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 >

第3章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第3章

小说: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上师善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无色定,五智,乃至身语意诸功德,皆非希有,禅定外道所共,不为希有,自
不待论,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功德,乃至慈无量等意功德,亦非希有,转轮至王
亦具三十二相,八地以上菩萨亦昙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及慈无量等功德,然不
能作众生皈依处,以此诸德尚非解脱众生生死法要故。诸佛菩提分可谓希有,而
非究竟希有,以非众生究竟皈依处,惟甚深空义为佛究竟心境,赞叹空义即究竟
赞,不通甚深空义,即不能通达佛之究竟心境,经论云,佛说一切法,全为示无
我,一切具慧者,应当知空义,如知空性义,即知一切法,能知一切法,亦即知
佛心,总言之,甚深空义能解脱众生生死根本,故为佛教心要,从心要赞佛为希
有。

    称赞赞因相竟。

    乙二、正称赞分三
          丙一、由圣教无染门赞无过大师
          丙二、赞佛为解脱道大师
          丙三、随念佛恩

    丙一、由圣教无染门赞无过大师  分三
          丁一、说缘起空义法
          丁二、断相违法
          丁三、正赞无过大师

    丁一、说缘起空义法复分略广

    戊一、略中四颂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外道窃名以饰赞
    如于野牛呼狮子曰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极善宣说缘起教
    于彼大师我敬礼。

    初颂正说缘起性空理,彼彼指有为无为法,有为无为皆依缘起,故皆性空,
即此二句已能使人离断常二见,此处彼彼依缘仍以有为法为主,有为法虚妄如幻,
唯识家亦能知之,所谓以有为法为主者,就有为法粗相抉择其无自性,则对于无
为法之无自性亦易了知,龙王请问经云,缘生即无生,彼无生性故,依缘故说空,
依空解诸苦。本颂即本此处经义而开演者,例如茶杯,讯其如何而生,则知由因
缘生,非自性生故,说茶杯是无生,彼无生性一语,即答上句彼无自性生意。三
句以其依缘故说为空,而非实有,此偈系就空义谛说缘起理。再譬之如苗芽等依
水土日光种于诸缘而生,即非自性生,如为自性生,则苗芽不待水土诸缘直由苗
芽而生苗芽,而实不能,故知自性之中,原无生性,再简捷言之,凡法依他力而
始有生,即非自性生,如不依他力而生,则为自性生,苗芽非自性生理征尚多,
专就非自性生一点,尚不能远离断常二边,必知其依缘起,故非自性生,始能断
除二边执著,经偈首二句有缘生即性空、性空即缘生义,凡有为法皆由与缘牵引
和合而后生,故曰缘生,亦曰缘起,藏文为敦则,敦即依义,所依为佝,即因与
缘,依赖因缘即无自性,如钟摆动必依发条人工诸缘和合而后摆动,原非自性摆
动。如电发光必依机器水火力诸缘和合而后发光,非自性发光,但恒人往往不加
分析,误为自性摆动,自性发光,心中暗起一种自性执著,必经人教授,加以分
析乃能悟入缘生无自性理。通常一切耳目所接,一切诸法莫不如是,若不分析即
皆执为各有自性,加以分析则知皆依缘起,缘复依缘一切皆无自性,因此之故,
内外诸法有虽是有,但为依缘之有,而非自性之有。知其为依缘有故,则断见之
过可遮,知其非自性有故,则常见之过可遮,由遮二边,故得二种定知,由依缘
义生起估谛定知,由无自性义生起真谛定知。入中论有云,任何一法,皆依缘有,
由此之故,即离四边,以此智慧断尽戏纲,缘生无生之理,略说如是。

    所谓善教海者,即以依缘而生,征明无生之理,遮断二边,由遮二边得二谛
正知,以二谛正知双修福慧,感得法色二种佛身,故为善教侮中之希有者。

    次颂愚者,总谓凡夫及初业有情,此处特指执缘起法有自性有情,如苗芽依
水土诸缘而生,而此类有性于诸缘上执有自性生,彼以为如无自性即不能生,从
唯识家起,以下二部有情皆包在内。彼谓火生烟,火与烟本具有能生力,何以故,
火不能生水,乃至虚空不能生余物,以虚空等本身即无能生余物力故,彼如是于
缘起法上反执自性,执为实有,堕为断常二边。中现智者善达缘起法即无自性,
即非实有,故对于一切依据缘而生诸法上所起一切戏论纲,皆悉破裂。又愚者堕
于二边,为生死缚,智者为离戏纲,从生死得解脱,故余派皆不了知缘起法与缘
起义,中观派不特了知缘起法,且了知缘起法上无上之义,所以能远离二边,解
脱生死。门宇当作法门解,中观派以缘起为征明无自性之方便,将自生、他生、
共生、无因生诸戏纲尽断无余。月称菩萨云,断尽四生者,其喻无薪即无火。

