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13章

宗镜录略讲-第13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时才记录下来,因而弘扬此宗。所以后世一般世俗学者,认为唯识宗是由无著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学说有道理,对可修证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后世学者虽不敢明显推翻这种说法,但在学术上是疑古,尽量做人道化的弘扬,唯识宗在佛教史上的演变大概如此。

 

  永明寿禅师与先圣孔子的态度一样是信古,关于考据的事情 “多闻阙疑。 ”有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必然正确,宁可保留一点态度,绝不做肯定的说法。而后世学者是疑古的风气,是肯定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推翻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后世各种杂乱的思想、邪说,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扩充其领域,实由东西学者的疑古态度,进而推翻传统而来。

 

  所以,孔子的学术路线对各种说法决不妄下定论,但后世人则非常大胆地肯定。永明寿禅师也采保守性,决不随便下定论,他还是依传统的理论,认为这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讲的。

 

  这句特别注意: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凡是大彻大悟者必定证到心识圆融的道理。也就是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经》上讲的 “自所证知 ”,诸佛菩萨自己所证到的境界。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此心究竟指哪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想的这个心,所谓 “一切唯心 ”,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哪一代时教?就是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是时教。以佛学而言,我们这个劫数称为 “贤圣劫 ”,劫数的观念是历史哲学问题,即拿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世界的变化。贤圣劫很长,此劫有一千个佛要出来。釋迦牟尼佛以前已经有三个,釋迦牟尼是第四个,下一个是弥勒佛。最后一位是现在的护法韦驮菩萨,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后才来成佛。这个劫数有一千个圣人成佛,贤人如诸大菩萨则不计其数。

 

  我们注意佛说的这个观念,若以此看人类历史的演变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学家邵康节,他根据《易经》数理演变,看我们的地球文明由开辟到结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以十二干支作代表。 “天开于子 ”,这阶段多少年不管, “地辟于丑 ”,指地球形成的时间。有人类文化的开始是 “人生于寅 ”,以唐尧登基开始 “甲子年 ”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闭了,闭后经过若干万年,又再重新开始,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等。他以这样十二万多年的来回,来描述世界人类文明的形成到毁灭的演变过程。

 

  我们街上看到的《烧饼歌》、《推背图》等,不过是十二万多年演变里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万年的文化而已。我们看起来已经非常伟大,而且数字算得很妙,每一代历史的兴衰成败都算得颇符合。实际上邵康节这一套学问是由佛学里钻研出来的,邵康节的老师三代以上的传承是陈抟,陈抟属道家,陈抟以上的传承是和尚,和尚是传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学的《易经》思想哪里来?这个学术问题牵涉得非常大,一般写中国哲学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学,已经写不下去,那碰到这个问题更写不下去!但是 “劫数 ”的观念是由佛家来的。为什么扯得那样远?就是为了 “一代时教 ”这个观念,而由横面来解释,不是转开话题。

 

   “一代时教 ”包括釋迦牟尼佛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还在;他过世后,经典、佛像留下来即像法住世;最后连经、像都毁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这三世的佛法住世叫 “一代时教 ”。所以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思想的意识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诠就是解释、表达、发挥;只好用 “心、性 ”名词代号来表达那个东西,有时称为涅槃、法性、真如、法身 ……都是指这个东西。所以心与识的观念要正确。识,不是认识,把 “我认识你 ”的 “认识 ”当作 “识 ”,那就错了;若将佛法的 “一切唯心 ”的 “心 ”误为是指思想、感觉、知觉的这个心,也错了。所以此二句文字虽简单,看似易懂,其实不然。永明寿禅师的文笔太美,我们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骗,不是他骗你,是你欺骗自己,有这么严重!

