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乌托邦影录 >

第2章

乌托邦影录-第2章

小说: 乌托邦影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yall)     
    之后呢?    
    廷(ting)    
    之后,就改变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出来后我的观念就全变了,我就跟朋友说:圆明园该烧,圆明园该烧。    
    雅(yall)    
    为什么?    
    廷(ting)    
    我原来以为,圆明园是国粹园。汇集了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当然还有几代帝王们珍藏的国宝,虽然那东西被抢被虏跟我关系不大。    
    但站在大水法前,走在那西洋的迷宫里,我才发现。这帝王们玩的岂止是国粹。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万国之园”,圆明园居然汇集了数不清西洋“玩物”。原来,我们的“帝王阶级”早已“开放”,早已放眼世界。    
    因为走在那欧式的建筑旁,看着身边的西洋景,这明明是在中国,却是在中国皇帝的后花园中。    
    雅(yall)    
    原来你不知圆明园里有这些?    
    廷(ting)    
    书本上的理解和切身的体验是不同的。    
    等我把感受说完:可悲的是那园中的摆设是从西方拿来的玩耍,是供皇族享乐的工具。那深宫的皇帝老爷们可能从来没有问过那西洋玩意是如何造出来的。    
    可怒的是,皇帝老爷们可以花大把的银子让西洋工匠在自己的园子里造一个西洋花园。只许你在后花园玩赏西洋,拿中国臣民的血汗钱去请洋人修花园,却不许中国的百姓去变革,去改善自己的恶劣环境。    
    对外,让义和团杀洋人灭洋教;对内,镇压维新变革和进步思想。国难当头,慈禧太后居然还去挪用海军的银两去修她那个颐和园!所以,在我看来,圆明园该烧!慈禧该杀!记住,杀慈禧,是八国联军的第一个条件。    
    雅(yall)    
    之后的一堆条件就是赔银子。    
    廷(ting)    
    是的,说到赔偿。你知道甲午战争,清朝的赔款,日本人做什么了吗?中国的一个教育考察团曾经到日本考察,他们到了乡村,发现那里的小学校都修建得非常好,而且都有一定的历史了。    
    当地老人告诉他们的事实令中国人很震惊:老人说,这些乡村的学校都是用中国当年甲午战争的赔款建的!当时日本政府将这个赔款全部用在了教育上。(对比后,我们要且记!我们的太后在挪走这笔钱去修园子!)    
    雅(yall)    
    但据说慈禧后来改邪归正了一些,八国联军给她烧明白了点。    
    廷(ting)    
    所以她也要学日本了,也要变专制为立宪了。    
    在那个混乱时期,即使我们成了立宪国,也还是一样的结局。只是形式换了而已。袁世凯开始想自己称王,康有为依然保皇上,孙中山只有革命,慈禧想靠立宪生存。老百姓永远是随波逐流,这就是事实,选择哪条路,对他们来说也许都是一样。    
    雅(yall)    
    民众的意识不变,社会文化根基不变,人民的教育程度又低下,即使孙中山改革成功了,也有可能象王安石变法一样,结局是失败。    
    廷(ting)    
    你这观念,太宿命。    
    雅(yall)    
    是中华民族太宿命,必然造成了一盘散沙。但日本的民族精神是团结的。中国只有到了像日本那样,团结一致,破釜沉舟的时候,改革才会成功。    
    所以我说,从历史看问题,我们需要悟,但认知的水平太参差不齐了,这就是我们和日本的距离。    
    廷(ting)    
    可见教育为先,这比什么都重要。    
    雅(yall)    
    中国不乏古训,《史记》是中国历史书里面写得最动人的史书。    
    《资治通鉴》又是最让人悔悟的一本书。怪不得王小波在监狱里疯狂的读这本书,悔呀!替别人悔呀!最后又写了一本《白话资治通鉴》。    
    廷(ting)    
    每个人都会到历史中,去吸收自己在现世生活中缺少的营养素。    
    我们吸收过,借鉴过,但还是一错再错,根源在哪呢?    
    雅(yall)    
    在“消化”系统上,我们出了问题。    
    廷(ting)    
    对,是“消化”系统。    
    我上学的时候,一次在阶梯教室上历史大课,历史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让同学们公开演讲。题目是: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有的同学说,没有强大的海军,所以中国落伍了;有些同学说,因为慈禧的存在让中国落伍了。    
    总之花花绿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    
    当时我也发表了自己的比较异类的观点是:因为我们的文明落伍了。    
    雅(yall)    
    文明?太含糊了吧?    
    廷(ting)    
    其实不然,确实是文明落伍了,文明包括政治、宗教、法律、文化、军事等等的综合体。更包括裹脚布,包括长辫子,包括三妻四妾。这个文明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    
    我们总是错过一次次的文明改造,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不健全。    
    雅(yall)    
    你知道吗?有人说,中国农历的癸末年,就是中国每一次绝好变革的起点。    
    可是我们一次又一此地错过。    
    18世纪的癸末年,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可那时他遇到了一个末落王朝的挣扎。    
    19世纪的癸末年,历史选择了李鸿章,这个毁誉参半的老人,遇到了内外都动荡的中国,一个新思想,新文化,新文明交错中混乱的中国。    
    今年又是一个癸末年,我们首先遇到了“非典”。这也是新政府领导阶层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对我们国民素质的大检查。之后,就是等待一次提升。    
    廷(ting)    
    我们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良好,我们的文明才可进步更新,我们的每一次变革才会彻底。    
    变革就是十字路口。    
    但路口上,问对了人就会少走冤枉道。


