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09章

相应部经-第109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
  
    阿难!余如是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能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有期待使之生斗争、起諠哗、来诤论而互以口头为刃物相刺而住。如是余以理由而说法。然而阿难!如是对余之以理由说法,自认是他之善说、善语者,予赞同、予随喜者辈,唯只期待使能住于相和合、相悦喜、无相诤、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十一
  
    阿难!于欲,有此等之五种。何者为五?眼所识之色,是快意、可爱、可乐、形爱,诱生欲染者。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快意、爱、乐、形爱,诱生欲染者。阿难!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所缘,所起之喜乐,称之谓欲乐。
  
  十二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因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个,而逮达由离生喜乐之第一禅而住。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三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由寻伺之息灭,逮达内部寂静,心有单一性,无寻无伺,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四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乐喜。”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谈圣者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阿难!此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五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既由前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十六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灭没嗔恚想,不思惟种种想,逮达住于“虚空无边”之空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七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之识无边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八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逮达住于无所有之无所有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十九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
  
  二十
  
    阿难!“有情,感受此最上之喜乐。”若人作如是言者,余则不予认同。何以故?阿难!有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阿难!何者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耶?阿难!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逮达住于想受灭。阿难!此为比此乐更殊胜、更微妙之他乐。
  
  二一
  
    阿难!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乐之所获处,无论于何者,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注1 中部五九经Bahu…vedanya…sutta同“多受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二第十卷一四九~一五四页。
    2 以下各种受,于二二经说明。
  
  '二十' 第十 比丘
  
  ※ 三
  
    “诸比丘!余以理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余以理说五种……六种……十八种……三十六种……百八种之受。如是2,诸比丘!余乃以理说法。
  
  四
  
    诸比丘!如是余以理说法,不予肯定、不予赞同。不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合起斗争、生諠哗、生诤论,互以口头之刃物相刺而住。诸比丘!如是余依理说法,予以肯定、赞同。随喜自他之善说、善语者辈,唯只期待于相和合、相悦喜、不相争、如乳水,互以喜眼相见。
  
  五~一四
  
  '同一九经一一~二0'
  
  十五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之徒,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说想受灭(定),而且以之施设于乐,彼者为何,又如何施设耶?”应亦有如是说理。诸比丘!回答如是言之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言:“汝友等!世尊并非唯对乐施设于乐受。诸友!无论于何处,无论于何者,乐之所获处,是即如来于乐所施设。”
    独坐品第二'终'
    其摄颂:
    独座虚空二
    客舍止息二
    依八支说二
    般奢康比丘
  
  注1 此一节同一九经九节之后部。
    2 此一文于原典被抄入的,和一九同样,似是为本节之末文。
  
  
  第三 百八理品
  
  '二一' 第一 尸婆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园。
  
  二
  
    时,普行沙门尸婆来诣世尊住处。与世尊共相交谈亲睦、殷勤之话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言:“尊瞿昙!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语、如是见者:“凡此个人之所感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皆由前世所作之因也。”尊瞿昙对此作如何言之耶?”
  
  四
  
    “尸婆!由胆汁生,或有起此感受。尸婆!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应自知。如由胆汁生,于此处起此感受,其亦为世之真实所认定。于此,尸婆!某某沙门婆罗门之“凡个人所感受者,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是皆由前世所为之因。”作如是语、如是见者,皆过于自之所知,是过于世所认知之真实,然则余谓此等沙门、婆罗门之所见,是邪。
  
  五
  
    尸婆!由粘液生,或有起此感受……
  
  六
  
    尸婆!由风生,或有起此感受……
  
  七
  
    尸婆!由胆汁等三聚和合生,或有起此感受……
  
  八
  
    尸婆!由时候之变化生,或有起此感受……
  
  九
  
    尸婆!由逢逆运生,或有起此感受……
  
  十
  
     尸婆!于痉挛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一
  
    尸婆!于业异熟性,或有此感受而起……”
  
  十二
  
    如是说已,普行沙门尸婆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尊瞿昙
  譬如起覆、发掩、对迷者示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见形。如是尊瞿昙以
  种种方便说法。余当归依尊瞿昙,亦归依法与比丘众。尊瞿昙!当自今日起,以至
  终生,请摄受余归依为信士。”
  
  十三
  
    胆汁、粘液、风三种之聚和,时候、逆运、痉挛、业异熟为第八。
  
  '二二' 第二 百八
  
  ※ 二
  
    “诸比丘!余为汝等说明所谓百八理之法理,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称为百八法理耶?余以理,当说二种之受。余以理说三种之受。
  余以理说五种受……六种受……十八种受……三十六种受……百八种受。
  
  四
  
    诸比丘!何者为二种之受?身受与心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二种之受。
  
  五
  
    诸比丘!何者为三种之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三
  种之受。
  
  六
  
    诸比丘!何者为五受?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诸比丘!此等称为
  五受。
  
  七
  
    诸比丘!何者为六种之受?眼触生之受、耳……鼻……舌……身……意触生之
  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六种之受。
  
  八
  
    诸比丘!何者为十八种受?六喜近伺、六忧近伺、六舍近伺是。诸比丘!此等
  称为十八种受。
  
  九
  
    诸比丘!何者为三十六种受。六种依在家之喜、六种依出离之喜、六种依在家
  之忧、六种依出离之忧、六种依在家之舍,六种依出离之舍是。诸比丘!此等称之
  三十六种受。
  
  十
  
    诸比丘!何者为百八种受?三十六种过去受、三十六种未来受、三十六种现
  在受是。诸比丘!此等称为百八种受。诸比丘!此称百八理之法理。”
  
  '二三' 第三 比丘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1!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
  受之灭尽?何者为达受灭尽之道?何为受之甘味?何为受之患难?何为受之出离
  耶?”
  
  四
  
    “比丘!此等之三者,为受。即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是。比丘!此等称为三
  种受。由触之生起,有受之生起,渴爱为达受生起之道。由触之灭尽,有受之灭尽,
  此八支圣道,始达受灭之道。此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
  念、正定是。凡以受为缘,所起之喜乐,此为受之甘味。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
  此为受之患难。凡对受抑制欲贪,舍欲贪,此则受之出离。”
  
  注1 三、四两节同一五经之三、四两节,但本经之四节有“渴爱达受生起之道”之一句,此在一五经没有。
  
  '二四' 第四 宿智
  
  ※ 二
  
    “诸比丘!余于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之菩萨时,余生如是念:“何者为受?何者为受之生起?何者为受之灭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