 

                      信、解、行、证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

 

  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 “教 ”,经、律、论,都是佛的遗教。为什么要研究经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后才能证果。小乘境界是声闻、缘觉之果;大乘菩萨境界是菩萨、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至理。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其真假,绝对只有一个 “信 ”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后可得到正信。什么是正信?比如我说: “在前面这杯茶太烫了! ”大家一定相信,这是迷信!你没喝,怎晓得烫?也许是我骗你的,所以这是迷信。必须你亲自喝这杯茶,被烫伤嘴后,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实在很难讲。有些人自认高明,说自己 “一点也不迷信! ”其实,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个不迷信的!这更严重。过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对,这不是上自己的当?所以,迷信与正信是非常难讲的,谁敢说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样,通一切法,彻知万法之源,那可说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萨,及一切圣贤,可以称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学问懂一点书,说自己不迷信?唉!这些学问如沧海一粟,不要自满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会贯通谓之 “理解 ”。若是只懂得讲理,还不是理解。然后要修行证入,做到信、解、行、证,故说 “信解证入之所趣。 ”趣,就是趣向。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一切圣贤诸位菩萨依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而来,所以佛说的称为 “经 ”,依佛经而起信解行证的著作称为 “论 ”,故说 “论起千章 ”。 “众圣体之以弘宣 ”,圣贤是中国文化的名词,即佛教的佛等于圣人;菩萨等于贤人。贤分为三贤: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称大圣。一切成了佛的大圣,自己证道后,转来宣扬佛法,谈成四辩。因为由佛与弟子的问答讨论所记录下来的经典,就包括四种辩论,也就是四种无疑:法无疑、义无疑、词无疑、辩无疑。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这几句我们不再加解释,永明寿禅师乃表明这本书把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搜罗了。

 

                      按部就班五阶学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好文章!捞,就如在水里捞鱼虾,虽有捞到,但由手缝渗漏掉的也不少;摝,就是槽篱,炸好的油条放铁篱网上,油就滴摝出来。 “五乘机地 ”,佛法不只三乘,学佛要特别注意,五乘道才是真正的佛法,先学做人乘,由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天乘,由天乘再进一步修四谛法门为声闻乘,再进一步修十二因缘法为缘觉乘,最后转到大乘。佛法的基础先从做人作起。所以叫五乘道,不是三乘道。

 

  西藏的密教到后来衰败了,因为他们错用方法,变得很混乱。到明朝,宗喀巴大师大力改革,将传统密宗的偏失删掉,创立黄教,并吩咐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弟子,不可入涅槃,要生生转世。宗喀巴根据印度阿底峡尊者著的《菩提道灯论》而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以五乘道为基础,决不走号称顿悟成佛的路线,这太危险。一般人很容易走错路,绝对走渐修的五乘道次第,非常严谨,不可有丝毫逾越,后世的人都觉得宗喀巴大师真是了不起!

 

  其实,早在宗喀巴大师之前三、四百年的永明寿禅师,就已提出来五乘道了。他教我们学佛要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

 

  最高的形而上道 “第一义天 ”,不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之天,这个天是理念世界。这个 “本体 ”是 “形而上 ”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借用名词,讲一声形而上早变成形而下了,讲一声本体已经不是本体了,一落言语已经不是了。第一义天也是这个道理,至高无上之义,义即是理。后来一般大祖师都引用这两句,文字好,尤其 “升腾 ”两个字用得多美!如龙飞于天际,变化升腾,悠游自在,义理好,佛法的道理,由渐修而到证悟都说完了。

 

                      阿谁不归一乘道?

 

   广证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含生就是众生。《宗镜录》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禅宗的正印,禅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证到,这是正统的禅宗。到了这样以后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谓 “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就是《六祖坛经》讲的: “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 ”什么叫邪、正?若还未证果,未证得圆融的三贤五乘都还是邪门;必须要圆满证悟,才算证果。所以此时到了 “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一切有法整个彻底空了。

 

  (编案:《仁王护国经》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

 

   “三贤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十圣即十地菩萨。果报即实报土,净土即常寂光土。依此经而论,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未能证果,但有智故,能伏烦恼而不能断,故名伏忍。初地、二地、三地菩萨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菩萨顺菩萨道,名顺忍。七、八、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名无生忍。第十地等觉菩萨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名寂灭忍。

 

  若依《大乘起信论疏》,有五不退之说,如下:

 

  一、信不退:即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平等,不迁不变,信行满足而无退转。二、位不退:菩萨十信满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见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转;三、证不退:菩萨三贤位满,即入初地,乃七地证遍满法身,生无返佛土而不退转。四、行不退:即菩萨七地功德满足,入于第八无功用地,入等觉位,了烦恼即是菩提,无有烦恼可退转。

 

  为便初机,再将有关名词解释如下:

 

  一、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二、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