给历史续杯红茶——历史影像SHOW历史电影SHOW(4)

    问路(笑话)    
    出租车司机:上哪呀?    
    乘客:王府井。    
    出租车司机:哪呀?    
    乘客:我不是说了嘛,王府井。    
    出租车司机:丫你耳背呀你!王府井哪呀?    
    乘客:对不起,王府井还有几个吗?    
    出租车司机:你丫哪儿人呀?    
    乘客:河南。    
    出租车司机:你们河南有几个呀?    
    乘客:对不起,大哥,当然一个。大哥,俺是河南乡下人。您是首都人,一等公民。小弟第一次来,您看,我给您加点钱可以吗?    
    出租车司机:您以为这是你们外地呢?坐出租还讲价?    
    乘客:?!(没词儿了。)    
    出租车司机:王府井长着呢,您到哪头儿?    
    乘客:最近的一头。    
    出租车司机:您下车吧。    
    乘客:怎么了,大哥?    
    出租车司机:下车!    
    乘客:我——    
    出租车司机:看到没?前面这个路口就是。    
    《南华早报》招聘广告…大内公公篇(图片略)    
    英明神武的大侠看到招聘告示    
    误以为宫中在聘请大内将军    
    其实只是招聘大内公公(太监)    
    带出了不适合的工作    
    结果自然十分严重(变成了太监)!    
    广告词:为了不找错,还要看每星期五免费派送的《招职》杂志!    
    廷(ting)    
    站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有时也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的选择。《末代皇帝》中,城内、城外,是“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平行对话。    
    一个人的悲剧也成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一人是“无知”的小皇上,一族是老朽的大清帝国。    
    雅(yall)    
    你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对比,按“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来比喻。    
    这一点国内就有很多历史学者,站在完全对立的观点看它。    
    廷(ting)    
    你是说:“城墙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贴切?    
    雅(yall)    
    是的,你认为呢?    
    廷(ting)    
    这中间似乎就在论辩一个“偶然”和“必然”的选择问题。    
    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选择“城墙文明”或者叫“黄色文明”是一种必然。    
    这是跟中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翻开中国的地理图册看,数千年来,华夏文明就是生活在一个独立、相对封闭的“三面无径、一面看海(统统无法逾越)”的环境下发展的。而这种环境必然诞生了一个发达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    
    而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诞生地是地中海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都是围绕着地中海而诞生的。地中海沿岸,北面的欧洲多山岭,南面、东面多沙漠。是一个无法依靠农耕文明而“自给自足”的文明。    
    所以“地中海”文明注定了要开展海上贸易,甚至到海外掠夺而获得生存的空间。    
    雅(yall)    
    所以从这一点看,“海洋文明”和“城墙文明”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了。    
    廷(ting)    
    从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可以看到这两种文明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只要对方表示承认“大明”帝国即可,除了炫耀外,没有其他具体行动。    
    而哥伦布的航海目的,就是在于永无止境地去拓展新的空间,新的殖民地,发现新财富。    
    电影《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剧照略)    
    在海洋是否可以横渡的论辩中:    
    被问: “假如你横渡大洋,到达亚洲,能为西班牙做些什么呢?”    
    哥伦布:“根据马克波罗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国,连最普通的房子都是用黄金砌的屋顶。”    
    被问:“如果上帝希望我们接近亚洲,你认为他会等着你去向世界证明这一切吗?”    
    哥伦布:“他选择了一个木匠的儿子(指耶酥)证明了这一切”    
    被问:“所以你认为你是被选中的人?”    
    哥伦布:“我敢证明向西航行能发现亚洲。”    
    '这正应验了这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反对者之一说:“他(哥伦布)的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如果他有翅膀,毫无疑问他会从天空中飞回来,告诉我们说天堂是不存在的。”    
    哥伦布在美洲登陆了,这最早的“文明”碰撞开始了:    
    旁白(哥伦布):“1492年,11月12日。    
    我想,我们到达的伊甸园。    
    当然,这就是世界在最初时候的样子。    
    如果当地人听从我们的办法,    
    就可能被说服而不使用武力,    
    我相信,没有人会在我们之前看到这片陆地。    
    我们是带着和平和荣誉而来。    
    他们不是野蛮人,    
    我们也不会那样对待他们。    
    而是对待他们,    
    就象对待你的妻子和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