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应是屐齿印苍苔 >

第4章

应是屐齿印苍苔-第4章

小说: 应是屐齿印苍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是个中学生);或者更早一些,从他第一次粉墨登台,在《幽兰女士》
里扮演小丫头那一年——1920 年算起(那时他还是个小学生),那就已经超
过了一轮甲子。人寿几何!健吾如今已经是皤然一老,深居简出,但绵延60
年的舞台和文字因缘,却并没有随着年华的流逝而疏阔,他至今还在笔走龙
蛇,如飞地写作,以至朋友们和他开玩笑,把他狂草难认的字迹叫做“天书”。
悬想当年,他在舞台上男扮女装,以嘤嘤啜泣的小女儿态博取满堂彩声的光
景,我不觉停笔忘情,忍俊不禁。但接着油然而起的,却是一片发自衷肠的
钦佩。
中国话剧运动经历的是一条崎岖、险巇、曲折的道路,不是什么长亭短
亭、嘉树成荫、花香满径的胜境,探索者感到寂寞,是很自然的事。而寂寞
正是一切理想和事业的危险的敌人。由于寂寞的侵蚀,使许多人的灵魂在无
形中受到伤损,不幸中途颠踬,连有些革命家也未能例外。但也有这样的人,
以毕生的心力为代价,历尽悲欢,锲而不舍,终于战败顽敌而取得胜利。这
是多么瑰丽的人生的戏剧!
苏东坡说“因病得闲殊不恶”,最近两个月,我就在医院的病房里,基
本上搜集通读了健吾60 年来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并作了个不完全的小统计,
那就是:创作多幕剧12 种,独幕剧11 种,改编多幕剧13 种,独幕剧1 种;
加上大量的翻译剧本,其中包括莫里哀、雨果、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
夫、高尔基、罗曼?罗兰的剧本,总计约在80~90 种之间,这无疑是个不
容忽视的数字。何况戏剧以外,健吾还有他广阔的活动天地:小说创作,文
学和戏剧评论,以及他专攻的法国文学: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关
于他们的评传与研究,小说和论文的翻译? 。这一片浩瀚的文字海,正是他
才力与活力长年汇聚的结果。多产的罗曼?罗兰在《爱与死的搏斗》序文中
自己问道:“在日落之前,我能够有时间刈获我的麦子吗?”在现代中国戏
剧和文学的仓库里,迄今为止,健吾所耕耘收割的份额,已经足够我们向他
虔心道谢了。

正是在30 年代前期,健吾一个接一个地送出他引人注目的剧作:《这
不过是春天》、《梁允达》、《村长之家》、《以身作则》。它们给人的印
象是技巧圆熟,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有他独特的风格。这些戏一律是布局谨
严、骨肉停匀的三幕,时间集中(不超过一、二天),地点集中(不超过一
二个场景),戏剧冲突集中在高潮边缘——正如箭在弦上,所谓“包孕最丰
富的片刻”①。这些特点表明作者对欧洲戏剧艺术传统的造诣;语言的凝练
生动,富有弹性,又显示作者锻炼祖国文字的功力。接触过健吾剧本的读者,
大概不会对那漂亮的对白不留下一点印象。浸透人情世味的机锋,明讽隐
喻,浓厚的乡土气息,活生生的性格化声口,(像《梁允达》里刘狗那样的
轻嘴薄舌,伶牙俐齿,真亏他这一枝生花妙笔!)还有带点书斋气和外国味
的幽默俏皮(例如《这不过是春天》)。它们像洞底铺满鹅卵石的一股清溪,
在读者心上涓涓地流过,滑溜痛快,没有半点涩滞。但这个极大的优点中却
也包含着一些短处,因为静静地坐在戏院池座里的观众,固然欢迎轻软的抚
摩,有时却更需要冲击——猛烈的风暴和波涛,甚至打得他们心头作痛。
健吾剧本里展现的生活图景,向观众打开现实生活的另一角落,健吾曾
经自白:“我要的是公允:人生以及艺术的公允。”“我唯一畏惧的是自己
和人生隔膜。”①破除隔膜的途径是从剖析人性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在活动,
折光镜一般显示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貌。
《这不过是春天》是他第一出写革命题材的戏:在风雨欲来的北伐战争
前夕,北京警察厅长的公馆里,表演了一场惊险的捉迷藏游戏。年轻美貌的
厅长夫人,因为阔别多年的旧情人突然来访,死灰复燃,千方百计想把他留
在身边,公私兼顾,给他个厅长秘书的美缺,不知道对方实际是从南方来的
革命党人,他的庄严使命是来搞重要的秘密活动。而警察厅长和他手下的侦
探长,正在到处搜捕的就是这个危险分子。在紧急关头,谜底被她无意中揭
破,“解铃还是系铃人”,她终于帮他安全脱险,送走了。作者把这出戏称
为“北伐的山歌”,革命者在这里不过是一只报春的燕子,观众也只能从他
来去飘忽的身影中听出远方隐约的春雷。真正的主角却是厅长夫人,她爱
娇、任性、富于幻想,身上充满着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
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
盾,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的矛盾,最后是在千钧一发的危机中,一
线良知解开了她纠结如乱发的矛盾,挽救了她彻底的堕落。她清楚地预见
到,她把旧情人送走了,有朝一日重新回来,她作为警察厅长的夫人,将遭
遇什么样的命运。当她用苍凉的手势向他挥手告别,幕徐徐下落的时候,也
就把回荡的喟叹和深沉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另一出革命题材戏是《十三年》,情节构思和前者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一个北洋军阀的暗探一直在暗中追踪侦察两个革命青年(一男一女)的地下
活动,而女的恰好是暗探童年时青梅竹马的旧侣。他们终于落入了他的陷
① 钱钟书:《论〈拉奥孔〉》,见《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
① 李健吾:《黄花》跋,1939 年,文化生活社版。
阱,最后他却放走了他们,结局是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在上海“孤岛”时期,
这出戏演出后就引起不同的议论,有的说:为什么不让这暗探一起逃去干革
命;有的却认为把反面人物未免写得太崇高,变成了英雄。健吾引用亚里士
多德的著名理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
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①对上述的议论有许多
辩解,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说:这个暗探看到了横在自己前面的是无情的毁
灭:“他随着他的时代,或者不如说,他的时代随着他,一同死去了。”②
但最近收进选集的时候,他却把结尾作了修改:暗探让两位革命者用绳子把
自己捆在椅子上,然后放他们从暗门中逃走,串演了一出相当幼稚的双簧。
问题的关键在于,像这样一个满手血腥的反革命鹰犬,究竟有没有可能向好
的方面转变?人性中有普遍的东西,也有因为地位处境不同而产生的特殊的
东西,更重要的,还有因为主客观条件造成的各种影响、发展与变化。“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俗语,是形而上学,而不是辩证唯物论。我们曾经
有只看到“普遍的人性”的偏向,另一种偏向却只承认人的“阶级性”,“人
性论”成为修正主义的同义语。《十三年》结尾的修改,我猜想正是批判“人
性论”遗留的影响。但我却不禁由此想起雨果《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死
对头沙威来,那个恶魔般的侦察员,“他做暗探,如同别人做神甫一样,落
在他手中的人必无幸免!”③沙威死死地盯着冉?阿让,最后抓到了,却终
于放走了他,自己戴上手铐,跳进赛纳河中去。沙威的自沉起了多么震撼人
心的力量!百余年来,《悲惨世界》走遍世界,未闻有什么人对沙威之死提
出异议,包括和雨果同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内。健吾是怎样理解“人性”
的?根据他的创作实践来看,着眼点似乎集中在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秘密。
而人性开掘的深广,正是帮助他思想上、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手段。而有的作
品不那么打动人心,问题也正好在这上面。剧作家笔下生机活泼、有血有肉
的人物形象,是舞台艺术的灵魂,否则表演艺术大可取消,用木偶代替演员
好了。

