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密宗法语 >

第3章

密宗法语-第3章

小说: 密宗法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名,欲知其详,可参究本论。)若能如是深信上师及以九种心而承事者,方谓
无悖于皈依上师之义意。

    上来是就一般而讲的重要,以显必须皈依,若是在密教中之重视上师,尤有
特殊之点。在密宗上讲起来,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 且上师尤重于本尊,行者若
无本尊,还可直依上师而得成就,因为密宗是祖祖相传,虽经过若干时期若干空
间,而一灯相续无有问断,从上师一代代溯观上去,自与本尊相联,而作的观想
不会错乱,若无上师,则莫由观想起,亦无从修起。且让我讲个故事:西藏有某
大喇嘛,门下有许多学密的弟子,就中弟子有一人专修本尊得了成就,豁然得见
本尊现身,生大喜乐,某喇嘛知道这个弟子专修本尊得了成就,便故问曰:‘本
尊与上师功德孰胜?’弟子毫不迟疑的答道,‘本尊!’某喇嘛闻己叹曰:‘若
无上师教授,从何处得见本尊,本尊现前,皆是上师教授加被的力量,你这样不
重视上师,恐不能得大成就吧?’从这段故事里头,可见上师功德的殊胜了。西
藏大德博朵瓦云:‘修解脱者,便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百工技艺,若无教
者,亦且无成,况是从无间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今人多师
心自用,不敬师长,直可叹也。

    三宝者,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是为佛宝,如来金口宣说十二分教是为法宝,住
持正法绍隆佛种之贤圣是为僧宝。佛法僧三而云宝者,宝性论云:‘真实(一),
世希有(二),明净(三),及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常时不变迁,
(六)。’上颂所说六义即是宝义。

    三宝功德,难思难量,无有边际,是大福田,能生众生福德故,是大恩德田,
能拔苦与乐利益一切众生故,今依正教略为赞叹三宝功德,然恐文繁,未敢博征
旁引。

    一佛宝功德,从佛身讲,其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俱足,光明端严
无有伦匹。一身能现刹尘身,普遍三千大干世界,各别时间,各别国土,各别根
器,转大法轮,教化众生,普令成就。从佛语讲,佛以一言音,能答一切问,而
圆音一演,众生复能随类各得其解,谛者品云:‘若诸有情於一时,发多走语而
请间,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
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就佛心讲,其心双具智悲二德,菩提道次
第广论云:‘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
迦,智无碍转。’又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
知宽广。’道次又云:‘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
悲所缚,无所自在,是故见诸从主,常远大悲,恒尤间断。’这种广大的慈悲心
怀,是能仁一贯的悲智主义。从佛作业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业功德者,谓
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有情。’怎么说佛教化的众生有限,未
能将一切众生度尽,要知道,教化众生,各有因缘。未聆法教的众生,只可罪自
己未植善根,无福值遇能仁金手接引,不可罪能仁智悲不广,凡堪能教化的众生,
能仁无有不教化的。

    二法宝功德,法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由如法修行而出。
诸佛教化众生,亦皆如法而说,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
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
所成办。’于此具见法宝功德了,故婆婆教主当时说华严经时,自敷座位,敬法
故也。

    三僧宝功德者,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人,能够荷担如来家业:释迎牟尼般涅盘
后,留下的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靠僧伽来替佛宣扬,世无僧宝,则法轮不转,法
无僧宝,则众生不能享受佛法的刊益,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
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因,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
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所哀愍,成就悲愍,常以
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僧伽具有如是功德,能够作如来使,应
知是为圣补特伽罗,与佛大师无以异也。

    三宝既有如是功德庄严,故是真实皈依处所,当愿生生世世常不舍离,若欲
常值三宝,常当持念皈依三宝咒; 种种杂咒经云:‘若诵此咒,于所生处; 常遇
三宝,得四亲行,如影随行,无暂舍离。谓诵持是咒故,能令生生值遇三宝。今
吾人既幸值有三宝之时,复得皈依,应生希有,常护不舍,下至语言嬉笑乃至失
命因缘,终不弃舍皈依,于日日中昼夜一心,摄念三宝,慎无忘失。道矩论云:
‘应於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
人,应观为善士。’谓见所塑圣像及一颂偈经文与僧伽破衣所遗下之碎黄布,皆
当视为真实三宝,对於三宝,非有如是之懂憬与崇敬,不足以谈皈依也。上来所
讲,悉约取菩提道次第论中文义稍事开显,学者若详究该论,所得的益,当很多
呢。

