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82章

宗镜录略讲-第82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张开眼睛,我见的相,跟你们见的不同。我看到满堂菩萨,男女老幼在我前面;你们相反,看到有一个疯子穿着长袍,不今不古、不老不少、不男不女、不高不矮,站在那里乱说一顿。你们看的相和我看的相不同, “正见相时 ”。注意第二句话: “是谁见相? ”眼睛瞪着,心里回转,谁在看?眼睛看到了吗?把意识拿掉,想到后面,眼睛看不到了,睁开眼都看不到。所以我说这是哲学中的科学,做实验的。

 

   “正见相时 ”,你要找一下是谁见相?比如有些同学是张着眼睛睡觉,其中有一位外交官,当年在大学时,一位女同学准备嫁给他,带他来看我。那位同学一直看我,谈话两个钟头没有眨过眼睛,走之后我又找女同学和她的父亲谈。我跟她父亲说,你那位女婿样子看起来蛮有前途,奇怪他的眼睛 ……?

 

  哈!老师您发现啦!我说我很注意他的眼睛,我素来认为自己的眼睛很有定力,看到东西不动,那是功夫,难道他的 “夫功 ”比我好吗?我是功夫,他是 “夫功 ”喽!那女同学说: “老师!他连睡觉都不眨眼睛。 ”

 

  怪不得小说上写张飞是开着眼睛睡觉的,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很好,当他要睡觉,观念一拿,眼睛还是张着,睡觉 “照相机 ”从来不关的。你们把照相机后面的意识拿掉看看,当我们见相之时,要找一下自己,这就是真功夫哦!这就是学佛。那么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闭起眼睛看不大好找,闭起眼睛再向后找,永远在黑漆桶中,找不到的。接着讲理由:

 

   “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什么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光、声音、气味,法即是思想、感情、情绪。即物质世界与吾人关联的、相对的,大概归纳为六种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作用,佛学名词叫六尘。换了名词,以现代观念言,物质世界,与我们生理、心理一切相关的作用,大概归纳为六种。

 

  我们生命的工具就叫六根,佛学的说法是眼、耳、鼻、舌、身、意,以现代语言来说,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思想。如果你跟学佛久的人这么说,他说你不懂佛学。

 

  六根本身是物质、物理的变化,没有灵性,很迟钝。譬如光的本身没有思想、没有灵性,它只是功能作用。人是利的,很锋利,一看到光,感想就来了,此光柔和不柔和,再添点绿的,气氛就更好了!如果把灯一关,这个道场点一千支蜡烛,那才有点青灯古刹的味道,这就是人的根利。

 

  他说 “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光不会说自己的名字叫 “老光 ”,它没有建立一个名词;声音也不会说它的名字叫 “老声 ”,它只是个作用而已!没有思想、没有观念,它本身无有性,因此说 “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

 

   “相不自施 ”,另一个理由,光不自动,多半是物理作用,再不然是人为的。现在灯开着是亮的,关了变黑暗,黑暗也是相。光的本身不自施,即不起作用,作用是人为地施,设施。施即现在所说的设计,所以说 “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

 

   以六根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以六根利故 ”,我们的六根反应非常利,因为人有智慧。 “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刚才我叫大家看两方面,看的相不同,学佛用功夫就是这样用,不一定盘腿,你碰到一切,马上反省一下,或者看到一个人非常生气,你把自己生气的观念拿掉,心里的思想拿掉后,你瞪着眼睛看看,看不见人,无所谓生气不生气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勉强建立这些现象, “而为缘对 ”,因此产生因缘相对,这个因缘产生也是唯心所造,自心在那里冤枉地造作,冤枉生气,我相信大家都有经验。有一次有位同学气另一个同学,气了三天,忍不住告诉我对方骂他。我说:没有啊!这个同学我保证不会骂你的!我问:他怎么骂你?他说:他骂我是混蛋!我问生气的同学那天有没有戴眼镜?他想了想说:好像没有。我说:我记得那天你一早起来没戴眼镜,你进来,人家在拿扫把打猫!嘴里念着: “你这个混蛋 ”,你刚刚跑进来,以为在骂你。他说:这样啊!白气了三天,气得几乎要吐血。人都是 “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一切都是唯心自己造的。