    三四颂,此教之教,指说缘起即空之教,言余教皆未见及于此,唯世尊见及,
故唯世尊可你大师。如谟底外道、仙人外道、等六种外道,虽各自立大师之名,
直如野狐冒狮王名,观彼狐。身实无狮和,据阿奢黎伦敦杰所著印度有四种常见
外道,一种断见外道,断见外道又称远离外道,彼不承认有过去因缘,问心依何
有,谓依身有,问身依何有,谓依四大有,问死后四大何归,谓四大还归四大,
故彼不承认有前生,复不承认有后生,彼谓身死心断,如汝内道所谓阿罗汉究竟
边心,无有来去,又如火灭成烟,烟入于空,故无来生,智者以理以量视彼所说
如小儿语,而亦妄称大师,真如狐窃师名,又西藏所谓谟底外道者,自造有谟底
经,自以所见为解脱道,亦自有其理智抉择,自有其所证定境,略似空明定,于
彼择义所证境,立为究竟境,解脱而非解脱。复有一种有情,不用理智,不立宗
义者,内道所谓宗义者,不论其为经部或婆沙部或唯识派或中观派,皆由皈依三
宝之门,以其理智抉择一切性相,而认定生死苦恼根蒂为何,内外一切法根蒂为
何,得其决定,始立以为宗义,但外道之理亦须了知,以外道各有所认为解脱道
者,或观  字,或住瓶气,于禅定中偶得道境,即认为解脱道,而立种种异名,
或名离一切苦,或名离生死,实则不过一种定,或一种见耳,而即谬许为究竟道,
以视能仁所示缘起究竟道,相去悬绝,彼等皆未梦见,故由外道思维所见之理,
所立之说,所具之小小功德,至何境界,即知佛为希有大师,即由佛见无谬甚深
缘起空理,说无谬甚深缘起教,安置众生于究竟解脱道,故为众生真正皈依处,
希有胜说者,以种种理种种方便为众生说,调伏众生,而为众生依怙也,儿以一
切外道加以比较,愈益惊叹,惟佛始为希有大师,惟佛说始为希有胜说,惟佛始
能作众生善知识,为众生希有依估,如彼外道者,有认为一切皆大自在天所造,
就认为一切皆神我所造,此与正净解脱道不啻相背而驰,皆属邪见邪说,不能作
众生真正善知识,如何能如佛称为大师,称为胜说,称为依怙哉,故于世尊应敬
礼。

    戊二广说分三
        己一,空性即缘起义
        己二、一切法无自性说
        己三、无自性成立能作所作说

    己一、空性即缘起义  中一、正说空性即缘起义  二、立空性即缘起量
    已一、共六颂

    恒作饶益者  为益众空故  说教藏空性  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  见相违不成  于此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 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 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  空则用不成  有用则无空  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  极赞见缘起  彼亦非旨无  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  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  待因缘相违

初颂至二颂

    首句恒作侥益者指佛,佛为利益众生,所说教藏空性之最殊胜决定因,即是
缘起道理,佛为利益众生,使众生解脱生死,所说经教甚多,然解脱生死惟有空
性,能达空性即脱生死,故空性为藏要,空性理证何在,即在缘起。中观自续派
所说二无我理,最终仍归于缘起,惟程序不同,彼云,何谓法无我,截四边执,
即法无我之证据何谓人无我,灭第七识执即人无我之证据,故其初虽远缘起理,
终仍归于缘起,夫远缘起者仍必归于缘起,故缘起之义应当了知。然内外学人有
承认缘起者,有不承认缘起者,一切外道皆不承认缘起,内道婆沙部、经部、唯
识家,皆承认缘起,而程序不同。即于有为法承认缘起,于无为法不承认缘起,
唯识家以依因与缘而有者为缘起法,以其以依缘而有为缘起,故于有为法上见其
为缘起,于无为法上不见其为缘起。中观二派皆以依因依缘与自支分而有者为缘
起,有为无为二法皆属缘起。自续派对于唯识依因缘而有为缘起一分自属相同,
唯以自支分亦属缘起一分,较唯识略有增广。应成派则于因缘及支分为缘起二分
上,更以分别心于立名处安立假名而起之种种法相为缘起。

次颂后三句

    外道对于缘起因认为不成,彼以自在天等为一切生因故。内道唯识以下诸宗
于缘起理未彻底了知,虽许缘起而不承认性空,故有相违过患;如以苗芽如何而
生,问诸经部有部,必答曰依缘而生,又必曰依缘而生即有自性,若以讯诸外道,
则必答根本自性生,(夙因)或必答曰,大自在天生。唯识家亦谓正为依缘,所
以有自性;其意以缘起为实有。但亡中略般若经皆谓佛以所证清净智照见一切法
本无自性,故中观天清派依此立一切法无自性宗。唯识家驳之,谓般若经系中转
法轮,为不了义教;于是依解深密经成立三法性,以圆成依他为有自性,遍计为
无自性,而以中观人说依他起无自性为不合理;其意谓依他如无自性,则蕴亦无
自性,如蕴无自性,则蕴非安立补特伽罗名字处乎。中观人则必答曰然。唯识家
复曰,不但不然,如许应理,则蕴即为无蕴,无自性即无蕴体,如有本体与汝中
观无自性相违,如无本体即是无法,则汝中观人堕于断见,故依他起必有自性,
如无自性即无依他起,如无依他起,则遍计之处亦无,又若无依他起,则能空之
处既无,所空之圆成实亦无,汝中观人是谤三性者。此说见于无着所著菩萨地品
及律仪品。藏文敦则二字,在印度文则为扎这打、桑墨八打雅,扎这打,译云,
有牵引、凭籍、依倚三义,桑墨八打雅,译之为生起义,并含有成就义。唯识家
据名译义,以为此语意谓诸法由因与缘牵引生起,故此语诠有力法,非诠无为法。
中观自续派则以为扎这打,不但有牵引义,尚有凭籍义,此语意谓诸法由因缘牵
引自支分,一人与一个相凭藉而生起,故包有为无为二法在内。天请派则以为扎
这打尚有依倚一义,此语意谓诸法不但因缘牵引自支分相凭籍,且须依分别心安
立假名而始生起,如是解释缘起方为完足,故天清派设立二义:一、一切法缘起
为无自性二、一切法唯由分别依假名而起为无自性。宗喀大师则许第二义,以谓
能通此义,则一切相违义悉能摧毁,颇邦喀大师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