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

第23章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23章

小说: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成瑞

  灯火珠帘,竟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北里,旧时泛指娼妓集中的地方。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联语凭吊苏小小。上联写生前。灯红酒绿、珠帘斜卷的北里,竟有才貌出众的佳人在此栖身。“竟有”二字突出不应有的事却出现了。佳人薄命,不能不表示惋惜。下联写身后。今天笙歌画舫仍似往昔,然而只有苏小小的墓能在西泠占一席之地,为西湖增色。“独”字“占”字意味着她生虽不幸,死后却得到后人的同情与赞美。  (蒋竹荪)

  杭州西湖浮海槛
  黎遂球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
  烟雨风月睛雪:六宜

  这副联语十分协调地把语言态势和景点特色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和诗意。浮海槛的景观特点是疏朗开阔,它是明朝黄贞父用巨竹为排﹒浮于湖海的建筑。联语描写人们在这个旷远空明的自然境界中推槛四望,品味着或“烟雨”、或“风月”、或“晴雪”的六宜,享受着既“山川”、又“朋友”、更“文章”的三乐:意味着人们以最简便的设计,获得最广泛的美感享受。这“三乐”“六宜”,道出了真正的美的欣赏者的无往而不至、无往而不宜的聪明气质。  (何以聪)

  杭州北高峰

  江湖俯看杯中泻
  钟磬声从地底闻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海拔314米。登岭眺望,群山屏列,西湖如镜,钱塘江如带,历历在目。联语摘自明邓林《北高峰塔》诗颈联。意在突出北高峰之高峻。作者巧妙运用视觉形象,把所见的钱江西湖比为倒下去的一杯水;又运用听觉感受,由高处听起来,灵隐寺钟磬之声,仿佛自地底下传来。可谓构思新奇,不落窠臼。  (王明珍)

  杭州南高峰
  田汝成

  凭栏霄月近
  倚杖海云还

  南高峰在杭州灵隐山西南,与北高峰对峙。此联写登高览景。
  于峰上凭栏,高可攀月。倚杖看海,云去而复还,有飘飘欲仙之感,写出了峰高、山险、景奇之状,读来令人神往。  (吴关镛)

  杭州九溪林海亭
  樊增祥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九溪在杭州龙井南,林海亭在溪畔。上联说,暂时停留一下的好,劝来此的游人都吃了茶再去。小住为佳,据《词苑丛谈》卷三引晋人杂帖:“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劝人暂留。赵州茶,唐代名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院。每发言必先云“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下联说,不要忙着说归去,还是大家试着唱起《陌上花》的歌来吧!陌上花,民歌名。苏轼《陌上花》引“游九江山,闻里中儿童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新正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此联敦劝游人吃茶、唱歌,驻足欣赏林泉之美,语言直白,轻松活泼,富于人情味。  (商启予)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一)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云栖寺在五云山半腰云栖坞里。传说古代有五色祥云飞来,时而盘旋山顶,时而飞集坞中,故名。直到现在,一临此境便让人领略到水澈溪澄、幽深寂静,有一种说不尽的天趣。本联就以状物灵巧、体物入微见长,写出了江南山林﹒泉石所独有的天趣。水的“冷”,与“向石边流出”两者有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却又像是有,这就凭读者自己去琢磨了。风的“香”,与“从花里过来”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有,但似乎不只是由于有这个,还有什么?这就又得凭读者自己去品味了。上下联都在用事物所特寓的天趣去逗引读者的联想:除了花香,是不是还有树香、土香、日照香,疑是石冷,更疑草冷、云冷、笛声冷,这种巧思可以延伸到无穷数,从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美的思考。  (何以聪)

  杭州五云山云栖寺(二)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这是反映僧人物我相忘的幽寂生活的对联。如果写他如何补缀僧衣,如何辨难问疑,必然平淡乏味,作者却展开出奇的联想,说他剪白云来补衣,留明月来谈经。云是空中悬浮的小水点,不能剪,自不用说用它来补衲;月绕地球运转不停,更不必说要它停下来和它谈经。然而,这种想法虽不合乎生活的逻辑,却合乎感情的逻辑,合乎艺术的真实。反常而合道,就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像“剪云补衲”,“留月谈经”一类的事,生活中绝无此理,诗国中确有此情。  (蒋竹荪)

  杭州五云山亭

  长堤划破全湖水
  之字平分两浙山

  五云山在西湖西南面,濒临钱塘江。传说古时有五色彩云生于山巅,故名。山上有亭,登亭可瞰钱江及西湖。长堤,即西湖苏堤,全长两干八百米。登山俯瞰,微波粼粼的西湖水被长堤划开了。呈“之”形的钱塘江水又似乎把浙东、浙西的山平分成两半。
  联语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高处落墨,通过俯瞰所见以写出五云山之高,点景恰到好处。  (王明珍)

  杭州虎跑寺
  彭教仁

  愿借吾师手中半叶蕉,煽灭若辈热中热
  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众生难上难

  虎跑寺即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的定慧寺,以虎跑泉得名。
  始建于唐代元和十四年(819)。上联借传说人物表达对热中名利之徒的劝谕。吾师,指宋高僧道济,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其人落拓不羁,不守戒律,常持破芭蕉扇,半狂半癫,嬉笑怒骂,扶贫助弱。
  今虎跑泉尚存道济塔院遗址。若辈,称世俗间追求名利趋炎附势之辈。下联借虎跑泉水之吟咏,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山上一勺水,即指虎跑,它有“天下第三泉”之称,而龙井茶虎跑水,历来被誉为“西湖双绝”。联语结构独特,九、七言句式为联中少见,且诙谐中蕴含严肃,能在熟题材中出新意。  (张君宝)