健吾剧本中出现最多的,是他家乡山西的农村景色,以及紧靠农村的古
老小城市。时代有的是辛亥革命前后,有的在30 年代:中国近代史上最凋
敝的年月。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承受压力最重的,
正是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农民。而地主、乡绅、公所、军阀、兵痞、流氓、赌
博、高利贷、鸦片贩卖、苛捐杂税、贫穷、愚昧、奸淫、邪恶? 。却交织成
①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196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李文只撮述大意。
② 李健吾:《十三年》跋。1939 年,文化生活社版。
③ 雨果:《悲惨世界》,李丹译。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这些戏里灰黯的背景。观众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看到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这四条套着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脖子上绳索的阴影。
无论作者采用的是悲剧形式或喜剧形式,叙述的都是使观众心弦颤抖的
故事。梁允达年轻时荒唐而意志薄弱,经不起人勾引,“好像心里藏好了坏
事,就等人来掀盖”。又像“生来是柴禾,一见纸媒头就着”①。而他偏偏
和村里的痞棍刘狗勾搭在一起。他等钱等得穷疯了,刘狗帮他出点子,黑夜
里一闷棍收拾了他爹。他接受了他爹的产业,手头有了钱,罪恶却成了他难
治的心病。他把刘狗远远打发走,决心改邪归正,发财也只想发“正路财”。
20 年后,远走天涯、音讯杳然的刘狗却又忽然出现,一下子弄得他家翻宅乱。
梁允达的儿子四喜,成天“不是要钱,就是踩人家小媳妇脚跟子”②,活脱
就是当年的父亲。20 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刘狗的导演下差一点要在梁允
达自己身上重演。刘狗是刁钻古怪的鬼精灵,人世一切邪恶的化身。无边无
际的黑暗!《梁允达》的作者带着深沉的悲悯,把一个烂透了的旧世界端给
观众:它到处埋伏着罪恶的深渊,只要不小心一脚踩下去,就再也拔不出来。
《村长之家》搬演的是另一种悲剧:它揭发了封建势力对人心的戕害,残酷
无情,甚至使亲骨肉之间也冷得没有一丝温暖。一个年轻的寡妇,上头有个
恶婆婆,丈夫生前就不曾善待过她,娘家又已经没有亲人,环境逼得她抛下
年幼的儿子再嫁(因为婆婆不让她带走)。三十几年以后,她已经是一个苦
老婆子,又无可奈何地带着后夫的儿子逃荒要饭,回到本村,寄宿在火神庙
里。那时她前夫的儿子已经当了村长,这一天村里正要给他上“急公好义”
的匾额,偏偏这件使他伤心丢脸的事同时发生。村长从小失去爹妈,常常受
人欺侮,养成冷心冷面的性格。他把心锁得严严的,谁也进不去,包括他的
妻子女儿。“我以为就这么过一辈子,做一辈子的正人君子!可是我家里冷
清清的,和鬼庙一样,连鸡也不叫唤,连狗也听不见!”①村里人已不认得
那苦老婆子是谁,不料一件意外事又把这秘密泄露。他硬着心肠不认自己的
生身母亲,而他的亲生女儿也被他的冷酷逼得跳了井。《村长之家》和《梁
允达》不同,它不像后者那样寒砭肌骨,在满天阴霾中还时不时漏出一线阳
光。村长女儿纯朴美丽的性格,是烂泥堆里的一颗珍珠,是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