    复次,皈依范围之广狭,显密有别,显教中唯是皈依三宝,密教中则加皈依
上师,中国的密宗中断了若干年,大都是只知道惟有皈依三宝,只有放焰口还有
皈依金刚上师的,关于这个显密教皈依上的歧点,若用现代眼光来解释其中的原
因,我想,可作如是观,显教因为(一)经典是公开的,不能限止某一种人不读;
(二)义理是显明的,学者但凭智慧力精进的研究,也可以无师自通的,因此不
须皈依上师。而密宗呢,恰与此成反比例,因为(一)理事隐秘,单凭自己的智
慧,似乎不可靠,原来这不是能够无师自通的,必须师资引导,方能入其门径窥
其堂奥,苟无师,即有出人头地的锐智,亦令你触处面墙,故学密宗的人,要有
师资传承,方可问津,若无师资传承,则于其中幽辟之径,率履无由,密宗是隔
绝吾人凡想的,尤其不可强猜啦。(二)教典不是公开的,无论一经,一论,仪
轨,真言,都要受之于师,必须经上师之传授,始可受持这部经,论,仪轨,真
言。这不过是一种晓喻性质的方便谈,严格的说起来,密宗的传承,非常严格郑
重,必须登坛作法,不准窥视盗听,并拒绝未经灌顶者参与,若未得传承而修密
法,即是盗法。并且若无师承,则修时作观,放上师之形相不明,不但没有功德,
反因此牵出魔障。所以密宗的经,论,真言,仪轨乃至一字一句,均非传授不可,
不信密教则已,倘欲学此法门者,必须先要皈依上师,从阿奢黎处,亲受传承,
如此修持,万易获得悉地,瞿硫经云:‘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罗,持诵真言,虽
满遍数,终不成就,复起邪见,彼人命终,堕放地狱,若有人舆彼真言法者,彼
亦堕二摩耶戒。,金刚经顶云:‘此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向未灌顶者不得说一字,
若本尊仪轨真言,纵令虽同法行者,不得辄说,若说者,现前中夭招殃,后堕无
间狱。’法华观智仪轨云:‘一一印契仪轨真言,应当于灌顶阿奢黎处,躬亲禀
受,若不从禀受抉择而专擅作者,是即名为越三昧那,受及授者,俱获重罪。’
故密教中,特别需要皈依上师,因此,尊师之道,备极严谨,苏悉地经云:‘弟
字之法,视阿奢黎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皈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
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奢黎故,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以是义故,
比之如佛。’金刚王义轨云:‘既遇真实阿奢黎,应生如来出现之想,所有上妙
世间资具,悉应奉献,何以故,此最上乘法,三世诸佛所共尊承故。’

    吾人既皈依于上师三宝,当遵守上师三宝所开示之诸品戒法,或受别解脱戒,
菩萨戒,金刚乘戒,此诸品戒法,一切众生皆可个别受持,唯小乘人,不能受持
大乘的菩萨戒及金刚乘戒。故菩萨戒及金刚戒名不共戒,此不共之义,谓不共小
乘,非不共其余,除小乘不能受持外,余者皆可发心受持。受如是戒已,当如其
所受随行防护,不可毁犯,乃至失命因缘不得舍戒,下至语言嬉笑不说舍戒语,
其严谨当如牦牛爱尾,若尾一缕,挂着于树,虽见猎者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
尾不断,受持戒法,亦复如是,虽于轻微学处,亦宁舍命防护不犯,设少违犯,
亦应遵循各各还除仪轨,疾疾仟悔,还复清净,倘能如是严持净戒,则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庶几易成圣道,所以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职是故也。学
密法者,持戒尤严,虽是密教,而于显密二戒,俱须坚固护持,苏婆呼经云:‘
念诵之人,持戒为本。’这就是说,学密宗的人要以持戒为根本,显密二戒,俱
须圆满受持,特别于密宗之四重禁戒,更应谨慎守持,四种禁戒,出大日经具缘
品中,一曰不舍正法,二曰不应舍离菩提心,三日于一切法不应悭吝,四曰勿于
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这四条戒是修真言者之命根,如大日经疏云:‘如人为他断
头,命根不续,则一切支分无所能为,不久皆当散坏,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
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密教中,犹如死尸,虽具种种功行,不久败坏
也。’读上经文,当知是四种禁戒、是修密行人不可破坏的重要学处,然禁戒虽
列四种,实则具可摄于不应舍离菩提心之一戒,何以故,净菩提心为一切无量戒
律之本体故,第能护此心,自不至放毁犯一切戒律,此菩提心戒,展开来即是十
善戒,此十善戒,犹如大地,一切戒法,威共依之而得成就,盖此十善戒,将身
口意三门止恶修善俱在其中,其体性,即是吾人自性本源之戒体,本源之十善戒
清净,诸余枝流戒体乃得清净,若戒本不正,则由本所生之诸余枝戒必不清净,
犹如黄河之水,源自山谷,泥沙杂之,虽流数千里不能澄洁,且不仅不洁已也,
更以水有泥沙故,沿河沉淀,久致河身淤塞,成大水灾。故求戒体圆明,必须正
本清源,善护此十善戒,能善护十善戒,亦即善护菩提心戒,弘法大师云:‘密
戒者,所谓三昧那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
十善为本,所谓十善者,身三语四意三也,摄未归本,一心为本,一心之性,与
佛无异,我心,众生心,佛心,三无差别,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此宝乘,真至
道场。’由是观之,若修密乘而舍此十善戒,则犹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啦,反过来
说,假使能持十善戒而修行者,定能直至道场毫无阻碍呢。观杂阿笈摩云:‘应
护诸言(口四)善护意(意三),身不应作诸不善(身三),如是善净三业道,
当得大仙所说道。’菩提道次第论亦云:‘习近十种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
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以是因缘,故佛于众经中以多种门而
为称赞,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
菩萨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