  杭州玉泉
  马忠骏

  桃花红压玻璃水
  苹藻深藏翡翠鱼

  玉泉位于杭州仙姑山北的青芝坞口,泉在清涟寺内,池方广三四丈,晶莹明净,五色巨鲤数百,游泳其中,历来为观鱼胜地。本联抓住玉泉金鱼的特色,描绘出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玉泉池畔,桃花盛开,红彤彤的一片,覆盖在玻璃般透明的水面上;池中游鱼发现凭栏的人影,便蓦地躲闪到苹藻底下,无论是红色的或黄色的,都被苹藻的绿染成了翡翠色,仍然嬉戏自如。联语逼真地再现了景物,而且动静结合,色调和谐。上联以动写静,一个“压”字,把岸上的花色与水面的波光联起来,写出了花多色浓,覆盖面之大,构成了背景;下联以静写动。一个“藏”字,体现了鱼儿的机警与投得其所的安全感,是画的主体。上下联红绿交映,鱼水相宜,富有立体感。  (王齐孙)

  杭州韬光庵

  屐迹尚堪寻,高阁登临,此境依然图画里
  山灵如旧识,群峰罗列,我来相约昆弟行

  韬光庵位于杭州北高峰南坡的巢枸坞内,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而得名,素以朝佛、观山、观海三佳著称。此地风光恬静清幽,由灵隐至此有一条长达1﹒5公里的登山石径,而庵地建筑,如悬崖结屋,上联即述此态势。屐,音ji,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依然”两字,表明题联者非初次来此。下联继写登高所见所感,且将峰峦拟人化﹒山峰与行人相约同行,极富动感,从不经意处点出韬光景处之高。昆弟,即兄与弟。  (张君宝)

  杭州韬光观海亭(一)

  山衔古寺穿云去
  树隐流泉倚石听

  上联写山岩、古寺和白云,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衔,含。山衔、穿云,写出了灵隐寺的险峻高耸和超脱之势,写得十分飞动。下联中潺潺的溪流声充盈耳际,给恬静的氛围带来一股活力。此联动静相间,声色兼蓄,从视觉到听觉,层层渲染,细细描绘。“衔”、“隐”等字的妙用使静止不动的景物风韵倍增,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王明珍)

  杭州韬光寺观海亭(二)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上联说,登楼可领略东海日出的奇景:金红巨轮,冉冉上升,五彩纷披,灿若锦绣。沧海,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下联说,开门就面对浙江大潮的壮观:远若素练横江,声如金鼓;近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此联引用唐宋之问《灵隐寺》五律颔联原句﹒观海亭所处地势极佳,又是看日出、观潮水的绝妙处所,读联想景,使人心胸开阔,豪情顿增。联语对仗工整,气势恢宏﹒  (施芝鸿)

  杭州玉皇山玉皇宮

  一路竹声,时疑雨至
  半空岚气,忽然云飞

  这里是神仙出没的峰峦幻境,充满灵气的缥缈宮观,作者着力于描摹倏忽万变的景象,酝酿神奇灵异的气氛。竹叶迎风,声音是细碎而神秘的,写一路竹叶声,时疏时密,时轻时重,特别写到叶声加密时,简直像是山雨来临。岚翠空明,若隐若现,偶然遇到寒暖升降,便聚作云气飞去。描绘这般云飞雨至神秘的刹那动态,自然令人联想到定会有金童仙女,隐身其中,往来游戏,给人以逍遥遗世、脱壳飞升的美的享受。正因如此,本联无需在文字上作任何雕饰,魅力全在于简约地描绘出云雨变幻启动的一瞬间。  (何以聪)

  杭州净慈寺
  爱新觉罗﹒玄烨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供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塑像。
  上联落墨于“色”,悠悠的白云、葱翠的绿树、灼灼的红花,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一个“满”字突出了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浓浓春意。下联刻划“声”,竹林中的山泉注入池沼,似百道瀑布向下飞泻。“飞”字生动地描摹了泉水奔涌时雄奇壮美之态。色彩和声响交流,调动读者多方面感受,具有强烈的美感效果。  (王明珍)

  杭州葛岭(一)
  朱锡荣

  有几两阮公当着
  作一半白傅勾留

  葛岭在杭州宝石山的西面。相传东晋葛洪在此结庐炼丹而得名。岭上有葛仙翁墓、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等遗址。上联蕴含一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记载,阮孚好屐,恒自经营。
  人有访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道:“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屐是鞋的一种,木底,前后有二齿。蜡屐多用于游山。量与“两”通,鞋必两只相配。故以一两为一物。下联化用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全联融合历史典故和唐诗名句而成。上联发出询问,不知一生要穿几双阮公感叹过的木屐啊。
  下联答道,就像白少傅所说过的那样,一半是为了西湖而在此“勾留”吧。联语在句式上匠心独运,用典自然﹒风韵天成。  (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