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第61章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61章

小说: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席,这只受到了林彪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干扰。这位党史学家还说,毛早 在1956 年初就有意提议林做他的接班人。似乎在1956 年9 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投票时,毛只差一票就是 一致通过了。据确认,毛没有投他自己的赞成票,也没有投二号人物刘少奇的赞成票,而是投了林彪的票! 见谭宗级:“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崛起及其覆灭”,载《教学参考:全国党校系统中共党史学习讨论会(下)》
  〔以下称《教学参考(下)》〕,第40、42 页。作者非常感谢米切尔·舍恩哈尔斯让他使用这两条资料。 ② 参考第二章。鉴于中央领导班子里的每一位老同志在他革命生涯的某个时刻实际上都参加了武装斗争, 因此计算中央委员会里的军队代表人数,常常是一个占多少比例的问题。《中国历史季刊》(第39 期〔1969 年6 — 9 月〕,第145 页)估计约有40 %的军队代表;高英茂 〔《中国的法律和政府》(1972—1973 年秋 冬季号)第8 页〕则估计约有38%;而根据多姆斯的估计,八大中央委员中,解放军代表占40。3 %,九大 占50%,参考于尔根·多姆斯:《中国国内政治(1949—1972)》,第210 页。 ③ 参考表4。姓     名                                   职     务政治局常委 (按职位排名)毛泽东 (c)                    主 席林 彪 (c)                     副主席政治局常委 (未按职位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陈伯达(c)                     文革小组组长a周恩来 (c)                    总 理康 生(c)                      文革小组顾问政治局正式委员 (未按职位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叶 群 (b)                     解放军文革小组叶剑英(a)                     元帅刘伯承 (c)                    元帅江 青 (b)                     文革小组副组长朱 德 (c)                     元帅许世友 (b)                    将军,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革委会主任陈锡联(b)                     将军、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革委会主任李先念 (c)                    副总理李作鹏 (b)                    将军、海军政委吴法宪 (b)                    将军,空军司令员张春桥 (b)                    文革小组副组长;上海市革委会主任邱会作 (b)                    将军,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姚文元 (b)                    文革小组成员,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黄永胜 (b)                    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董必武 (c)                     国家副主席谢富治 (a)                    公安部长,北京市革委会主任 政治局候补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纪登奎 (b)                    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李雪峰 (a)                    河北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 (b)                    将军;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汪东兴 (b)                     中央警卫团首长实际地位排名毛泽东林 彪周恩来陈伯达康 生江 青张春桥姚文元说明 (1):(a)在1968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进政治局。
  (b)在1969年九大后增选进政治局。
  (c)在1956年和1958年八大的两次全会上成为政治局成员的。
  (2)文化大革命前政治局23名成员中有14名落选。
  (3)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政治局16名新成员中10名是军人。
  (4)新的政治局25名成员中,12名是军人,其中10名是现役军人。与1956—1958年的政治局相比较,那时26名成员中只有7名是军人,而现役军人只有2名。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文职委员占76。3%,解放军占23。7%;第九届中央委员会:
  文职委员占52。5%。解放军占47。5%。
  (5)文化大革命前在省里任职的政治局委员有3名,在这届政治局中有8名。在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各省委员占37%;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占58。6%。
  勃勃的起义领袖,有时是一位农民,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贵族,乘机用暴力推翻旧的王朝,并消灭其他起义领袖,建立新的王朝。而那些在开国皇帝夺取政权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在新王朝里,就会掌握重要的职位。①通常,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期,但表面上却是干净利索地选定某年为新天子登基的开国元年,君权就此交替。这种做法掩盖了战乱的实质。这一点,在清朝走向衰落以至最后灭亡的相当长时间里,以及随后几个政权的争夺权力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场长时间的斗争,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为标志达到顶点。
