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当代文学史 >

第20章

世界当代文学史-第20章

小说: 世界当代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后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拉丁美洲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 

要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爆炸文学”现象更是引人注目。 80年代,以加西 

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拉美文学作品风靡欧美及东方各 

国,《百年孤独》在十余年间再版百余次,甚至每周再版一次。在哥伦布之 

后500年,人们再次发现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新大陆。 

     拉丁美洲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中 

大量的神话传说,诗歌和戏剧,特别是浩如烟海,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殖 

民地时期的纪事文学、宗教文学及巴罗克风格的宫廷文学;独立运动时期的 

新古典主义文学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进入20世纪,以墨西哥作家阿苏 

埃拉 《底层的人们》、哥伦比亚作家何塞·欧斯塔西奥·里维拉《漩涡》、 

玻利维亚作家阿尔西德斯·阿尔盖达斯《青铜种族》、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 

列戈斯《堂娜芭芭拉》、秘鲁作家西罗·阿莱格里亚《广漠的世界》为代表 

的“地域主义小说”,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拉美下层人民的生活,注重描写 

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地域主义小说在形式技巧上还 

比较单调,但为开创拉美民族文学迈出了第一步。 

     四五十年代,卡夫卡,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欧洲先锋派的影响日渐扩大, 

卡彭铁尔(古巴),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博尔赫斯(阿根廷)、聂 

鲁达 (智利)等人纷纷进行艺术实验,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出现新的风貌:描 

写重点从农村生活转向城市生活,对精神领域的疾患与痛苦给了更多关注, 

在结构安排、时空处理和语言风格上也不同已往。 

     六七十年代,大作家辈出,流派纷呈,文学呈“爆炸”局面:马尔克斯 

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略萨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及心理现实主义,社会 

现实主义,恐怖现实主义,电影现实主义,动物心理现实主义各擅其长,尤 

以前两种为最活跃。  80年代后,文学的魔幻、神奇色彩有所消褪,写实的 

倾向抬头,现实主义小说与各种新小说共同构成众声喧哗的局面。 



                    2。博尔赫斯——艺术迷宫的建造者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8。24~1986)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和小 

说家。但在50年代以前,他在国内的声誉并不算高。  1961年他获得国际 

性的西班牙福门托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并被列入 

20世纪世界文学经典,从此声誉鹊起,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界的主要代表之 

一。博尔赫斯的小说和诗歌不仅为欧美人所接受,对中国80年代以后的文学 

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博尔赫斯中学时代自修德文,接触了一些德国文学和德译本的中国文学 

作品,中国文学中的东方情调给了他极深的印象。在以后的创作中,东方生 

活是他惯用的题材。他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在几个图书馆担任过职员和馆 

长,并且在国内外几所大学当过教授,主要生活在书斋里。但他也并不置身 

于现实政治之外,在庇隆执政期间,知识界对其专制统治不满,博尔赫斯也 

在一份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了字,结果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派为市 


… Page 63…

场家禽检查员。博尔赫斯拒绝赴任,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 

     1938年,博尔赫斯的父亲去世,他本人头部又受了重伤并且严重感染。 

治愈之后,他感到脑力不济,但继续坚持创作。此后的小说大部表现梦幻世 

界,取得很高成就。  1941年发表短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引起文坛注 

目,此后还发表小说集《手工艺品》(1944)、《虚伪》(1944)、《阿莱 

夫》(1949)、《死亡和罗盘》(1951)、《布罗迪的报告》(1970)、《沙 

之书》 (1975)等。他的诗歌也是阿根廷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诗集《布 

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对面的月亮》、《圣马丁手册》(1929)、 

 《自选诗》(1961)、《为六弦琴而作》(1965)、《黑影的赞歌》(1967) 

等。 

     博尔赫斯在诗歌创作之初深受极端主义影响。极端主义是以拉法埃尔·埃 

西诺斯·阿森斯为首的一批诗人1919年在西班牙创建的。博尔赫斯将这一文 

学主张带回拉丁美洲,并将其美学原则概括为四点:①以比喻为最主要的抒 

情手段;②去掉多余的形容词和连接词;③去掉修饰成分、说教成分并避免 

晦涩难懂;④将两个以上的形象融合,使之更耐人寻味。 

     极端主义作为一股推力激发了他诗歌创作的激情,但置身于南美这片生 

气勃勃的土地,他的诗很快就超越了极端主义的戒律,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死亡中看到梦 

     在日暮中看金黄色的苦痛, 

     这就是诗歌,可怜而又永恒, 

     去而复返,像日暮和黎明。 

     梦幻、死亡、宇宙人生的奥秘、生命现象的循环,所有这些诱导着博尔 

赫斯不懈地探究。他的诗是他思考的历程,是他探索的结晶。在他的诗中, 

汹涌的激情与冷静的沉思,对现实的描述与对不可知的境界的玄思交融于一 

体,新奇的意象,简明的语词透露出深思熟虑的哲理。他是生活在书本中, 

也是生活在内心里的学者型的诗人。在广泛的阅读中,他对东方典籍情有独 

钟,认为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同神奇的美洲文化多有相通,他的诗中往往流 

露出对东方的向往。他在诗中表示,自然界有日出日落,周而复始,诗歌也 

是这样,不断地重复着同一项活动,就是寻求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在这种 

无止境的探求途中,每一代诗人不过像是一次日出或日落,转瞬即逝,但总 

有人接着继续做下去。这种在无限循环中显现意义的思想与东方的轮回观念 

又有某种相通。主题的哲理性成为他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博尔赫斯的小说名篇有《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等。《交叉小 

