之道,惟以波罗密多乘道,能否趣证,印度智者多有抉择,理应观察。若许惟用波罗密多乘道,即能趣证普光明地,而又说于彼上更有所趣,则非应理。二道趣证,有不待无数大劫能否成佛之胜劣,而非果有粗妙之因,然亦不能成立因之差别都为无义,以果虽无粗妙,而望得果远近有差别故。
  [科]辛二释道差别分二
  壬一自宗所说之差别
  壬二余师所说之差别
  今初
  下三续部与波罗密多乘迟速差别,是由依止诸天瑜伽念诵之力,获得诸共悉地,及蒙诸佛菩萨摄受加持等多善权方便,速疾圆满大菩提行。无上部之速疾差别,生起次第有多深处非下三部所有,圆满次第更有众多最胜深处,后当广说。不待经历无数大劫,速能成佛,惟是无上部之特法。下三部机如能证得,亦须趣入无上部之二种次第,非惟自道便能满足。故密咒之速疾差别,不应惟执浊世一生成佛,及不待无数大劫而成佛。
  [科]壬二余师所说之差别分二
  癸一《律生释》中所说
  癸二《三理炬》中所说
  今初
  宝铠论师于圆满次第时,说修离诸戏论,二乘相同。《父子相见会》说得一切法遍乐三摩地之菩萨,随于一切所缘惟生乐受,不生苦舍,乃至割截如迦喀跋那量,及被象踏,亦惟乐想,并说修彼乐之方便。非彼安乐不顺咒乘。又波罗密多乘说出出世间一切圆满正因,谓菩提心。咒中亦如是说。又引“现境成金刚”等为据,成立大乐亦是共法。《现观庄严论》云:“巧便受诸欲。”《迦叶品》中以农夫喻,说烦恼粪是生佛法之所必须,以故受用欲尘亦是共法。其果地等亦皆相等。故说生起次第为咒特法。《律生》第十三品释云:“故若不修生起次第,则咒法中更无殊特。”意谓凡是修天瑜伽,一切摄为生起次第。脉、息、空点等是生安乐之瑜伽,安乐更无差别。
  [科]癸二《三理炬》中所说
  “义同然无愚,多方便无难,依利根增上,说咒论超胜。”此说一切种智之果,咒与波罗密多二无差别,然由四种差别,故说四部密咒胜于波罗密多。
  无愚差别,谓诸波罗密多行者修施等时,三轮无得虽非愚蒙,然舍头脑行外施等则根非利,须经长时乃得菩提。诸咒行者则无彼愚。波罗密多是能顿满一切有情所求利益,舍头脑等不能利益无边有情。见彼乃是三摩地果,是故呵弃寻常方便,求胜方便。此由周遍无偏、相续无间修习方便智慧无二妙三摩地,乃能满足无边有情利益,圆满布施波罗密多,尔时诸余波罗密多亦皆圆满。布施身等无如是义,故不立为波罗密多。
  方便差别,谓波罗密多乘说诸难行戒律仪等为生天趣及解脱因。由依最寂静行,不能摄受一切有情。咒为饶益一切有情,说四部续。此当先知自于何惑最为胜强,即修贪等成弥陀等,持诵咒为心曼陀罗,修诸韵字成诸尊等语曼陀罗,修宫殿等成身曼陀罗。说如是等诸门不同。
  无难差别,难与非难皆待自心,非定属事,有于此难,于他易故。由是若能顺自所欲而引导者,即由安乐而得安乐。故密咒中不说难行。对上上根,贪等过失不行,分别微薄,具足大悲,勤修无二真实法者,则说法无我智与大悲一味,又名方便智慧大印法门。上中根者,虽能厌行诸庸常境,然未断除贪等分别,不能趣入胜义智海,故为彼说修行智印。此即修习五部如来及佛眼等诸明天女。由修彼等而得入真实者,谓于天身心坚稳住,天惟心现,非有外境,故不应着修等三轮。如是知者,即能安住远离外境及能所取分别之身。又依师长教授,由观彼身离一异故,通达无事。次观一切同彼,而达诸法皆无自性。依此密意说无边种修天之法。此是智称论师所说。上下根者,虽亦爱乐无二妙智,然未断贪,由贪境心便散乱,不能入定。于彼听许三昧耶印。此品须具如余处说明妃德相。若上品贪而无广大证真实慧,除此,非余所能住心,为说业印。于彼亦须以随业而受用之。《三理炬论》于此未说以何等根用何业印,智称论师于上下根说三味耶或羯摩印,意似双指作不作业或明妃相具不具足。如是趣入咒乘上根之机,于明妃欲有贪不贪之二,于其后者说修大印。前者又分于外明妃有无贪欲之二,于其后者说修智印,前者听许三昧耶印及羯摩印二种。故有持此论师意趣许为自宗,而说无上部之正机,须于外明妃欲具大贪者,成相违失。
  利根差别,谓四谛瑜伽师不知实义,故是钝根,波罗密多诸瑜伽师方便错乱,故是中根,诸咒行者,全无愚蒙,故是上根。设以余人行之,必堕恶趣,然由巧方便行,反得清净。此是止毗达加摩罗论师所说。又智称论师云:“若于智印等,不爱乐修习,慧力羸弱故,不堪修大印。佛为饶益彼,假以大印名,金刚萨埵等,色相名大印。”此说由慧力弱,不能修习大印,于余三印不乐修习,便于天身立大印名而为宣说。此是瑜伽部之修法,事行两部亦当例知。
  方便大悲与通达法无我真实之慧为道命根,波罗密多亦皆共许。又波罗密多乘,说若舍头等身财,满有情愿,乃名布施波罗密多,是则布施波罗密多终无圆满,如是破已,说于一切财物,净自悭吝及净自利妄执之垢,增长舍心至最究竟,是名布施波罗密多。《入行论》云:“若众生无贫,乃名为施度,现有贫众生,昔佛云何度?一切财及果,悉舍诸众生,说名布施度,如是彼惟心。”故难解说无愚差别。利根差别理亦难通。若谓是不愚方便者,与前重复。若谓以欲贪为道者,咒乘上机不见此事,以上首机无彼事故。又入密咒之机,上者于初次第圆满,导入第二次。圆满次第坚稳之时,多于尔世便得成佛。故说于中根者听许智印,于下根听许三昧耶印等,亦难安立。故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