             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前面彻底告诉我们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 “了 ”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来清净,换句话说,我们对境起念的这个本身也本来清净。我们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净,所以古人说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意指一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闹就是乱,一切的乱象都是人为的。因此了境本来就是清净,不要你去空它,认识了自己起心动念一切处本自无生,生而不生。

 

  举个例子来说:自从母胎出生以来,我们思想感情的念头生生灭灭不知有多少次,其实生过了就消失,本自无生。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尽管长大了,变老了,但是和当年孩提时的童心是一样的。只是一般人怕人家笑他不懂事,所以添加了一些修饰,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更麻烦。体会了我们生命各种情绪的生灭变化,用过了就没有,生而不生,本来如此。所以说: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了境本寂,识自无生 ”,这八个字是学佛法的要点,假如智慧的理解及修养的功夫能切实进入这个情况,在佛经的学理上称之为 “平等真空 ”。 “方称究竟见性 ”,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了,见了佛性。虽然这些道理都懂了,假如心仍在发狂,还是生生不已,还在生灭中,那就不是本来清净,本自无生了。

 

   “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这是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佛告阿难:所以说能见之性无所不在,这就是你的本性呀!

 

                      一闻圆通千万门

 

   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这一节引用了《楞严经》上说明修行观音法门的殊胜处。 “闻性者 ”,前面从眼根下手,这里则从耳根入门。 “即今闻性具三真实 ”,耳朵能听声音的功能具备了三种真实法门。 “文殊简出,现证可知 ”,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文殊菩萨一一做了评判,特别推荐最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观音入门,圆通立验 ”,观音菩萨从耳根来修持的法门,很容易进入圆满而无所不通达的自性境界。 “非从行得,不堕有为 ”,此法门不同于一般靠点点滴滴的善行,积功累德而成的有为法,它乃是清净无为之道。 “岂假功成,本来如是 ”,假就是藉的意思,此观音法门不但不是靠有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现成,个个都能修到。

 

   “首楞严经偈云 ”,这里引用楞严会上文殊菩萨称赞观音法门的偈颂。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例如一个人很宁静地待在某一处,此时十方八面一起敲鼓的话,他能同时听到这些鼓声,这证明了我们听闻的能力是圆满而真实的。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我们的眼睛只有正前方的东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两侧面就不太清楚了,至于背后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碍物就看不过去,不能看到障碍物后面的东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样,受到许多的限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身体要接触到才有感觉,有距离就不行。至于我们的思想心猿意马,把握不住。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虽然隔着一道墙,远近的声音依然听得到。其它眼、鼻、舌、身、意五根,则各有缺陷。只有耳根最好,不会受到阻隔及距离的限制,所以是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声响叫动,无声响叫静。相对于能闻的功能而言,听到声响称为有,听不到声响称为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虽然有时听不到声响,然而能闻的本性却永远存在。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有听到是生,没有听到是灭。换句话说,有听到是动相,没有听到是静相,把动静二相拿开了,能闻的本性还是摆在那里,它永远不变,所以叫常真实。上面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说明闻性具有圆、通、常三真实性。

 

   释曰: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释曰 ”,从这里开始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观音法门的殊胜。 “此是直说 ”,观音菩萨用耳根闻、思、修而证果,只有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的。 “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 ”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谁不用到耳朵。现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别多,是噪音的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宁。如果真懂了观音法门的修持要领,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响,耳朵不会聋;第二,无论是如何恐怖的声音都不会怕;第三,就是整个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会动。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 ”,所谓圆真实者,因为我们能闻之性无处不在。 “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 ”,十方八面的音声一响,立刻同时听到。 “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 ”,能听闻十方有声响,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变的,所以波不离水。 “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 ”。由此可知,声音来它完全听得到,除了能听的闻性之外没有第二个东西了。 “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 ”,以人来讲,能闻之性的本身具备了圆通的功能。 “非待证圣,方有斯事 ”,并不是要等做功夫证到圣人的果位了才有这个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