径的花园》写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有个名叫俞琛的中国博士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为德国人从事谍报工作,他发现了一处英军炮兵阵地,正在设法将 

情报发出去,英国情报机关的理查·马登上尉盯上了他。俞琛乘火车到了阿 

希格罗夫镇,找到史蒂芬·阿尔贝博士,在他家引出交叉小径的花园的话题。 

在马登上尉赶到前,俞琛开枪打死了阿尔贝,然后束手就擒。俞琛打死阿尔 

贝的消息立即见报,德军谍报机关猜出了英军炮兵阵地的所在地——与死者 

同名的阿尔贝,及时派飞机进行了轰炸。打死一个与情报地点同名的人,再 

通过新闻媒介将情报暗示给主管部门,这个奇巧的构思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已 

足以动人,而作者的真意却还不在于此,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座迷宫, 

亦即交叉小径的花园。作者先是写他寻找阿尔贝的困难,去阿尔贝的家要“从 

左边走,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拐弯”。而这正是通常发现迷宫中心的方法。 


… Page 64…

寻找阿尔贝,已使俞琛博士进入了迷宫。到了阿尔贝家,又仿佛踏入了交叉 

小径的花园。俞琛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书房,同阿尔贝谈起一个叫崔朋 

的祖先,崔朋才是建筑花园或曰迷宫的人。传说他既写了一部小说,也造了 

一座迷宫。后人寻找迷宫,遍寻不见,阅读小说,则因其矛盾百出,体例混 

乱而无法卒读。但是阿尔贝设法读懂了小说,原来小说就是交叉小径的花园, 

花园就是迷宫。这是“一本循环的书,兜圈子的书,它的最后一页与第一页 

完全一样,具有无限地继续读下去的可能”。花园中的交叉小径并非空间上 

的交叉,而是时间上的交叉。时间正是作品的主题。《花园》的作者“相信 

时间的无限连续,相信正在扩展着、正在变化着的分散、集中、平行的时间 

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界不相干,包含了一切 

的可能性”。他所描绘的恰是一座宇宙人生的迷宫。而这正体现了博尔赫斯 

本人对存在的看法:世界是混沌无序的,时间循环交叉,空间同时并存,人 

走进世界,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无法抉择,也没有摆脱困境的可能,犹 

如陷进迷宫。在作者这篇小说中,眼前的花园与已往的花园,现实的迷宫与 

虚幻的迷宫,真实的事件与假想的情境纵横交叉,互相包裹,使小说本身也 

成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迷宫。情节的荒诞离奇与情境的迷离惝愰与其揭示的哲 

理内涵恰相一致。 

     在小说《阿莱夫》中,博尔赫斯继续进行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依然 

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情境。小说写一个姑娘生病去世了,“我”在姑娘 

的生日去看望她的表兄长洛斯·阿根蒂诺,以后每到生日这天都去慰问致意, 

于是他俩建立了友谊。阿根蒂诺是个恃才傲物的青年诗人,闭门谢客,整天 

关在屋里写一首题为《大地》的长诗。诗人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用许多华 

丽的辞藻和富于哲理的警句来对地球大加赞美,并表示他将“把这个星球的 

全部球面加以诗化”。诗人为这个浩大的工程夜以继日地工作,可是中途出 

了麻烦。他给“我”打电话告急说,长诗写作有中断的可能,因为有人要拆 

他住的房子,而房子地下室有个阿莱夫,毁了这个阿莱夫,“诗化”星球的 

计划也就告吹了。“我”将信将疑地前去看望诗人。跟他来到地下室,果然 

看见了阿莱夫:一个小小的明亮的圆球,发出眩目的光。其直径只有两三厘 

米,然而宇宙的空间却在其中。诗人介绍说:“阿莱夫就是包含着一切点的 

空间的一个点。”“我”在“这个巨大无比的瞬间,看见了数百万精美的或 

丑恶的行动;它们都占据着同一个点,既不重叠,也不穿透”。阿莱夫展示 

着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物象,清晰而逼真,而它本身却只是一个点。显然, 

这个阿莱夫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多样与统一,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 

     但是作者对阿莱夫这种寓意并不加以确定。他在另一处地方说:“我认 

为,加拉伊街的阿莱夫是个假的阿莱夫。”在小说结尾处他提到了1942年阿 

根廷颁发国家文学奖一事。在此前一年《交叉小径的花园》已经发表,获得 

普遍好评,但文学奖未颁发给博尔赫斯,因而在文坛激起公愤。作者在这篇 

小说中却让诗人阿根蒂诺获二等奖,这样真情与假象,虚构与实录混成一团, 

使作品平添一层迷幻感。 

     博尔赫斯坐拥书城,主要从阅读中引发灵感。他不直接表现美洲的奇风 

异俗,但其题材的虚幻性,情节的荒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