  在清王朝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1839—1842)中被英国人打败之后,几十年里,满人同时受到了外国侵略和国内起义的困扰。清王朝的最初反应是按照传统方式重新武装起来,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相当无效的。地方勤王大①员因此不得不建立他们自己的武装,以此来补充无能的帝国军队。最后,清王朝开始实现国防近代化,这方面的成功,促成了新军的创建者袁世凯的崛起,使他成了政权经纪人和政权执掌人。作为政治权力的经纪人,他导演了1912年的末代皇帝退位,同时,作为政治权力的所有者,他支配了中华民国②初年的中国政治, 军人执政的时期开始了。
  袁世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妄图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但仅做了83天自称的皇帝便一命呜呼。此后,中国便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1916—1928)。在这 ① 有关西汉取代秦朝的情况,请参考《剑桥中国史》第1 卷第110—127 页;隋唐变迁,则可参考《剑桥中 国史》第3 卷第143—168 页;元明变迁,可参考《剑桥中国史》第7 卷第44—106 页。 ① 参见《剑桥中国史》第11 卷,第4 章。 ② 参见《剑桥中国史》第11 卷,第383—388、529—534 页,以及第12 卷第4 章。个时期里,无论袁世凯从前的部下还是他的竞争对手,都未能取得足够的优③势,替代袁世凯的角色。北京政府已名不副实,政府控制权又走马灯似地从一个军阀转移到另一个军阀手中。那些曾经密谋推翻清王朝,接着就被袁世凯排挤在一边的革命党人,由此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就会一事无成,或受制于军阀的不可靠的支持。就在那时,孙中山开始转向莫斯科。1924年,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他的军事助手蒋介石建立了黄埔军官学校,以培养忠于国民党的革命军军官。④如果孙中山不是在1925年过早逝世,改组后的国民党就可能发展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能使它的军队为其革命目标服务。他逝世以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继承权的斗争。由于蒋介石握有军权,他很快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当蒋于1928年建立国民党政府时,虽然国民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军队却是政权的最终力量来源。①按照莫斯科的指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共产党的军官和干部参加北伐,使蒋介石得以取得打倒军阀的战争的胜利。但是,当蒋在1927年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时,毛泽东同当年的孙中山一样,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政治运动就没有前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②在井冈山根据地和江西苏区,他和他的同志们创建了革命军队,并形成革命战争的战略,依靠这些,20年后,他们在内战中打败了国民党。③在共产党领导的、后来称为人民解放军的军队和蒋介石军队之间,存在④着根本的区别。毛坚持认为,党应该指挥枪,而枪绝对不能指挥党。人民解放军不能再是另一支军阀部队,甚至也不能像国民党与其军队的关系模式(即军队占支配地位的党军关系模式)那样,而应该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为实现党的革命目标服务的革命军队。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简单。在战斗最激烈的关键时刻,当生死取决于⑤军事指挥员的决心时,党领导军队的理论原则就难以付诸实施了。如果谁像毛泽东那样,既要依靠将军们支持来夺取政权,又过分强调要将军们服从,①那就不是明智之举了。确实,毛泽东的政治权力出自枪杆子;他的方法是保持对军队的政治控制,因为从1935年直至他逝世的4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 ③ 参见《剑桥中国史》第12 卷,第6 章。 ④ 参见《剑桥中国史》第12 卷,第540 页。 ① 参见易劳逸:《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224 页。 ③ 参见《剑桥中国史》第13 卷,第4 章。 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224 页。 ⑤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明显违反了毛确定的避免没有胜利把握的大的攻势的 原则。在彭 的回忆录中,他承认没有同中央军委协商就考虑该战役,包括过早地进攻,是错误的,但他同时引用了毛 的一份电报,作为毛同意发动该战役的证据。当事情过去1/4 世纪 的文化大革命中,彭仍然在这个问题上 受到猛烈的批判,似乎当初发动这场战役,违背了毛 的意愿,或者至少违背了他更高明的判断,他的同意, 可能仅仅意味着以此维持一个团结的 门面。有关毛泽东的抗日战争战略思想,请参考《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180—183,227— 232 页;有关彭德怀的观点请参考他的《一个中国元帅的回忆录》第434—437 页。 ① 参见雷蒙德·F。怀利:《毛主义的出现:毛泽东、陈伯达和对中国理论的探索(1935— 1945)》,第68—71 页。而且,当将军们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下江山以后,怎能拒绝他们分享胜利果实呢?当然不行。50年代中期,当高岗谋取毛的接班人位置时,他就努②力寻求那些他认为在解放后的权力分配中所获甚微的将军们的支持。虽然高岗失败了,但党的领导层却从中获得了某种信息。林彪,一位似乎已经被高岗的观点所吸引的军人,很快被提拔进入政治局。1956年八大以后,十大元帅中有七人进了政治局。③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当国防部长彭德怀对毛的大跃进路线明确提出挑战时,军队在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证实。彭愿意出头可能归因于许多因素,但它的意义在于,只有军队的现任首脑——国防部长具有这样的结构性权力基础,去发动进攻,非难主席的能力和权威。毛一直以为,军队是自己的稳固堡垒,彭却从这里发起突然袭击,使毛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伤害。这一点,可以从他猛烈的反击中衡量出来。在庐山会议上,只是当他最后把问题上升到要求大家在他和脾气暴烈的国防部长之间做出选择的程度时,才终于迫使其他元帅接受了彭的辞职。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彭德怀虽被贬黜,但解放军在政权中的地位却提高了。林彪取代彭担任了国防部长。林从30年代初开始就是毛的信徒,这使主席更加坚信军队对他和他的思想的忠诚。当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思想,并且向军队发行第一套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